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工程地质学第三章地质年代剖析
工程地质学第三章地质年代剖析
平行不整合表示:
������ 下降、沉积→上升、沉积间断、遭受剥蚀→下降、再沉积。
角度不整合接触
表现:新老地层产状不一致,地层时代不连续,新老地层 之间有广泛的剥蚀面。新地层下常见底砾岩。 地质意义:老地层形成之后有强烈的构造运动,形成褶皱、 断裂,同时长期遭受风化剥蚀,而后又下降接受新地层的 沉积。反映两套地层经历了不同的地质发展历史。
地质年代单位
地质年代单位是从地层年代单位概括抽象出来的时间概念, 作为比较研究的根据。组成地壳的全部地层(从最老到最 新)所代表的时代称地质年代。不同级别的地层年代单位 所代表的时代,称地质年代单位。 ——形成一个宇的地层所占的时间称为宙; ——形成一个界的地层所占的时间称为代; ——形成一个系的地层所占的时间称为纪; ——形成一个统的地层所占的时间称为世; ——形成一个阶的地层所占的时间称为期。
(三)地层切割律
不同时代的岩层或岩体常被侵入岩侵入穿插,就侵入 岩与围岩相比,侵入者时代新,被侵入者时代老,这就是 切割律。
(四) 地层接触关系(p30)
1、沉积岩之间的接触关系
整合接触 不整合接触 平行不整合(假整合)
角度不整合
整合接触 表现:地层形成时间连续,上下岩层产状基本一致。 地质意义:地层在形成的过程中基本保持稳定的沉积环境, 地壳运动以缓慢下降为主,即使有上升,也未使沉积层面上 升到水平面之上遭受剥蚀。 整合表示:
1.38 亿年 1.90 亿年 2.30 亿年
燕山运动 印支运动
人类时代哺乳动物 时代源自爬行动物 时代被子植物 时代
裸子植物 时代
晚
古 Pz 2
二迭纪 P 石炭纪 C
2.75 亿年 3.30 亿年
海西运动
两栖动物 时代
陆生孢子 植物时代
生 代 Pz 早
Pz 1
隐 元古代
Pt
生 太古代 Ar
泥盆纪 D 志留纪 S 奥陶纪 O 寒武纪 Є
(二)生物层序律(古生物化石)
生物的演化规律,总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
根据岩层中所含化石或化石群的种类来确定其相对新老关系,进而确定
其相对的地质年代,这就是生物层序律。
标准化石:在某一环境阶 段、能大量繁衍、广泛分 布,发生到灭绝的时间越 短,并且特征越显著的生 物,其化石称为标准化石。 每一地质历史时期都有其 代表性的标准化石,如寒 武纪的三叶虫、奥陶纪的 珠角石、志留纪的笔石、 泥盆纪的石燕、二叠纪的 大羽羊齿、侏罗纪的恐龙 等。
第3章 地质年代与第四纪地质概述
第一节 地质年代
地质年代(geologictime)就是指地球 上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
一、绝对年代与相对年代
绝对年代 ——是指各地质事件(地层)发生的距今年龄,据
岩石中所含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规律确定的。
例如: U-Th-Pb(铀系法,铀-钍-铅); K-Ar(钾氩法); Rb-Sr(铷锶法); C14(碳 14 同位素法)。
全新世 Q4 1 万年
新 生 代
第四纪 Q
新第三纪
年代表 更新世
Q1 Q2 Q3
上新世 N2
200 万年 600 万年
喜山运动
显
Kz
第三纪
R
N
老第三纪
E
中新世 N1 渐新世 E3 始新世 E2 古新世 E1
2600 万年 3800 万年 6000 万年 7000 万年
生 中生代 Mz
宙
白垩纪 K 侏罗纪 J 三迭纪 T
震旦纪 Z
前震旦纪 AH
3.85 亿年 4.35 亿年 5.00 亿年 6.00 亿年 13.0 亿年 15.0 亿年 25.0 亿年 46.0 亿年
鱼类时代 加里东运动
海生无脊椎 动物时代
半陆生孢子 植物时代
蓟县运动
吕梁运动 五台运动
低级原始动物
海生藻类 时代
原始菌藻时代 地球形成与化学进化期
二、地质年代表
——根据地层形成顺序、岩性变化特征、生物演化阶段、构造 运动性质及古地理环境等综合因素,把地质历史划分阶段。
地层年代单位
最高级的地层年代单位叫宇。根据生物的出现和最低硬壳 化石带以及较高级动物的大量出现,把全部地层分为 3 个宇, 即太古宇、元古宇和显生宇,后者包括古生界、中生界和新 生界。
整合表示:
2、沉积岩与岩浆岩之间的接触关系
侵入接触 侵入体和被侵入围岩之间的关系。沉积岩层形成在先,
后来岩浆岩侵入其中。
识别标志: 接触带上有接触变质的现象; 接触带附近,侵入体中有围岩 的捕虏体(未完全融化的围岩); 侵入体切割围岩层理。
沉积接触
沉积岩的地层直接 覆盖在侵入体之上, 其间有广泛的剥蚀面, 剥蚀面与沉积岩平行, 沉积岩中无接触变质 现象。
比系更低一级的地层年代单位叫统。统与统之间的生物在 科、目范围内有显著的变化。例如,在中国和澳洲的下寒 武统中都有莱氏三叶虫(科),而在欧美都有小油节虫 (科),二者都以多节、多刺、小尾为共同特征,说明下 寒武统所代表的时代是三叶虫演化的原始阶段。
统的名称另冠以下、上或下、中、上字样,如下寒武 统、中寒武统、上寒武统等等。
相对地质年代
——通过比较各地质事件(地层)的形成先后顺序的 一种方法。因无需精密仪器,故被广泛采用。
(一)地层层序律:地 层是按时代先后沉积 下来的,下面的地层 较老,上面的地层较 新。当地层挤压使其 倒转时,新老关系相 反。
沉积岩的层面构造也可作为鉴定其新老关系的依据。如 泥裂开口所指的方向,波痕波峰所指的方向,均为岩层顶部, 继新岩层方向,并可据此判定岩层的正常与倒转。
根据生物界重大门类的演化阶段所划分的单位叫界。如中 生界含有丰富的爬行类化石,新生界含有种类众多的哺乳动 物化石等等。
更低一级的地层年代单位叫系。系与系之间的生物在目、 纲范围内有很大变化。如泥盆系以鱼纲的大发展、石炭系以 两栖纲的大发展为主要特征。系一般是根据首次研究的典型 地区的古地名、古民族名或岩性特征等命名,如寒武系、奥 陶系、石炭系、白垩系等。
平行不整合
表现:新老地层产状一致,地层时代不连续,有缺失。新 地层下常有底砾岩。
底砾岩-下部时代较老的地层遭受剥蚀后形成的岩石碎块, 重新胶结成岩,保留在新地层之下。 地质意义:老地层沉积后地壳有明显的均衡上升(水平台 升),遭受剥蚀后,地壳又均衡下降,接受新地层的沉积。 平行不整合反映地壳上升是升降运动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