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1--14套)汇总集(2017-03-27 09:57:52)转载▼分类:语文基础、语言运用、名句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一1、下面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教,是指、父、母、兄、弟、子五者之间的封建关系准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B.七出,是指封建社会遗弃妻子的七种借口: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口多言,盗窃。
又叫“七去”、“七弃”。
C.三从四德,“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D.伯仲叔季,是古代兄弟之间依长幼排行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序。
一般来说,“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
2、下面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常,即“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五伦中君臣关系居于首位。
故叫“大伦”。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
“五行”,也指仁、义、礼、智、信。
B.三纲,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
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合称,是一套锢人们思想的封建教义。
C.太庙,是天子的祖庙。
七庙,是历代诸候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中。
左三昭,右三穆,后以“七庙”为诸候的代称。
D.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
期,服丧一年。
功,指大功和小功。
大功是九个月,小功是五个月。
3、下面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丧服,旧时居丧时穿載的服饰。
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称作“五服”。
习惯上以五服以内为亲,五服以外为疏。
B.昭穆,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庙排列的次序。
始祖庙在中间,以下各代按辈分,分别列于两侧一边为昭,一边为穆。
后来也泛指一般宗族的辈分。
C.考妣,旧时父亲称为“考”,母亲称为“妣”。
D.亲戚,在古代,只有儿女对父亲才可以称“亲”。
“戚”,表示亲戚关系时比“亲”疏远一些。
使用得也少一些。
汉代以后,“亲戚”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性亲戚,有时也指内外亲属,包括本宗与外姻,即同姓本族与异姓外族姻亲。
4、下面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庶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妾(小妻)生的儿子。
周代以后王位由嫡子世袭,诸候的君位也如此。
B.众子,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不包括长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小妾所生的庶子。
C.宗子,指嫡长子。
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权,也是一宗之主,地位特别高贵,故又叫“宗主”。
D.宗法,古代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
它包括封建社会规定的嫡庶、系统的法则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庆吊、送终等事情的家法。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二1、下面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辅,汉太初元年,置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个相当于郡的政区,因为是管辖京都及其附近地区,故合称“三辅”。
两都,指汉代长安、洛阳。
又叫“两京”。
B.三都,东汉的三都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宛。
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北都晋阳和京都长安。
C.北京,旧称燕京、大都、北平。
武汉,又称夏口、江夏、吴郡。
苏州,又称姑苏、吴郡。
D.扬州,又称广陵、淮上、江都、维扬。
开封,又称京口。
镇江,又称东京。
2.下面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岱,指泰山。
函,指函谷关。
崤,指崤山。
河,指黄河。
江,指长江。
B.县,宋代的路最初是征收赋税,转运漕粮的,后来带有行政区和军区的性质。
路,是地方基层行政区域。
道,唐代的道是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
国,汉代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区。
国的区域略大于郡,所以“郡国”连称。
C.郡,行政区域。
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D.八州与八荒,泛指中国。
九州,在古代也指天下。
将天下分为九州,即冀州、兖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九州,也泛指中国。
3.下面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居易的文集《白氏长庆集》,是用籍贯来命名的,他是长庆人。
B.王维的文集《王右丞集》,是用“官职”命名的,当时他官至尚书右丞。
C.李白的文集《李太白全集》是用他的“字”命名的,他的字为“太白”。
D.归有光的文集《震川集》是用他的“名号”命名的,他的号是“震川”。
4.下面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稼轩长短句》是用辛弃疾的号来命名的,他的谥号是“稼轩”。
B.《聊斋志异》是用蒲松齡的“书斋”名来来命名的,他的书斋叫“聊斋”。
C.《枊河东集》是用柳宗元的家乡的地名来命名的,他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枊河东。
D.《樊川文集》是按作者的家乡“樊川”这个地名来命名的。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三1、下面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尊号、徽号,“尊”为尊敬,“徽”为美好。
