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战争电影大全

中国战争电影大全

(1938)、《塞上风云》(1940),沈西苓编导的《中华儿 女》( 1939 ),徐苏灵《孤城喋血》( 1939 ),田汉编剧、 史东山导演的《胜利进行曲》( 1940 ),孙瑜《长空万里》 (1941)等影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1945-1949年:战争电影的成熟
金山《松花江上》(1947) 《松花江上》是第一部表现东北沦陷区人民抗日斗 争的影片。 史东山《八千里路云和月》(1947)(原名《胜利 前后》),影片以抗敌演剧队在抗战期间和胜利后 的生活为依据,通过江玲玉、高礼彬等爱国青年及 民众的艰苦抗战和周家荣大发战争之财的鲜明对比 ,从几方面概括了战时和战后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 真貌。
2、存在的问题 其一,情节模式化 其二,个人情感被遮蔽 其三,人物脸谱化
6、1966-1976年:战争电影的低谷


文革期间,四人帮对文艺进行大肆摧残,而电影则 首当其冲,成为遭受打击和摧残最为严重的领域。 新中国建立十七年以来的大部分电影被称为“毒草 ”,一大批电影工作者遭到严酷的政治迫害和人生 摧残。 在文革前七年,整个电影事业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 ,除了一些反映文化大革命的纪录片和几部所谓革 命“样板戏”外,没有出品过一部故事片。
的破坏和心灵的伤害。


1922年《大义灭亲》,任彭年导演。
1925年《战功》,陆洁编导。

1926年《和平之神》,侯曜[yào] 编导。


2、1930-1937年:战争电影的雏形
九 · 一八和一 ·二八事变,给中国国内各阶层带来了巨大 震惊,国内的各种关系迅速发生变化,民族矛盾上升为主 要矛盾,抗日救亡情绪高涨。 主要作品: ( 1 )联华影业公司《共赴国难》( 1932 )、《奋斗》 ( 1932)。 (2)明星影片公司《战地历险记》 (1932)。 ( 3 )天一影片公司《东北二女子》 ( 1932 )、《挣扎》 (1933)。 ( 4 )艺华影业公司《民族生存》( 1933 )、《肉搏》 ( 1933)。
是老手法,但运用得贴切自然,亦就产生了新意。片尾,表现真小花
翠姑在病帐内与哥哥团聚的欣慰,对哥哥与假小花未来幸福的憧憬时 ,不时插入了一片纯蓝色的波光粼粼的水面镜头,实际上这是在告诉 观众翠姑已处于弥留之际。编导瞒过了固执的小说原作者,坚持了自 己处理翠姑最终伤重死亡的创作意图。

(3)新音画对位法的活用。有声影片使音画结合,画外音 使音画分离。电影《小花》则从外国影片学来了一种既非 画内又非画外的音响对白处理。这是一种新的表现音画离 合关系的音画对位法,且把它叫做“画内超音”。两个小 花在很远的地方踩水车,互相悄悄询问年龄。在现实生活 中,这时我们充其量只能听到水车的吱吱声,但是我们却 听到了她们很响亮的对白声;它也不算画外音,因为说话 人正好在画内。所以我把它叫做“画内超音”,即对白音 响已达到超画面、超现实空间的效果。它使人有一种从远 距离的画内聆听近音的亲切感,特别适用于亲爱者之间述 说肺腑之言的场合。日本影片《生死恋》中野岛开车送大 宫回家,小轿车在公路疾驶的大远景镜头中出现的两人近 人耳鼓的对白声,亦可划归这一“画内超音”的范畴。


5、1949-1966年:战争电影的丰收
新中国的成立,为新中国战争片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 条件。在经过八年抗战和三年解放战争后,中国人民终于 成为国家主人。在凯歌高奏之时,缅怀过去的岁月,悼念 离去的战友,牢记胜利的不易,成为“庆典”不可缺少的 内容,而这些内容正是战争片创作的主题,这使得战争片 在新中国一开始就在题材上占有先天优势,成为国家支持 、创作者乐于表现、观众喜欢观看的一个片种。这一时期 的许多战争片,如《中华女儿》、《新儿女英雄传》、《 翠岗红旗》、《南征北战》、《董荐瑞》、《平原游击队 》、《鸡毛信》、《上甘岭》、《英雄儿女》、《小兵张 嘎》等,已经成为新中国十七年电影中的经典。




中国战争电影的出现并不是中国电影艺术自身的发展和商 业动机所致,而是在民族危难之际,爱国激情促使中国战 争电影登上了历史舞台。 ——皇甫宜川《中国战争电影史》

主要特点:
(1)鲜明的故事主题。
(2)对广大民众和知识分子的希望。 (3)对社会的反思与批判。


(4)战争场面并不是影片展示的重点。

2 、《青春之歌》( 1959 ,改编杨沫,崔嵬、陈
怀恺导演,谢芳、秦怡、于是之主演)

(1)影片注重叙事策略与政治主题的统一。
( 2 )摄影有特色,情景人物的设置既抒情又表 意。 (3)人物塑造,个性化突出。演员表演出色。





从儿童视角描写战争的电影 1、《小兵张嘎》(1963,徐光耀编,崔嵬、欧阳 红樱导演,安吉斯主演) (1)儿童纯洁天真、上进活泼的视角。 (2)活泼轻松的影像风格。 此外,还有描写地下工作者(卧底/特工)的电影 《英雄虎胆》(1958,严寄洲、郝光导演) 《永不消逝的电波》(1958,王苹导演)



这一时期的战争片无论在创作思想、创作观念、还是艺术 形式与手法上,都表现出明显的变化。在主题上突破了“ 人性”、“人情”的禁区,一部分影片开始大胆表现战争 年代人的感情和情怀,大胆歌颂人情美和人性美,给当时 的中国影坛带来了极强的震动。这方面,表现最突出的是 《归心似箭》、《小花》和《今夜星光灿烂》等影片。 (1)在人物塑造上完全突破了“文革”形成的“三突出” 的影响。 这一时期战争片中的英雄,包括伟人,创作者开始力求使 他们向真实靠拢,将他们塑造成有血有肉的人。《曙光》 中的贺龙,创作者按照他的真实面貌,将他塑造成生活在 群众之中而又为群众所爱戴的活生生的人,着力表现他的 情感和个性。
什么是战争电影?




