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培训1
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 ❖ 13、医疗机构必须按照有关药品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强药品管理。 ❖ 14、医疗机构必须按照人民政府或者物价部门的有关规定收取医疗费用,详
列细项,并出具收据。 ❖ 15、医疗机构必须承担相应的预防保健工作,承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
政部门委托的支援农村、指导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等任务。 ❖ 16、发生重大灾害、事故、疾病流行或者其他意外情况时,医疗机构及其卫
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 ❖ 三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损伤导致
一般功能障碍的; ❖ 四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
的。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v 一般规定:
v 1、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及时收集本单位产生的医疗废物,并按照类别分置于防渗 漏、防锐器穿透的专用包装物或者密闭的容器内。
v 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应当有明显的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 v 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的标准和警示标识的规定,由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
行条例、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二、医疗相关法律法规
v 1、《执业医师法》 v 2、《传染病防治法》 v 3、《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v 4、《医疗废物处理条例》 v 5、《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v 6、《侵权责任法》 v 7、《消毒管理办法》
传染病防治法
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
v 5、医疗机构不得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 作。
v 6、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医德教育。
v 7、医疗机构工作人员上岗工作,必须佩带载有本人姓名、职务或者 职称的标牌。
v 8、医疗机构对危重病人应当立即抢救。对限于设备或者技术条件不能 诊治的病人,应当及时转诊。
v 9、未经医师(士)亲自诊查病人,医疗机构不得出具疾病诊断书、 健康证明书或者死亡证明文件;未经医师(士)、助产人员亲自接产, 医疗机构不得出具出生证明书或者死产报告书。
v (2)能够焚烧的,应当及时焚烧;
v (3)不能焚烧的,消毒后集中填埋。
v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 主管部门或者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责 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处2000元以上 5000元以上的罚款: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v 第四章:职业:
v 1、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不得开展诊疗活动。
v 2、医疗机构执业,必须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医疗技术规 范。
v 3、医疗机构必须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诊疗科目、 诊疗时间和收费标准悬挂于明显处所。
v 4、医疗机构必须按照核准登记的诊疗科目开展诊疗活动。
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制定。 v 2、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设施、设备,
不得露天存放医疗废物;医疗废物暂时贮存的时间不得超过2天。 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设施、设备,应当远离医疗区、食品加工区和 人员活动区以及生活垃圾存放场所,并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和 防渗漏、防鼠、防蚊蝇、防蟑螂、防盗以及预防儿童接触等安全措施。 v 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设施、设备应当定期消毒和清洁。 v 3、医疗卫生机构应当使用防渗漏、防遗撤的抓用运送工具,按照本单位确定的 内部医疗废物运送时间、路线、将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至暂时贮存地点。 v 运送工具使用后应当在医疗卫生机构内指定的地点及时消毒和清洁。
v 10、医疗机构实行手术、特殊检查或者特殊治疗时,必须征得患者同 意并签字;无法取得患者意见时,应当取得家属或者关系人同意并签 字;无法取得患者意见又无家属或者关系人在场,或者遇到其他特殊 情况时,经治医师应当提出医疗处置方案,在取得医疗机构负责人或 者授权如责任人员的批准后实施。
❖ 11、医疗机构发生医疗事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 12、医疗机构对传染病、精神病、职业病等患者的特殊诊治和处理,应当按
生技术人员必须服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调遣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v 医疗事故:
v 是指医疗机构及 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 动中,违反医疗卫生 管理法律、行政法规、 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 规范、常规,过失造 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 故
医疗事故分级
❖ 根据患者人身造成的损害程度,医疗事故分为四级: ❖ 一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的; ❖ 二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10种
上述规定以外的其他传染病,根据其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需 要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并予以公布。
v 4、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根据就近集中处置的原则,及时将医疗废物交由医 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
v 医疗废物中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等高危险废物,在 交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前应当就地消毒。
v 5、医疗卫生机构产生的污水、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排泄物,
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严格消毒;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后,
方可
排入污水处理系统。
v 6、不具备集中处置医疗废物条件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 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 自行就地处置其产生的医疗废物。自行处置医疗废物的,应当 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v (1)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具和容易致人损伤的医疗废物,应当 消毒并作销毁形处理;
2种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 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 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 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25种
主要内容
v 一、法律体系相关概念 v 二、医疗相关法律法规 v 三、护理行为与法律法规 v 四、《护士条例》重点解析 v 五、护理核心制度
我国法律体系构成说明
注:法律法规的效力级别依次递减 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