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文化常识75题(含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75题(含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75题(含答案)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考中会试的称为进士。

B.舅,文中是指丈夫的父亲。

有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C.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

名是出生后不久父母起的,供长辈呼唤;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或行笄礼时才起的,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D.除,是任命,授职,如“除徽州推官”;擢,是在原官职上提拔,如“擢礼科给事中”。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进士中第:又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朝廷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服除:指守丧期满。

古时父母去世,在朝做官的儿子要辞官回家为父母守丧。

C.六经:指孔子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论语》六部儒家经典。

D.庆历:是宋仁宗的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始于汉武帝。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敬”是戚继光的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

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所以也称字为表字。

B.“勒石”是碑刻术语。

指将法书钩摹本背面加朱复印到石面上的工序。

唐代碑刻上常有专款记载勒石者。

C.“郊庙”是指帝王、诸侯在郊外祭祀。

古代祭祀讲求置办三牲祭礼,“三牲”包括猪、牛、马。

D.“三十六年”、“四十年”属于年号纪年法。

中国古代的纪年法包括干支纪年、年号纪年、生肖纪年等等。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翰林是我国古代官职名。

它的由来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

由于翰林学士参与机要,有较大实权,当时号称“内相”。

B. 河东代指山西西南。

因黄河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则山西在黄河以东,故这块地方古称河东。

秦汉时指河东郡地,唐代以后泛指山西。

C. 掖庭,古代营建皇室宫城时,都以一条南北向的中心线为主,再向东西两侧去延伸其余宫区。

D. 吏部是在隋、唐、五代被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掌管天下文武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第,旧时豪门贵族的宅第,文中的意思指豪门贵族的身份。

B.井臼,水井和石臼,文中是汲水和舂米的意思,泛指操持家务。

C.妾媵,妾是旧时男人娶的小老婆;媵是指古代随嫁,亦指随嫁的人。

D.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为维护宗法制而设立的祭祀祖宗的处所。

附原文:“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古代,身份和地位不同的人去世指称有所不同。

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庶人死称死,小孩夭折和青年人病死的则称“残”。

B. 中国古代图书分类,将群书分为经、史、子、集四类,称“四部”。

“经部”收儒家经典著作,“史部”收历史著作,“子部”收先秦百家著作,“集部”收历代作家作品。

C. 金履祥所说的“士”,指的是士大夫,是古代统治阶级中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常常是在中央政权和州郡县供职的官吏的泛称。

D. 四书之名始于宋朝,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附:原文“既乃受业金履祥之门,履祥语之曰:‘士之为学,若五味之在和,酸酱既加,则酸咸顿异。

子来见我已三日,而扰夫人也,岂吾之学无以感发子那!’”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密的上疏《陈情表》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文中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言辞慷慨,表达感情直接坦率。

B.三国时期的蜀汉,终于汉怀帝刘禅。

蜀国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帝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刘禅却乐而忘本,乐不思蜀。

C.文中所提皋陶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是与尧、舜、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后常为狱官或狱神的代称。

D.古代臣民上书言事分为“上书”、“上疏’和‘上封事”,其区别在于“上书”是臣民向皇帝进言所采用的最常见的形式,“上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上封事则是向皇帝进谏带有机密性文书。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经”,选举官员的科目,汉朝时候出现,直到清代。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太傅”,辅弼天子的官职,周代设置。

历代沿置,多用为大官加衔,为三公之一,一直有较大的实际职权。

C.“行在”,皇帝临时居住的地方,也可以指天子巡行所在的地方。

D.“谥号”古代的君主、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郎中是尚书省中分掌各司事务的高级官员,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等,属员外级。

B.字是男子18岁举行加冠仪式后所起的,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谦称自己称名,尊称他人称字。

C.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代表流派有儒、道等,也可用来代指百家著作。

D.熙平,年号。

年号是古代纪年方式之一,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熙平”属后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 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 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 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 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 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D. 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伶是封建时代对歌舞或戏曲演员的称谓,又叫伶人、伶官、优伶。

马伶就是一个姓马的伶人。

B.金陵是六朝古都南京的别称。

除金陵外,南京还有“建康”“建邺”“江宁”“石头城”等别称。

C.肆,即市肆、店铺,此处指的是瓦肆。

瓦肆是随着宋代农业和商业的繁荣而兴起的一种游乐、商业集散场所。

D.商、羽是中国古代五音中的商声和羽声,此处泛指曲调,五音指的是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 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郡守”和“州牧”都是官职名,“州牧”也叫作“刺史”,“郡守”即“太守”。

B.太史慈的“手戟”和孙策的“兜鍪”都是作战时用的攻击武器,供作战者手持或投掷,常与盾牌配合使用。

C.“署”“拜”都是任命官职的意思,但“署”是暂时代理,“拜”是正式任命。

D.《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之一,分《魏书》、《蜀书》、《吴书》,因尊魏为正统,所以魏书有本纪、列传,而蜀、吴二书只有列传。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漕运,水道运输,唐宋以来,指东南各地经水路运粮食往京师或指定的公仓。

B.先帝,指当朝皇帝之前已经去世的历代皇帝,有时也指前朝皇帝。

C.鸿胪寺,古代官署名,主官为鸿胪寺卿,掌管朝会、宾客、礼仪等。

D.闰月,农历中逢闰年加的一个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称为“闰某月”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纪”简称纪,是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传记。

始于司马迁的《史记》,在该书中,历代的帝王传记称为“XX本纪”,不过也有例外,如吕雉不是皇帝,但其传记也称本纪。

B.“公卿”是“三公九卿”的简称,夏朝始设,周代沿袭,“公”即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如晋国六卿。

另外古时,公卿也指丈夫。

C.“武库”,古代官名。

汉代置武库署,有武库令丞,掌藏兵器。

本属执金吾,晋以后属卫尉,历代因之,到宋代才废。

明置武库司,属兵部,清末废。

D.“谥”,古代帝王或大官死后评给的称号。

如谥号等。

另外也有叫做、称为的意思,如“身死无名,谥为至愚”。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登第,即登科。

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等次。

隋唐时用于考中进士,明清殿试的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

B.冠,即弱冠,古代男子到了20岁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

C.嘉祐,年号。

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用于纪年的专有名号,中国的年号制度是从秦始皇称帝开始启用的。

D.谥,指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以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

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B.文帝,谥号。

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或褒或贬的评价。

秦穆公、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都是谥号。

C.赠,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的一种官职或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

D.“邑万户”指食邑万户。

邑万户之人被称“万户侯”,泛指高官贵爵,作为封建社会一个特殊阶层,拥有很高社会地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