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川天全土司制度与徒国文化

四川天全土司制度与徒国文化

土司制度土司制度亦称“土官制度”。

统治者推行土司制度,其目的是“以夷治夷”。

土司制度在唐宋时期称羁縻州制度,由中央王朝委任当地首领为府、州、县的文职土官,元朝加强了军事统治,设置宣使、宣抚使、安抚使、招讨使、长官司等武职土官。

明沿袭宋、元制度,并进一步完备了土官的考核、任免、贡纳、征调等制度。

土司制实质上是封建领主制,土官既是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又是当地的大领主,掌握着军、政、财权,对农奴有“生杀予夺”之权。

土司制建立了一套严密的统治机构,治理辖境的政治、经济、文化及诉讼、刑罚等。

政治上依靠封建王朝,册封世袭,划疆分治,军事上实行土兵制度,以种官田、服兵役的方式,把农奴组织成土官武装,维持土官统治和供王朝征调。

经济上,土官是辖境土地最高所有者,实行劳役地租、实物地租等经济剥削。

文化教育方面,则不准土民读书和参加科举考试。

明代为土司全盛时期,明末清初土司制度走向衰落,清王朝在雍正六年(1728)大规模的“改土归流”,统治天全达790年的土司制度至此结束。

建置沿革隋大业二十四年(618)唐王朝建立(618—907)。

高祖李渊在平定巴蜀后,于武德元年(618)改临邛郡为雅州,领严道、名山、扬启、芦山、灵关、依政、临邛等十六县。

同年割依政、临邛、蒲江、临溪、火井五县置邛州,割江源、阳山二县置登州,灵关即今宝兴县灵关镇,扬启今天全县,至贞观元年(627)年撤消,为时九年。

天宝元年(734)年改雅州为芦山郡,肃宗乾元初又复为雅州,共辖六个县、四个兵镇和五十七个羁縻州。

其中和川镇在今县城西,始阳镇在今始阳镇,安国镇在今多功乡,灵关镇在今宝兴之灵关镇。

唐代中叶以后,朝廷统治力量削弱,镇兵废弛,逐渐形成藩镇割据。

公元八八O年黄巢起义进军长安, 次年唐儒宗逃往成都,建立逃亡政府。

这时雅安地区一带时有叛乱发生,唐军江南临江府人高卜锡和太原人杨端先后率部西征, 进入天全地区, 从此停留下来, 高部以现始阳、新场一带为据点;杨部以现城厢、老场一带为据点, 各自扩充实力, 逐渐控制了天全全境和现宝兴、芦山、荥经的一部份地方, 进而扩大到今泸定、康定一带, 形成割据局面。

从此高、杨二土司统治天全, 沿袭至清代。

《天全州志》载江南临江府人高卜锡以军校从从征西路有功, 留镇和川。

太原人千牛卫杨端, 随军入蜀,后以军功留镇。

《雅州府志》载杨氏副招讨世祖杨端以千牛卫怠从僖宗幸蜀,也于六番招讨司境。

昭宗嗣位,命与高氏分土而治。

唐末五代时期,公元九O七年唐亡,王建称帝成都,史称前蜀。

公元九三四年孟知祥据成都称帝, 史称后蜀, 直至公元九六五年结束。

在前后蜀统治期间, 建置一如唐制,无所更变。

后蜀时, 高卜锡之孙高襄〈阁藏〉和杨端后代杨夹矢率众旧附,受封碉门、黎、雅、长河西、鱼通、宁远六军民安抚司, 高土司建土署于始阳,杨土司建土署于碉门,正式开始了天全的土司统治。

载《天全州志》、《芦山县志》、《雅州府志》: 及天全境内高杨土司有关碑记。

蒲孝荣氏考证:后蜀置碉门安抚司,在今天全城关镇西。

公元九六0年,宋太祖赵匡胤称帝, 于公元九六五年灭后蜀,将四川纳入版图,仍置雅州节山郡, 领县五和羁糜州四十四。

对天全则按后蜀旧制, 授高杨二氏为安抚司, 并置碉门寨。

《宋史》卷469载,成都府路有府一、川十二。

雅州领县五,羁糜州四十四,并有碉门寨与灵关寨。

南宋〈公元一一二七年起〉时期, 孝宗乾道四年〈公元一一六八年)十一月, 砂坪番民首领高志良在碉门与居民发生冲突,寨官喻炳和置制司处理不当,发生天全历史上著名的"砂坪事件",宋军退出天全。

