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考试(答案)

语文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考试(答案)

《新课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复习提纲
一、填空题
1、新课程标准确立了语文学科性质和特点:“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阅读能力一般分为如下五个层级:认读能力、解读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能力、欣赏评价能力。

3、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把语文意识贯彻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的语文意识,不断提高语文素养,并逐渐增强语文能力。

4、当代语文教学设计依据加涅“为学习设计教学”的理论,把语文教学过程分为学习事件和教学事件两部分,对学生语文认知结构和语文的行为技能改变起到支持和推动作用。

5、新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6、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与体验,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

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过程性的,这种方式指向无需结果化的或难以结果化的目标。

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领域。

二、简答题
1、什么是教学目标具体化?指把教学目的、范围、意图、领域转化为具体的行为目标或业绩目标,即按照期望学习者身上出现的可观察、可操作、可测量的结果的方式对教学目标作具体说明,这种说明包含了行为(做什么)、条件(在什么具体情况下)和标准(达到什么样的要求)三种成份。

2、简要回答文章产生的自然程序。

宏观程序:认识与经验准备——写作需要与冲动——起草。

微观程序:构思——起草——修改。

3、语文教学设计中的语文意识指什么?指在平时的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正确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如何布局谋篇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关注。

4、教学程序设计的评价标准是什么?教学环节清晰、简洁、集中。

这是从学生接受的角度提出的,清晰便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学习,便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简洁集中则是便于学生把握和积累,便于重点和难点的解决。

5、简要回答课内语文教学系统的要素构成。

就静态系统而言,指的是教师、学生和语文教材;就动态系统而言,除上述要素外,还有一类要素组成了系统运行的逻辑程序即教学过程。

前者形成了系统的空间结构,后者形成了系统的时间结构。

6、什么是复述教学法?复述教学法是语文教学法之一,复述分为两大类:一为创造性复述,二为一般性复述。

创造性复述指改变文章结构、人称、叙述角度的复述。

一般性复述指接近课文内容的复述。

复述教学法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思考能力、想象能力的提高。

7、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语文课程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语文教科书中的单元目标,是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

8、简要回答板书设计的要求。

⑴板书语言要言简意赅,要求准确、规范、简洁、直观。

⑵布局要合理,整齐有序,要保持其完整性。

⑶突出教学重点,教学目的明确。

⑷有条不紊,层层深入。

⑸语言准确,画龙点睛。

⑹形式多样,生动有趣。

三、辨析题:
1、问题教学与发现教学是两种完全相同的教学方法,只是说法不同。

错误。

问题教学法是以提出疑难问题为主,重在会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发现教学法以发现为主,重在发现,“发现”也包括发现问题,但此“问题”非彼“问题”,主要不在“疑”上,而在需要研究的“矛盾”上,或者文本本身的问题,发现的对象还有,发现差异、发现精彩、发现结论等。

2、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一定要遵循有什么答什么的原则。

错误。

让学生提问题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筛选,再引导解决。

教师无须学生提什么答什么。

因为在筛选的过程中学生会体会到什么问题该问;什么问题不该问,什么问题无须问,什么问题必须问;什么问题有价值,什么问题无意义。

3、有位老师把《春》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了解本文的写作上的一些特点。

”这样的目标明确,可测量,可评价。

错误。

这样的教学目标模糊,很难测量和评价。

学习一篇课文,教师首先要考虑学生的疑问、学生的兴趣、文章的特色和学生学习后应达到的具体结果。

这些问题如果事先没有考虑,教学目标就难以确定,即使确定了,也是模糊的,难以实现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