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19位设计大师的真知灼见

日本19位设计大师的真知灼见

日本19位设计大师的真知灼见横尾忠则(画家、平面设计师)人生的追求不该局限于绘画啦、设计啦什么的。

我觉得,人生探索在于了解自己,这才是重要的。

结果,不就是有了绘画、设计这些作为理解自己的工具而存在的东西吗?关心现实生活才是重要的,我可不想扮演艺术殉道者那一类的角色。

原研哉(平面设计师)对于我来说,今天的时代才是一个真正的设计时代。

因此,我非常明确地认为,从真正意义上对设计的可能性进行探索和重新构筑是非常必要的。

同时,所谓“设计时代”,正在转变成一个并非设计师的时代,而且是能够让一个有志于投身设计事业的人,与有意义进行沟通的人们再次集合到一起的时代。

其实在《再设计》这本书中,我是想通过对各种日用品的再设计的讨论,重新认识一下所谓设计的概念。

这比直接讲述设计理论更明了,同时在研究推论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对设计的感动。

设计就是一种策划,它需要预先计划好所有要完成的事情。

所以首先需要置入一个非常普遍的价值观,人们才能怀着同样的情绪去推进一件事情。

这与艺术这个非常个人化的东西有所不同。

我热爱艺术同样也喜欢设计,不过作为一位设计师,我还是最喜欢设计这个概念。

传统的东西,如果一味地推到而不加以遴选的话,那就真的保不住了。

普通生活者的欲望水准,通过市场的反复运转以“产品形状”的形式暴露出来……一个城市的基础设计如果缺乏环保的概念,那么实际上是没有太大意义的!我这样说并不是想去批评某一位政治家……而是希望对下一代的未来要有所考虑。

面出薰(灯光设计师)光乐与音乐有着差不多相同的概念,用时光的概念来考虑捉摸不定的光。

从某种意义上讲,光线的设计就是时间的设计。

在制作现场完成的作品又在现场被自己打破,似乎很残酷。

但颠覆自己所作的东西,是一个很重要的创作过程。

好的照明能将建筑素材提升两个档次,还能将空间的舒适性提升三个档次。

这一点,开发商也好,设计者也好都已经开始意识到了。

没有对光线的设计,资产的价值就会失去,人生的意义也不存在了。

所以,现在人们对它给予的期待也就越来越大了。

对于灯光的设计,应在和当地的住户一起,具体解决了详实的背景材料的前提下,再对灯光进行特殊的配置。

田中一光(平面设计大师)在米兰,我一直从内心坚持自己作为日本人所应有的传统精神……虽然我的作品中罕有直接体现日本传统或者古典风格的内容,但是不经意间还是能够看出来的。

我觉得印刷工艺的水平正在急速衰退。

虽然也有很多人在努力做一些好东西,但是整个社会的趋向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无所谓态度,这也就是为什么手绘的东西越来越少的原因了……虽然人们都在追求多样化,但是再有人会多花心思去研究宋体的撇捺弯勾这些细节性的问题了。

