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社会治理主体、问题和途径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社会治理主体、问题和途径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社会治理主体、问题和途径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着眼于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总目标,要求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和创新社会治理。

本文对国内一些学者关于社会治理方面的文章进行综述,分析社会治理的主体、促进社会治理的途径以及社会治理当前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社会治理;发展;主体;分析
一、前言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把“社会管理”逐步提升到“社会治理”上来。

所谓社会治理,就是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个人等诸行为者,通过平等的合作型伙伴关系,依法对社会事务、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进行规范和管理,最终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


二、社会治理的主体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社会治理也随之发展和创新。

原有的单一社会治理主体也向多元化主体进化,许多学者也对此进行研究分析。

朱晓红、伊强等人(2007)在《论社会治理的多元主体结构》中提到当今的社会治理需要尊重并适应多元化的现实,以多元治理主体合作的形式而实现社会共治。


侯非(2013)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路径研究》一文中对于各类社会主体在社会事务治理过程中的所起的作用与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指出政府并非是唯一的治理主体,这些主体包括党、政府、社会组织、公民,认为政府在治理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其他主体的作用,实现社会成员对于社会治理的要求,从而达到“善治”的目的。


①陈家刚.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N].学习时报, 2012-12-22(006).
②朱晓红、伊强.论社会治理的多元主体结构[J].学习论坛, 2007(8):51-54.
③侯非.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路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3.
张康之(2014)在《论主体多元化条件下的社会治理》一文中认为在多元化主体下最为重要的是打破政府本位主义,确立起“他在性”的原则,根除行政傲慢。

社会治理创新是与服务型政府建设联系在一起的,既要通过服务型政府建设创新社会治理,也要在社会治理创新中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几位学者在自己的文章中都提出了在当下的社会治理主体应当有一元化的政府主导向多元化的政府、社会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和公民主导方向发展。

我们也应当认清自身所处的地位和应当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所应发挥的作用,积极发挥主人翁意识。

三、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夏少君(2013)在《我国政府社会治理问题研究》文章中指出我国在社会治理存在着社会治理的主体较为单一,社会管理方式较为单一,社会管理职能错位,社会矛盾逐渐积累,利益诉求机制不畅,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社会治理的立法工作相对滞后等问题。

②邵静野(2014)在《中国社会治理协同机制建设研究》一文中为我们详细阐述了目前中国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来自于传统社会治理思想的束缚、社会发育的不成熟、各协同主体之间的矛盾以及制度保障不到位等。


张宇(2014)在《我国基层社会治理问题分析》一文中认为我国社会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层社会矛盾凸显、社会治理理念落后、社会治理体制僵化及社会治理手段陈旧。

④这些无疑都阻碍了我国社会治理的进步与发展。

邢亚军(2014)在《新时期乡村社会治理问题研究》一文中分析了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的问题来自于乡村社区治理主体单一,乡村社会治理的体制和机制的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同时乡村社会治理也存在着暗箱操作、干部作风浮夸等问题。


①张康之.论主体多元化条件下的社会治理[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4(2):2-13.
②夏少君.我国政府社会治理问题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2013.
③邵静野.中国社会治理协同机制建设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14.
④张宇.我国基层社会治理问题分析[J].黑河学刊, 2014(1):190-192.
⑤邢亚军.新时期乡村社会治理问题研究——以内蒙古赤峰市为例[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 2014.
贾凯(2014)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结合部社会治理问题研究》中指出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问题是城乡二元交叉管理以及社会公众参与度较低等问题。

①这些问题也纷纷表明了我国的社会治理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几位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了我国社会治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总的来说存在的问题主要与制度、方式有关,这也要求政府和其他社会治理主体在进行社会治理的过程中也要对这一类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力求促进社会治理。

