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以下笔记分为八个部分,本笔记适合于专业课的最后一轮复习。
今后我还将整理并公布一些笔记,专业课试题和相关资料,希望大家继续关注。
目录:一楼第一部分战后初期格局的确立二楼第二部分美国三楼第三部分苏联四楼第四部分西欧五楼第五部分日本六楼第六部分中国七楼第七部分第三世界国家八楼第八部分新时代的国际关系第一部分战后初期格局的确立1. 伦敦第一届外长会议的争执焦点2. 巴黎第二届外长会议的妥协3. 盟国对德政策的分歧(如何建设新德国?)----- 美苏对德政策首次公开破裂(对德赔偿问题的不同)―――“捕鸟猎犬行动”,即货币改革―――准备成立西德政府―――第一次柏林危机4. 美国对日的独占(体现在四个方面)5. 战后日本的民主改革6. 美国对日政策的改变及原因第二部分美国(1945 -1995 )一.美国全球霸权的确立(1945 -1949 )1. 乔治凯南的遏制理论2. 杜鲁门主义及其实质3. 英国的三环外交和《英法同盟互助条约》及其意义4. 马歇尔计划及其意义5. 《布鲁塞尔条约》及其意义6. 北约的建立及其意义7. 《里约热内卢条约》的分歧、主要内容及其意义8. 美洲国家组织建立的意义9. “第四点计划”的实施(“国际开发法案”)及其意义二.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及在亚洲的侵略(1950 -1959 )1. 朝鲜战争的胜利的伟大意义2. 《旧金山对日和约》3. 《日美安全条约》4. 《日台和约》5. 《日美共同防御援助协定》三.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1960 -1969 )1. U -2 飞机事件―――四国首脑会议流产―――对赫鲁晓夫的影响2. 肯尼迪的“和平战略”(美国原先遏制战略的基础及“和平战略”实施的可能性)的内容3. 美苏维也纳首脑会晤(无果而终)4. 第二次柏林危机――― 柏林墙的建立及意义5. 美国对古巴的敌视政策(四点)及原因影响6. 古巴导弹危机的结果及意义7. 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的主要内容及意义8. 第三次中东战争(六五战争、六天战争)的意义9. 葛拉斯堡罗会谈四.美苏在缓和中争夺(1970 -1979 )1. 尼克松主义提出的背景内容措施及意义2. 《关于柏林冋题的四方协定》的内容及意义东方条约的签定(执行新东方政策”及其意义3. 美苏首脑会谈4. 美苏关于限制进攻性武器谈判(SALT)的两个阶段及其意义5. 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讨论的主题主要内容及其意义6. 中欧裁军会议的分歧及其原因五.美苏争夺的新态势及世界的多极化发展(1980 -1989 )1. 卡特主义及措施2. 里根的新遏制政策的出台背景主要内容及实质3. “星球大战”计划出台背景内容及原因和相应措施4. 美苏首脑会谈及其意义5. 里根主义的背景内容实质及同杜鲁门主义的共同之处6. 美苏中程导弹协议的签署的分歧主要内容及意义7. 布什的“超越遏制”战略及背景和举措意义六.转化中的世界格局(1990 -1995 )1. 美苏签定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SALT的继续和发展)原因主要内容及意义2. 布什的“世界新秩序”及为什么不可能实现3. 冷战的影响及结束4. 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的成立及其原因5. 美俄首脑会晤6. 北约东扩―――和平伙伴关系第三部分苏联(1945 -1991 )一.苏联成为世界大国及同东欧的关系(1945-1949 )1. 苏联成为两极之一的原因及表现2. 战后初期的苏联对外政策的依据及举措和总评3. 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建立的不同方式4. 东欧国家政权巩固的措施5. 经互会的成立原因及意义6. 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建立的背景任务意义7. 苏南关系破裂的原因及影响二.对外政策出现新变化(1950 -1959 )1. 斯大林逝世后的苏联外交:A、对奥和约的缔结(意义)B、日内瓦四国首脑会议的召开C、同日本恢复外交关系D 、美苏戴维营会谈2. 华沙条约组织建立的背景主要内容及意义3. 