与其说高级不高级,倒不如说有些人对待设计的态度还是严谨、一丝不苟的。

这在欧洲是很多见的。

我不喜欢功能过多的产品,最好装饰也稍微简单一点。

中村史郎(日产汽车株式会社常务设计总部部长)随着职位的升迁,对于产品制造本身的态度变得越来越冷静了。

拼命制作粘土模型的时候,仿佛自身也变成一具模型了,那是一种只为自己个人下赌注的境界。

而真正的汽车制造却不是一项个体性的作业。

当时的伙伴,都是相当优秀的。

坦率地说,我更擅长和喜欢归纳他们创造的方案,这样更符合自己的个性。

从那时起,我就放弃了亲自描画草图而后做粘土模型的个人工作流程。

----对于成功车型留下的无形资产继承,也就是那些宝贵的、被经验证明了的品牌积累,您是如何考虑的?中村:我认为继承那些无形资产是很重要的。

我们的做法不是过分依赖它,也不是完全摒弃它。

抱怨这样不行、样不行的人,听上去好像很了不起,实际上呢,做不了什么。

设计也是如此,把自己要说的话尽可能以简介的手法表达出来是一个莫大的课题。

渡边力(空间设计师)讨厌以官吏为主导的、空泛的“产业工艺”一词,而喜爱使用真正意义上的“生产工艺”这个词。

藤幡正树(多媒体艺术家所谓设计基本上就是对信息的整理。

物质形态也好,视觉信息也罢,说到底是维系人与人之间的东西。

如何将这种维系方式梳理得平稳流畅呢?我想,或许应该把相互间的关系也包括在内,对信息进行一番整理。

恐怕能不能做得高明一些就是焦点性的问题了。

单纯追求惊世骇俗,一味在漂亮上做文章,已经没有必要了,不是吗?福田繁雄(平面造型设计师)冲绳岛回归日本三十周年,我受冲绳县委托为“和平奖”设计制作奖杯的时候,左思右想,对冲绳的历史、物产、产业、人口和县花等进行了全面的调查。

这么一来,就意识到颜色还是以鹦鹉花的红色为好。

与其苦思冥想,不如给对方号一下脉,也许诊断下来其实不用喝药也会痊愈呢。

----为什么您哪儿都想去,而且到哪儿都不会厌烦呢?福田:因为发现是随时随地都有的。

田中则之(在平造型、空间造型、影像、表演、环境设计等各领域从事视觉表现工作)为耐克设计品牌广告,最终还是出于对企业的尊敬和共鸣。

广告创作基本上是一种共同性的作业。

因此,以前将它视为个体的问题是有点偏执了,但我以为还是同那种与创作本质有着某种关系的活动。

广告是效果和产品互动的产物,光凭创意是无法评判的。

至于品牌,企业光靠广告宣传部也是不够的,必须与经营规划部那样的机构或部门一起合作。

对于工作,在我是一概没有两面性的。

既然做广告就要赚钱,既然搞艺术就得寻求纯粹之类的想法在我这里也是没有的。

我的立场是自己应该有权利选择客户,但我对于艺术,却是从来不抱什么幻想的。

在一切可以买卖、按资本逻辑运转的社会里,即使艺术也是无从逃遁的。

在他们相信的所谓带普遍性的东西中,我只看到一些技巧的炫示。

真正精力过剩的人,如果在经历洗劫后还残留什么东西的话,那也应该是近乎带普遍性的精神价值。

放眼望去,如今艺术界只看到标榜现代主义的手法在翻云覆雨,实际上只是以玩弄单纯技巧为能事的极简主义的滥觞。

偶尔稍加留心,才发现顽皮淘气的幸存组合们已经无影无踪了。

我一直想要干的一件事情,是建造一个二十一世纪的庭院。

在媒体不断趋于发达的情况下,试着以自然风景、人际关系、可变性这些主题来设计空间和信息。

从别人的眼光来看,或许庭院里空空如也,什么也看不到。

保科正(意大利阿尔弗莱克斯日本分公司前董事长、设计总监)我想应该稍许超前地把握诸如社会巨变和人类意识流并重视这个准备工作。

我认为,某种程度的“预见”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说到这种预见,不就是让自己的身体经常从平素的习俗出发,浮动到社会当中去吗?比方说,站在尽可能自由的立场上,不用趴在书桌上为设计苦思冥想,而是更多地亲自体验生活本身所带来的乐趣……这种意念实际上不就是构成预见和先知性的一大要素吗----可以认为, 阿尔弗莱克斯不为时代和流行所左右的设计也是从这里萌生的。