四、促进社会治理的途径
闫娟(2007)在《社会治理中非政府组织作用研究》中认为促进我国社会治理要重视非政府组织的潜在价值,她认为非政府组织已经成为全球化时代社会治理和国际治理的一支越来越重要的力量,要充分挖掘其潜力。

②周耀虹(2010)在《扩大公众参与: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探析》中也提出促进社会治理要通过发展和增强非政府组织的功能,提高其社会影响,完善社会参与的制度构建,以此拓展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


钟志东(2008)在《技术发展与社会治理变革》中从新技术革命角度阐述了要充分利用新技术革命成果来实现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和扩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和方式,用新技术革命提高社会治理的水平,不断运用新技术革命成果来创新社会治理方法。

④刘震(2014)在其《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路径研究》文章中认为社会组织是加强社会治理的主要途径之一,加快培育与发展社会组织是根本,转变传统管理理念创新治理体制是前提,探索建立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机制是关键,加强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的法制建设是保障,要努力提高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贾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结合部社会治理问题研究[J].理论导刊, 2014(3):10-13.
②闫娟.社会治理中非政府组织作用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 2007.
③周耀虹.扩大公众参与: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探析.中国社会学会2010年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坛论文集[C].哈尔滨: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2010.
④钟志东.技术发展与社会治理变革——以现代技术而革命为线索[D].南昌:南昌大学, 2008.
⑤刘震.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路径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 2014.
马玉洁(2014)在《社会治理的模式研究与路径选择》文章中分析总结“U+B”结构(“U”的含义是指“Upper”,是指上部的帮助者组织;“B”的含义是“Basic”,是指基层的公众形成的自我组织),认为灵活发展这一模式,可以提高公共治理与自主治理之间的动态联系,进一步促进社会治理水平。


丁萍(2015)在《基层社会治理的理论思考与实践》一文中则从政府角度出发,认为促进社会治理要首先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社会治理能力;其次在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同时,激发各种社会组织的活力,不断增强社会治理的活力;再次,要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行业性组织建设,为加强社会治理提供积极的参与协同力量;最后,加强治理文化建设,为社会治理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几位学者分别从政府、社会组织、新技术革命以及上下层组织之间联系角度阐述了促进社会治理水平的途径,为了更好地提高我国社会治理水平,也为我们展示了社会治理的美好前景和方向。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社会治理在我国的发展虽然暴露出许多问题,但是依然可以看到社会治理未来的发展趋势必将是以多元化主体为支撑,通过多种途径共同促进社会治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陈家刚.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N].学习时报, 2012-12-22(006).
[2] 侯非.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路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3.
[3] 张康之.论主体多元化条件下的社会治理[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4(2):2-13.
[4] 朱晓红、伊强.论社会治理的多元主体结构[J].学习论坛, 2007(8):51-54.
[5] 刘震.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路径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 2014.
[6] 周耀虹.扩大公众参与: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探析.中国社会学会2010年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坛论文集[C].哈尔滨: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2010.
[7] 闫娟.社会治理中非政府组织作用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 2007.
①马玉洁.社会治理的模式研究与路径选择——基于重庆W 县的经验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2014.
②丁萍.基层社会治理的理论思考与实践[J].管理观察, 2015(4):39-41.
[8] 丁萍.基层社会治理的理论思考与实践[J].管理观察, 2015(4):39-41.
[9] 钟志东.技术发展与社会治理变革——以现代技术而革命为线索[D].南昌:南昌大学, 2008.
[10] 马玉洁.社会治理的模式研究与路径选择——基于重庆W县的经验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2014.
[11] 邵静野.中国社会治理协同机制建设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14.
[12] 张宇.我国基层社会治理问题分析[J].黑河学刊, 2014(1):190-192.
[13] 夏少君.我国政府社会治理问题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2013.
[14] 邢亚军.新时期乡村社会治理问题研究——以内蒙古赤峰市为例[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 2014.
[15] 贾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结合部社会治理问题研究[J].理论导刊, 2014(3):10-1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