苏联与东欧国家的新情况:苏南关系的改善------ 波兹南事件(原因)------- 匈牙利事件(原因)------- 苏南关系再度破裂三.苏联加强对东欧的控制(1960-1969)1. 布“拉格之春”的原因“行动纲领”的主要内容及苏联的对策2. 勃列日涅夫主义的主要内容及表现四.苏联的缓和政策(1970 -1979)1. 缓和战略得以推行的条件内容及实质采取的举措及意义2. 苏联在缓和”下的对外扩张:A、在南亚的渗透(表现)B、对非洲事务的干涉C、支持越南反华和侵略柬埔寨D、占领阿富汗五.苏联走向没落及世界的多极化(1980 -1991 )1. 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和具体实施2.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苏联的历史地位3. 独联体成立的原因及展开的合作第四部分西欧(1945 -1995 )一.战后初期的西欧( 1 945 - 1 949 )见第二部分(一)中的3-6 条.西欧联合趋势的出现及发展(1950-1959)1. 西欧联合的设想及相关理论、代表人物―――联合的障碍: 对德政策―――舒曼计划及意义―――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2. 重新武装西德―――普利文计划―――一般性条约(德国条约/ 波恩条约)标志德国主权的恢复―――欧洲防务集团条约未被法国批准各方谈判、妥协伦敦-巴黎协定"及意义3. 《罗马条约》签定及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4. 实施关税同盟和共同农业政策的四个特点5. 实施共同农业政策的措施及意义6. 戴高乐施政时的国际背景及戴高乐的外交政策三.西欧力量的增长和外交政策的调整(1960 -1969 )1. 欧洲经济共同体在60年代的主要成就:A、关税同盟实施的意义B、伏歇方案”及空椅子”事件发生的根源及解决2. 英国发起建立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及急于加入欧共体的原因3. 法国对美国霸权的挑战:A、拒绝美国的多边核力量计划” B签定《法德合作条约》C、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D、中法建交4. 西德政策的转变:从哈尔斯坦主义到新东方政策及其背景四.西欧联合趋势的加强(1970-1979)1. 欧共体的扩大与发展的成就及政治合作的成绩2. 欧共体对外政策的协调:A、用一个声音说话”B大西洋关系宣言的内容及意义C、对苏联的缓和政策的应对 ----- D、西欧对第三世界政策的改变(原因)五.多极化的发展和东欧巨变(1980-1989)1. 欧共体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A、对《罗马条约》的修改B、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的表现C、尤里卡”计划的背景内容意义D、西欧防务联合的进展2. 东欧巨变的原因及对西欧的影响3. 德洛尔计划”的提出六.新时代的欧洲( 1990 -1995 )1. 美国“新大西洋主义”提出的背景及目标及《欧共体-美国关系宣言》的签定2. 德国的统一标志雅尔塔格局终结及其步骤3. 欧安会会议及《新欧洲巴黎宪章》标志冷战结束:美、苏、欧的各自计划《新》的内容欧安会首脑会议总评4. 《欧洲联盟条约》产生的背景及两个具体条约5. “欧洲经济区”设想的产生、成立、内容、意义6. 南斯拉夫解体的原因及波黑冲突第五部分日本( 1945 -1995 )一.战后初期的日本(1945 - 1949 )见第一部分4〜5条二日本追随美国的政策(1950 - 1959 )见第二部分(二)的2〜5条三.日本对外政策的调整( 1960-1969 )1. 美国对日本经济复兴的政策2. 日本经济起飞的特点3. 美日矛盾的发展4 .岸信介的外交三原则5. 美日改约的原因及日本的要求内容和新约的特点意义6. 日本人民反对美日改约的斗争四.日本的“多边自主外交”( 1970 - 1979 )1. 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2. 美日的“平等伙伴关系”的提出3. “多边自主外交”的开展(田中角荣)4. 三木武夫的“等距离外交5. 福田赳夫的“全方位和平外交6. 日本对东盟的新认识7. “福田主义”的提出及意义五.日本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1980 -1989 )1. 