所谓的商业性产品设计,本来就应该以供日常生活使用为首要前提。

一旦脱离了这个前提,就会跟着设计动向转,只为对市场表面的问题耿耿于怀。

菊地信义(装帧设计师)构筑起近代的出版业有两个侧面:“运动”和“产业”…..我想是因为认识到其相应的价值,所以才有必要出版那样的书。

在这一点上,起作用的是运动而并非产业。

我没有用过电脑。

从直觉上感到自己落后了。

…..我希望对工具表现得谦恭一点儿。

工具自有工具的真实性。

对我而言,铅笔和纸是最纯净的工具。

……总之,我一直在从事类似概念艺术的创作。

在方格纸上画设计图是一种概念上的行为,把它换成感光纸,再粘贴到透明的绘图纸上,一种建筑般的立体效果便会油然而生。

有时候,它的阴影会在感光纸的文字上反映出来,这是一个真正有所创作的过程。

只要自己做到这个份上,就会沉湎在我所看重的过程中把设计淡忘,暂时不知道在哪儿死心了。

我认为,由于这一死心,将完成当作虚构加以收获,在自己的下一项计划中反映出来就是了。

电脑中不存在让死心趁虚而入的余地。

眼下用鼠标和监视器进行的设计,总会有某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不仅在描摹着定格了的世界,而且还让我们提出了一个简单的疑问:这是一种带来超乎人们思考表现的形态和沟通媒介吗?人的视觉不是一个仅仅涉及视觉的问题,它还关系到温度、音响和香味,由五种感官合而为一才构筑起真正的视觉。

我想,电脑的真实性,就在于它是一种给人带来与五官截然不同的思维工具。

当大家在书店的平台上力争以易于读懂为目标的时候,我营造的效果却是不易辨读的。

这就是我一贯着力营造的表现上的“未完成状态”。

这种“未完成状态”笼络对象的身体和行动。

……我是通过打乱其阵势而融入这个世界的。

我经常听大岗信先生这么说的,文稿犹如作家的遗体。

装帧则要吸引读者去接近遗体,让他们在阅读后立地成佛。

从这个意义上说,装帧设计工作简直就如跟掘墓的小工们没什么两样。

我想,设计本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所谓的设计并不是目的,常常只是手段。

在考虑不需要装帧的图书的时候,我以为图书是完成了新的展开。

设计的最终理想,就是力求使设计变得不再为人们所需要。

“无所作为”也许正式“设计智慧”的极致吧。

内田繁(室内装潢设计家)一个民族惟有坚持本民族固有的文化,才能够形成富有生命力的文化和艺术,这大概就是当今世界设计的潮流吧。

欧洲更胜一筹的地方在于对人性化的优先考虑,然后尝试抽象化……我将生活中所有的东西都视为设计的对象。

在这个世界里,设计所涉及的领域可以说是事无巨细,就连烟灰缸、或者说公寓大楼也需要注重设计。

设计师不作为一个冷眼旁观者是不行的,他们必须保持一种边缘状态。

消费社会的设计理念,可以说是为经营理念服务的。

但是意大利的设计,则将着眼点放在人性化上。

新井淳一(染织设计师)我们靠的不是见识或者经验,而是在生活经济学上能不能处于领先地位的问题。

我在那时所接触到的多样化的民间风俗,以及各种民族服装和优秀染织品,都让我很受震动。

我深切地感到,在物质泛滥的时代,那种看似原生态的生活体验实在是值得好好珍惜的。

仲条正义(平面设计师)大家不是经常说,过分地追求名利,出卖自己个性的行为,对于设计师就意味着走歪门邪道吗?山本耀司(时装设计师)若不亲身感受如同空气般存在的客户心态,那就什么也创造不了。

所谓的二十世纪是指一切设计必须回归到艺术本来意义上的设计,而所有这一切设计又因此衍变为流行现象而成为时尚文化的时代。

所以,从我这方面的理论来说。

痛感“不了解时尚,也许就意味着对什么都一无知……”。

立花始(音乐人、平面造型设计师)一个人只有把各式各样的事真正干到这个份上才会产生那种体验。

一切还是来自“个人的琐碎动机”吧。

通过书本、闲聊获得过许多灵感,既说不清又道不明,所以不知不觉中搞起音乐和设计来了。

坂川荣治(装帧艺术家)-----好像眼下一些时尚设计界的泰斗级人物都渐渐转向了室内设计。

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还是服装设计界停滞不前的一种表现?坂川荣治:这绝对是一种停滞!我看过凯文克莱恩(著名建筑师)设计的别墅照片,看过菲利普斯塔克(法国著名工业设计师)设计的别墅照片,都不过如此,好像没什么特别嘛!建筑家搞室内设计都不好玩,所以,光凭着时尚的感觉搞室内设计的人也不会有什么意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