概念: 战争片是以描绘战争为主要内容的故事片,多注重 战争中人的命运遭际的描绘,对战略战术及巨大战 争场面的描绘,常以军事将领、英雄人物或普通士 兵为主人公。 主题: (1)描摩战争,宣扬爱国主义。 (2)反战,对战争的反思。 (3)人文关怀,对人性、情感的表达。
一、内地部分
地道战》、《地雷战》、《亮剑》、《铁道游击队 》、《上甘岭》 《亮剑》,《洪湖赤卫队》,《浴血坚持》、《 西安事变》、《南昌起义》、《四渡赤水》、《 长征》、《日出东方》、《忠诚》、《帕米尔医 生》、《鹰击长空》、《秋白之死》、《周总理 的一天》、《李大钊》《历史的天空.》《红岩 》《地道战》、《地雷战》、《亮剑》、《铁道 游击队》、《上甘岭》


1、1905-1930年:战争电影的缺失
20年代,中国战争电影缺失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早期类型电影主要表现为社会片、爱情片、伦理片、古
装片、武侠片、神怪片等。

(1)时局的限制 (2)新剧的影响 (3)市场的作用

20年代出现了少量爱情战争片,主要通过战
争对美好爱情的摧残来揭露战争对人们生活
7、1976-1987年:战争电影的反思

1976年,文革结束,随着全国思想解放运动 的开展,中国社会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 展时期。在这一时期的开始,表现在战争片 创作上的最大的特点,就是老导演的重新崛 起。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展开,创作者开始 重新审视战争与人的关系,探究战争中的人 性,挖掘战争中人的心里活动,并在表现形 式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成为“新时期”电 影创新浪潮中一支重要力量。



《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年,蔡楚生、郑君里) 对抗战前后中国社会现实的反思,是战后中国电影的重要 内容。如果说《八千里路云和月》偏重于对战争的反思, 那么蔡楚生、郑君里导演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则通过一 个家庭的悲欢,以更为广阔的人生画面,将中国人民在抗 战中的苦斗和受难,在抗战后继续忍受的欺压与凌辱诉之 于银幕。让人们去清醒地认识,这究竟是为什么? 在宣扬抗战的同时,编导也没有回避某些中国人素有的劣 根性。在描述张忠良蜕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重庆的 官僚资本公司里,上班闲聊无事、唱小曲下象棋的人,有 钱人照常举办大大小小的席宴,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张 忠良为此也不禁感叹:这里没有一丝的抗战氛围。这种对 国人麻木的揭示使得影片具备了反思的力量。



(2)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进行了大胆探索。 如影片《小花》在形式上突破了按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结 构剧情的传统模式,按照人物情绪发展的需要,沿着兄妹 三人情感的起伏和性格的发展来结构影片,将现实、倒叙 、回忆、幻觉交织在一起,取得了非常好的艺术效果,成 为新时期创新浪潮中的一部代表作。 过去的战争片,不是正面表现战役的全过程,就是表现我 军战略战术思想。这一时期,则出现了《归心似箭》、《 今夜星光灿烂》这样一些角度新颖的战争片。影片《今夜 星光灿烂》描写了四个十八岁的战士在胜利前夕的牺牲, 大胆地展示了战争的残酷性,同时又表现了战士们的生活 情趣和美好向往。影片所传达出的生命与战争、未来与现 实的极度矛盾,今人伤感、深思和难忘。
《小花》(1979年,张铮、黄健中)

(1)黑白与彩色的并用。该片在叙述本事时用彩色片,在交代时代背 景、出现历史人物(如铁托)时用黑白片,使后者仿佛有一种新闻纪
实的真实感(实际上这里的黑白片部分也是扮演出来的)。《小花》
则以故事本事与剧中人的回忆往事作为彩色与黑白并用的划分原则, 也是一种首创。这种并用在两者转化时,如能利用某种片基或显影冲 洗时的特技手段,使两者能逐渐化入,这就不会显得太生硬。 (3)隐喻蒙太奇的妙用。影片在序幕中交代真假小花之由来并表现她 们与父母骨肉分离时,穿插进了一组风雨中两只雏鸟在窝中拍翅挣扎 ,直至窝散鸟落的镜头,是一种典型的爱森斯坦式的隐喻蒙太奇。这


在叙事手法上,影片最大的特点就是对比。不仅仅 是首尾男女主人之间纠葛的反差,而且将对比贯穿 在两条主线之中,尤其是在张忠良蜕变之后更为突 出。从大的格局来看,一边是国家政局动荡、烽烟 弥漫,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一边是上流社会 生活糜烂、纸醉金迷,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 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融合了经典大片所具备的 一切成功元素:宏大的历史背景,曲折的人物命运 ,深刻的人性洞悉,严密的叙事结构,强大的演员 阵容,堪称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影片将中 国古典小说、诗歌、戏曲、绘画等艺术的表现技巧 ,融汇于电影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中,创造了为广大 观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风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