不久黎州又发生奴儿结的市马事件,这一带区域陷入混乱。

南宋理宗端平二年〈公元一二三五年〉,元室兴起,蒙古军南下,分路进攻四川。

此后,元世祖远征大理,循大渡河进军, 侵夺雅州、黎州等地。

淳佑八年(1248),蒙古军进至岩州时,南宋西征军自碉门出击,在马鞍山大战,三战三捷,擒元将秃懑于大河。

后高土司在岩州降元,至元二年〈公元一二六五年〉,设置碉门、黎雅等处安抚司,属脱思麻路, 授土司高保四虎符,准予重建碉门关城, 恢复防务,后改六番招讨司, 司治设碉门,又分置天全招讨司,司治设始阳。

自元代起, 设六番招讨司。

对“六番”的解释不一, 明代通志谓即木评、鱼通、、严州、咱道、咱里、大坝六番部落。

《蜀志》谓六番即六村即马村、苏村、羊村、金村、陇东村、西碉村。

〈除西凋外其余均在今荥经、宝兴、泸定一带〉o 又谓六番地带为碉门、岩州、察道、冷碛、黎州、沈村。

顾炎武《天下军国利病书》谓:“天全六番招讨使司……辖部落凡六:曰马村、苏村、金村、杨村、丽东村、西碉村。

或谓六番之名始此。

"杨振业《灵和乘略》驳之:"五代王孟时, 置碉门、黎、雅、长河西、鱼通、宁远六安抚司, 宋因之,元初置六宣抚司, 宪宗改六番招讨司,史别置天全招讨司。

宋代《蜀志》乃云六番即六村。

按马、苏、杨、陇在董卜韩胡, 金村在荥经水入天全处, 西碉以凋门冒砌村字谬凑六番。

" 任乃强先生谓:"至于…六番‟之义,余初疑为扬、刘、郝三王族与董卜韩三胡族之总称, 陈宗祥先生提出六番即《后汉书》的…白狼楼薄‟, 我甚赞同,(古今音并吻合, 唐宋三王部落地面,亦与白浪楼薄地面符合〉但未解楼薄名称何以转为三王部落, 尚待详考" 。

另以天全命名, 首先出现于元代, 详《天全县-名- 考》o元末,明玉珍及明升据蜀十年(1361—1371)。

其间,陕西白不信、李喜喜部兵败入川,称“青衣军”,降明玉珍后曾攻占天全大部分地域。

洪武四年(1371)春,明太组朱元璋命汤和、傅友德率军入川,平定明升,天全土司高国英投降。

洪武六年(1373)年,改天全招讨司为天全六番招讨司,司治设始阳,(1388)年直隶四川布政司,洪武二十二年(1388)改隶四川都司。

同时改六番招讨司为天全六番招讨副司,治所设今城厢镇。

《明实录》载洪武六年十月丙午〈1374 、1 、22 〉置天全六番招讨司,秩从五品,前土官高英为正,杨藏卜副之。

明末(1644—1646),张献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

其间张能奇部进军雅州,天全土司高跻泰、副司杨之明联合抵抗,几经激战,杨之明败亡,部将徐汉卿在飞仙关击退大西军。

不久,高杨所部攻入芦山, 杀"大西"所派县令李国杰,大掠而归, 故大西军未进入天全境内。

崇祯十七年(1644),明亡。

清顺治九年(1652)高跻泰到嘉定吴三桂营投降,后又亲赴北京受封原职,高跻泰为天全六番招讨司正招讨,杨先柱副之,治所如前。

清雍正六年(1728),朝廷重臣鄂尔泰奏请在云贵废除土司,以达到政治和经济各方面的统一。

川陕总督岳钟琪奏请废天全土司,天全土司亦以违法补参。

雍正七年四月,吏部议复四川巡抚,批准天全土司改流官事宜。

随即以武力胁迫,收缴印信,迁正司高若蹯及亲属于江西南昌府城东盛门万宜巷,赠田60亩;迁副司杨大业及亲属于江西南昌,从孟蜀时算起,统治天全达790多年的土司制度至此结束。

