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国际关系史思考题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对战后世界最直接的影响是雅尔塔体制的确立和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战后初期成立的联合国是最有影响的普遍性国际组织。
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关贸总协定则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
美国在二战中崛起,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军事和政治大国。
英、法、意、德等西欧列强实力衰退,它们接受马歇尔计划,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国内政局,同时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上受制于美国,纳入了美国冷战战略的轨道。
日本在战后初期处于美国占领和半占领状态,并在美国主导下进行了民主化改革。
苏联也在二战中崛起,战后初期成为世界军事和政治大国。
战争末期和战后初期欧亚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并同苏联结成了社会主义阵营。
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大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亚洲一系列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战后时期,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有了飞速发展。
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取得了政治独立。
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
发展中国家兴起,为发展民族经济而斗争。
战后,在美国扶植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由于新的科技革命以及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某些调节措施,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获得相对的稳定和发展。
但是,工人阶级仍处于受压迫、受剥削的地位。
资本主义国家内部贫富差距仍在扩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冷战”甚至局部战争的政策,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对峙的局面。
社会主义的发展遭到严重挫折。
争取世界和平,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成为当代国际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美苏冷战爆发的原因三个分析层次:国际环境;国家行为动机(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领导人个人因素;一、国际因素战后初国际环境的特点:1、从战争到和平,和平政治取代战时政治。
二战的结束动摇了美苏同盟的政治基础。
2、国际力量对比的“两极化”。
一极是凭借强大军事经济实力成为战后世界霸主的美国,另一极是世界军事政治强国苏联。
二战前美苏之间没有重大利害冲突,二战从根本上改变了美苏的关系。
由于战争的进程,美苏两大力量在欧洲、中东和远东等地区形成对峙。
这种力量对比两极化状况,为美苏之间的对抗创造了条件。
3、“权力真空”地带的出现“权力真空”地带指曾处于法西斯铁蹄下的北欧、中东欧。
太平洋岛国,东南亚国家及原法西斯国家的属地与委任统治地。
广大“权力真空”地带为两大国的斗争提供了场所。
二、国家因素:战后初,美苏各自信奉的意识形态是根本对立的,它们的国家利益也是相悖的。
苏联的国家利益:1、确保国家安全,尤其是西部和东部边境的安全。
2、争取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美国的国家利益:1、填补真空,尽力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2、凭借实力,主导战后世界政治经济舞台。
3、遏制苏联。
1946年伊朗危机三、个人因素综上所述,战后的国际环境为美苏对抗,由战时同盟走向冷战创造了条件。
美苏两国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相悖,使两国间的冲突不可避免。
两国领导人于对方的认识和处理外交的方式,加剧了双方的对立,加速了冷战的到来三、朝鲜战争的经过及影响朝鲜战争经过朝鲜战争是冷战的产物。
二战后期,美苏以北纬38度为分界线分区占领了朝鲜半岛。
南北朝鲜走上了完全不同的政治道路。
且都声称自己是合法政府,战争一触即发。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安理会在美国的操纵下组成“联合国军”攻打北朝鲜。
战火迅速蔓延到中朝边境,直接威胁到中国的安全。
中国政府在全面衡量国际形势形式的前提下,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卫国家的战略决策。
但苏联对于中国出兵朝鲜的态度迥异,决定暂缓出兵。
中朝两国军队共同作战,很快扭转了战局。
双方在三八线附近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战役,最终将站线稳定在三八线一带。
杜鲁门政府被迫接受停战谈判,但在谈判过程中美国一直对中方施加军事压力。
艾森豪威尔政府做出了停战的决定。
1953年7月27日,朝中和联合国双方首席代表在板门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这是美国侵朝政策失败的标志。
影响:朝鲜战争是冷战中东西方阵营的第一次热战,但美苏自始至终没有发生正面对抗。
朝鲜停战协定的签署,使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安全得到全面巩固。
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空前提高。
新中国是以推迟第一个五年计划和解放台湾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为代价取得了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
美国对亚太战略实施调整,采取扶植日本,支持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的殖民战争,组建亚太军事体系等手段,扩展美国在远东的势力,拼凑起对中国的包围圈。
四、简述克什米尔问题克什米尔问题由于克什米尔战略位置比较重要,印巴分治前一年,英国为了在印巴之间制造矛盾,将克什米尔土邦出售给信仰印度教的查谟大君。
英国规定克什米尔可自由选择加入巴基斯坦或印度,或保持原来地位。
1947年,穆斯林数万人部队进入克什米尔,宣布进行反对印度教王公的圣战。
克什米尔土王逃往印度,以加入印度为条件换取支援军事支援。