“尊号”和“徽号”都是为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
尊号起于唐代。
朝廷官员往往在生前就有尊号。
C.改元,新皇帝继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
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
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D.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也是帝王用的。
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
2.下面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
B.谥号,分为三类。
一是表扬性的,如”经天纬地”的人,就给谥号为“文”,“布义行刚”的人,就给谥号为“景”等。
二是批判性的,比如给那些“杀戳无辜”的人,给他的谥号就用“厉”。
三是表同情的。
如“恭仁短折”的人,就给谥号“哀”。
C.古代对人的称谓,有谦称、敬称、平称、贱称等。
如平民就自称“孤”,臣子自称自己为”臣”,女子自称“妾”、这都是谦称。
D.敬称,称君王为“陛下”;对已死的皇帝,就敬称他的庙号;称师长,敬称为“夫子”;称朋友、尊长,就称他为“公”。
3.下面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称谓上,如把蒲松齡称为“聊斋先生”,是用他的书斋名来称呼的。
把杜甫称为“杜工部”,是用他的官职名来称呼他的。
B.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左除、左降、左迁都指降职。
摄,指暂代官职。
C.请老,告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视事,指任职。
下车,指官吏初到任。
D.权,暂代官职。
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解褐,脱去粗布衣服,比喩人生活条件变好了,穿上了好衣服。
4.下面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东,指崤山以东的地区。
中国,指中原地区。
B.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
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
C.河北、河南,指黄河以北和黄河以南的地区。
D.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四)1、下边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礼,指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
B.笄礼,古代女子到了成年时举行的盘发插笄的礼仪。
合卺,指结婚。
姬,原是古代显性。
如周王族姓姬。
C.媵,指古代诸候的女儿出嫁时随嫁或陪嫁的人。
青庐,用青布搭成的棚,古代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D.文定,常代称订婚。
朝,周代各国的诸候,按规定的时间觐见周天子,叫“朝”。
觐,古代天子朝见诸候称觐。
诸候朝见天子的仪式称觐礼。
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聘,天子派卿大夫见诸候叫“聘”。
诸候的国君即位,强大的诸候来贺见,也叫聘。
B.相互来往朝聘,也有一定名称。
此国往彼国的聘叫“如”。
由本国到别国去,叫如,由别国到本国来叫朝聘。
C.免胄:胄,就是盔。
按古代的礼法,诸候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D.祖,古代饯行时的仪式,即出行之前祭祀祖先,引申为在半路上设宴送别。
3、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净身心,表示虔诚。
B、衅钟、衅鼓,用牲血涂器祭祀。
古时新钟铸成,必杀牲口取血涂在自己身上,并举行祭钟仪式,称衅钟。
C、社稷,古代帝王、诸候所祭的土神叫“社”,谷神叫“稷”。
后来就以“社稷”代表国家。
D、古代祭祀把宰的牛、羊、猪等牲畜叫作“牺牲”。
做祭祀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叫“牺”;体全叫“牲”。
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牢,古代祭品,指牛、羊、猪各作一头。
B、少牢,古代祭品,指猪、羊、各一头。
C、崩,本指山倒塌。
古时用来比喩帝王的死。
D、薨,春秋战国诸候死了叫“薨”。
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
5、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院试,是各省学政来主考的。
参加考试的叫童生(儒生)。
考上了叫生员(秀才)。
三年之内举行两次。
考中第一名叫“案首”。
B、乡试(秋闱),是由中央政府派官员主考的。
参加考试的是生员及监生。
考中的叫举人。
考中第一名的叫“解员”。
C、会试(春闱),是由钦差大臣来主考的。
参加考试的是举人。
考中的叫贡士。
考上第一名叫榜眼。
D、殿试,是由皇帝来主考的。
参加考试的是进士。
考中第一名的叫状元。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五)1、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
拜礼中,礼节最重的稽首。
B、揖,古代作揖与后世不同,古人作揖是推手。
万福,旧时男人对人行礼,口里说着“万福”,后来用“万福”作为行礼的代称。
C、执手,表示亲昵的行礼的方式,和现在的握手相似。
郊迎,到郊外等候迎接,以表敬重。
D、寿,以酒或物向别人祝福。
趋,臣见君时的礼节。
小步快走,表示代恭敬。
2、下面的古代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九宾,也称“九仪”。
在古代外交上一种一般性的礼仪,由九名傧相(迎宾赞礼人员)立于殿廷,接引宾客上殿。
B、百姓,奴隶社会支贵族的总称。
贵族有姓,平民无姓,这种状况在春秋战国时代仍然存在。
到了汉代,百姓也才有了姓。
百姓,才随之指称一般平民了。
C、布衣,即平民。
古代平民穿麻布葛衣。
故“布衣”成了平民的代称。
D、臣,最初指男性奴仆,跟女性的“妾”相对。
后来成为君主时代宫吏和百姓的统称。
3、A、黎民,即“平民”之意。
也称“錅庶”“黎元”等。
B、士,商、周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
卿大夫下面是士,这种“士”通常担任卿大夫统治区域(即家)的家臣。
C、黔首,战国时秦国及后来秦王朝对平民的贱称。
黔,黑色。
犹如黑头。
D、庶人,也叫“庶民”。
西周以后对农业生产者的称谓,其身份与奴隶一样。
4、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
”这里用的是“干支纪年法”。
B、“宣德年间,宫中尚促织之戏。
”这里用的是“帝王年号纪年法”。
C、“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