综合安全保障战略的内容及背景2. 中曾根的“战后政治总决算”与综合安保的结合及采取的措施意义3. 大平正芳时代的日本环太平洋经济合作的设想及提出的依据4. 铃木时代的“铃木主义”5. 中曾根的“太平洋合作四原则”6. 环太平洋合作的意义及问题7. 日本追求政治大国的背景及表现出的特点8. 中曾根时代的外交总特征六.日本走向政治大国的外交实践(1990 -1995 )1. 《联合国维持和平活动合作法》的通过2. 美日贸易摩擦激化的原因3. 日俄关于北方领土问题的斗争及日俄关系的发展4. 冷战后日本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5. 宫泽喜一提出日本对亚洲的四原则(宫泽主义-福田主义)6. 日本亚洲外交的难点第六部分中国(1945 -1995 )一.中美关系1. 中国革命胜利的影响2.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及“一边倒”的外交三大政策3. 对帝国主义特权的肃清政策4.1971 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5•中美三个公报:《上海公报》(1972 )、《中美建交公报》(1978 )和《八一七公报》(1982)6. 中美关系中存在的困难与障碍7. 中美矛盾二.中苏(俄)关系1.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内容及意义2 .苏联“三和路线”与中国的分歧3. 戈尔巴乔夫访华及《中苏联合公报》签定意义4. 中国同中亚地区国家关系的四点原则三.中国同其他西方国家的关系1. 中日恢复邦交的过程:中国对日恢复邦交的基本政策中日恢复邦交的障碍2. 《中日联合声明》及意义3.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及其意义4. 中日关系四原则:和平友好、平等互利、长期稳定、相互信赖5. 中日关系的摩擦6.1989 年后中国与西欧关系的改善与发展四.中国与第三世界的关系1. 中国与部分邻国边界问题解决的意义2. 中国与阿拉伯、非洲国家的相互关系五原则3. 中国同非洲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四原则4. 中国同拉美国家的八点相同与六点合作的有利条件5. 中国同东盟国家发展关系的四原则6. 中国的亚太合作原则和措施7. 中国的亚太合作三项目标第七部分第三世界国家(1945 -1995 )一.亚非地区1. 亚非会议的目的成果十项原则及意义2.50 年代中期以后的国际关系变化及不结盟国家五项标准和1961 年不结盟运动的正式形成3. “ 7国7集团”的出现及一系列经济合作集团的兴起4. 朝鲜半岛的新局势5. 中亚、外高加索地区在苏联解体后的热点问题6. 非洲统一组织建立的背景和主要工作7. 南部非洲反对种族主义斗争的进展8. 西南非洲问题得以解决的原因9. 南非民主进程的三个阶段10. 非洲的动荡及其原因二.中东地区1. 以色列复国的历史及以色列国的建立2. 第一次中东战争及其结果3. 关于苏伊士运河的争夺和第二次中东战争及结果4. 美国针对中东的“艾森豪威尔主义”5. 第三次中东战争见第二部分(三)的第八条6. 第四次中东战争(十月战争)7. 两伊战争的原因8. 第五次中东战争三.拉美地区及其他第三世界的问题1. 美国对多米尼加革命的干涉及针对拉美的“约翰逊主义”2. 拉美国家反对海洋霸权的斗争3. 拉美国家70 年代争取经济独立的表现4. 拉美80 年代帐务危机的原因及“失去的十年”的教训5. 里根政府的中美洲政策6. 冷战后美国干预下的拉美民主化重大事件7. 拉美经济一体化的四大组织8. 南北关系不平等的表现9. 关于联合国改革的主要意见及困难10. 联合国进入新时期开展的工作及困难第八部分新时代的国际关系(1991 至今)一. 冷战后各国关于建立国际关系新秩序的建议:1.美国:布什提出的“国际新秩序”2. 西欧:西欧国家的“国际秩序三原则”3. 日本:日本的“国际秩序建立的三项基础”4. 中国:关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议5. 第三世界国家: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设想及为实现其设想而做的努力二. 冷战后的国际关系新特点: 1.多极化2.经济因素3. 相互依存和合作4. 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