当月,印度出动军队进驻克什米尔后,印巴双方发生武装冲突,第一次印巴战争爆发。
联合国干预下,1949年初印巴在克什米尔划分了停火线。
1954年,印度借口巴基斯坦参加美国在东南亚组建的军事联盟,改变了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立场。
此后,克什米尔争端成为印巴两国关系紧张的主要问题。
五、简述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与第一次中东战争巴问题由来:一战期间,英国占领巴勒斯坦,支持犹太复国主义。
委任统治期间采取扶犹排阿、分而治之的政策,使犹太人在巴实力不断壮大,阿犹之间冲突不断。
1939,英为争取阿拉伯世界对反法战争的支持,限制犹太人,犹太复国主义者采取反英亲美打击阿拉伯人的政策。
二战后,美国扶持犹太复国主义。
1945 英美联合调查组提出发放10万张犹太移民证和分省自治计划,阿犹不满。
联合国表决通过结束英国的委任统治,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阿犹相互抵制。
第一次中东战争背景:以色列建国,制订扩大领土、吸收移民的政策;阿拉伯国家抵制以色列国家的建立。
过程:1945 战争爆发初期阿方处于有利态势停火期间以获喘息之机和美国的大量军事援助停火期后阿方处于劣势1949 签订停战协议结果:以色列占领巴领土80%影响:恢复巴勒斯坦人民的民族权利问题成为中东问题的核心。
六、肯尼迪和平战略与灵活反应战略和平战略与灵活反应战略,是肯尼迪任期内的对外政策灵活反应战略多样化的发展军事力量,以便适应不同需要的目的。
核力量方面,使用战术核武器打有限战争,使用战略核武器打核大战;常规力量方面,提出“两个半战争”和平战略即试图通过经济援助、贸易和人员交流等手段,从思想意识形态入手来改变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
七、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外交政策调整“三和路线”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三和路线是苏联新外交政策的核心。
赫鲁晓夫分析了新的世界局势,认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使和平力量具备了防止侵略的物质手段;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拥护和平的运动已成为防止战争的一个强有力因素。
在世界战争是可以避免的理论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可以和平共处。
关于和平竞赛,赫鲁晓夫指出“社会主义体系必将取得胜利”关于和平过渡,赫鲁晓夫认为,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使有些国家有可能“通过议会道路向社会主义过渡”赫鲁晓夫摒弃了斯大林时代与西方国家针锋相对,强硬对抗的外交政策。
他以缓和取代全面对抗,从而使苏联赢得了外交上的主动权和较大的活动空间。
在一场声势浩大的和平攻势下,迫使西方承认苏联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并扩大了苏联的国际影响力。
但是,赫鲁晓夫把苏美之间的“和平共处”作为所有国家外交政策的总路线,要求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政策服从于苏联的国家利益,大国主义思想暴露无遗。
八、第二次柏林危机与柏林墙的建立1961年6月,苏美于维也纳举行了第二次苏美首脑会谈。
期间,赫鲁晓夫在一次发出了关于柏林问题的最后通牒,要求在今年年底一定要同东德签订合约,解决柏林问题。
7月8日,赫鲁晓夫宣布暂停执行裁军计划,并增加331亿卢布的军事预算。
肯尼迪的态度随着赫鲁晓夫带有挑衅的言行而强硬起来。
美国决心拒绝苏联联的要求并坚持自己在柏林问题上的三要素:“西柏林的自由和生存能力;西方在西柏林的权利;进入西柏林的交通不受干涉。
”最后宣布追加32亿美元的军事预算,增加三军人员。
柏林处于一片混乱之中。
从东柏林逃亡西柏林的人数剧增。
为了制止这种现象,8月12日至13日的夜间,东德在西柏林四周拉起的铁丝网。
四天之后,混凝土修筑的柏林墙建立起来。
危机此时达到了高峰。
苏美双方都发出大量言辞激烈的讲话,声明,照会等,表明自己坚定立场。
随着美国的一支1500人的装甲部队穿过东德的岗哨,进入西柏林,没遇任何阻扰,苏军退到边境,美军也掉头离开柏林墙。
苏美双方认识到谁也不润许,也不能改变现状。
柏林墙的建造使大批东德人逃亡的压力暂缓,美国又表示愿意同苏联有所缓和。
赫鲁晓夫在此情况下,主动平息了柏林危机。
九、古巴导弹危机的背景、成果及其历史意义背景:第二次柏林危机的余波还在颤动,而随着古巴革命的不断深入,美古关系迅速紧张.过程:美古断交,苏古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苏联为了取得与美对抗的筹码,决定在古巴建立导弹系统.美国很快在U-2飞机拍摄的照片中确认了这一情报,随后迅速召集国家安全委员会商讨对策,并决定封锁古巴.美国要求苏联在联合国的监督下撤走布置在古巴的进攻性武器,海陆空三军进入了最高戒备状态.苏联的态度最初也很强硬,华约组织的成员国进入戒备状态,但随后苏联作了妥协.最后古巴导弹危机以苏联撤走导弹,美国宣布解除对古巴的海上封锁的结局得以平息.影响:成为了国际力量分化的催化剂.中苏关系恶化,苏古关系也产生了矛盾.西方内部的矛盾也加深,法国更坚定地坚持独立的外交政策,坚持防务独立,西德也调整了东方政策.十、第三世界崛起的原因与作用原因:殖民体系的瓦解和第三世界的崛起是紧密相连的。
第三世界正是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在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联合的产物。
它们所经历的共同历史遭遇和所面临的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历史任务,使广大第三世界国家逐渐认识到联合斗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作用:第一、第三世界的崛起,向大国垄断国际事务、主宰世界的局面提出了挑战,促使世界格局发展演变的重要力量。
第二、改变联合国面貌的主要力量,促使联合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第三、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的主力军。
第四、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基本力量。
十一、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成果及其历史意义背景亚非会议的召开是战后国际形势和亚非地区形势变化,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兴起的产物。
亚非会议的召开也是亚非新兴国家与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矛盾和斗争的产物,反映了亿万亚非人民争取和保障民族独立、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亚非国家团结合作的共同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