《清实录》载雍正七年四月( 1725.5.4 〉吏部议复四川巡抚宪德、批准天全土司改流官事宜。

文物古迹:破磷村石头寨土司文化遗址唐代中叶以后,朝廷统治力量削弱,镇兵废弛,逐渐形成藩镇割据。

公元八八O年黄巢起义进军长安, 次年唐儒宗逃往成都,建立逃亡政府。

这时雅安地区一带时有叛乱发生,唐军江南临江府人高卜锡和太原人杨端先后率部西征, 进入天全地区, 从此停留下来, 高部以现始阳、新场一带为据点;杨部以现城厢、老场一带为据点, 各自扩充实力, 逐渐控制了天全全境和现宝兴、芦山、荥经的一部份地方, 进而扩大到今泸定、康定一带, 形成割据局面。

从此高、杨二土司统治天全, 沿袭至清代。

高、杨土司统治天全790年的时间里,发生了许多重大的事件,如“芦山事件、砂坪事件等等,也留下了许多活动的痕迹,大坪乡婆磷村就是其中之一。

石头寨位于大坪乡破磷村,东与始阳接壤,西与河源毗邻,南靠大岗山,北临青衣江,方圆2000平方米,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寨子四周绿草茵茵,树木森森,风景独好,寨子外围临江的一边一座明代建造的白君庙保存得尚较完好(破磷村小学设于内),与白君庙遥遥相对是高土司因朝廷赐封而建成的一座石牌坊,虽年代久远但仍保存完好,整个村寨全是石头垒砌的城墙,该城墙建造奇特,呈迷宫一般,人进其中难辨东西南北,寨内自然景观密布,个景因型就势,形象逼真,寨内住有全村约百十户人家,居民住房建筑风格奇异,画栋雕梁随处可见。

大坪乡婆磷村土司文化遗址,起源于宋代。

南宋〈公元一一二七年起〉时期, 孝宗乾道四年〈公元一一六八年)十一月, 砂坪番民首领高志良在碉门与居民发生冲突, 寨官喻炳和置制司处理不当, 发生天全历史上著名的" 砂坪事件", 宋军退出天全。

不久黎州又发生奴儿结的市马事件, 这一带区域陷入混乱。

高土司为了保护自己家族的安全,在婆磷村修建了石头寨,将其家族从始阳移至婆磷村,寨内道路曲折,机关甚多,碉堡密布,以迷宫的形式修建。

为了加强防护,高土司还派其三个女儿在官道上修建了女儿城(关口),城墙高5米,用来抵御外来的侵略,同时也是进入石头寨的第一个关口。

它的修建也解除了高土司的后顾之忧。

徒国文化:徙民俗文化徙是四川西南各少数民族中的一支,在公元前3世纪统称“西南夷”。

由于西南夷分布区域极广,民族成份众多而又相互杂处,加上受到各种文化的影响,故其族属和来源纷繁难辩。

根据多学科研究的结果,西南夷大体可以分为:氐羌(藏缅语族)、百越(壮侗语族)、百濮(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3个族系。

属于氐羌族系的族部有:滇、靡莫、劳浸、僰、嶲(叟),昆明、邛都、徙、筰都、冉駹、白马、摩沙等,他们是今天西南地区属于藏缅语族的彝、白、纳西、拉枯、哈尼、傈僳、基诺、羌、普米、景颇、阿昌、独龙、怒等民族的先民。

将西南夷分属3大族系,是基本符合西南各少数民族历史的发展规律,凡属同一族系的民族都有相近的语言、历史传说、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相近的经济生活,而且共同的特点越往上溯,相同之处越明显。

(《中国民族史》王钟翰)徙和其他少数民族在公元前4世纪以前和内地的联系很少,处于各自的发展中。

经过秦汉两朝的长期开拓,最终纳入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版图中。

徙国疆域在今青衣江流域一带,包括今荥经县、雅安市及芦山、宝兴、泸定等县的部分地区, 其辖地多在今雅安地区辖区之内。

徙人是古氐羌民族的一个分支经过漫长的岁月同当时的土著民族交融演变而来,徙国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区域内的文化和古氐羌族有一致性,由于当时受特殊的地理环境限制,和比较丰富的资源条件,形成了封闭的互不交流的局面,正如《后汉书》所云:或居住在“峭危峻险,百倍歧道”的闭塞山区,或处于“散在溪谷,绝域荒外,山川阻深,生人以来未尝交通中国”、“食肉衣皮,不见盐谷”的状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