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近十年国内海明威研究述评(1997—2007)【作者】杨帆【关键词】海明威研究述评【指导老师】胡俊飞【专业】汉语言文学【正文】引言在人才济济的美国文坛,欧纳斯特?海明威是二十世纪最受人注目的作家、最著名的小说家,也是20世纪一位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最鲜明、至今对欧美乃至整个世界都有重大影响的作家,他对美国文学的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并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海明威是我国读者所熟悉的美国作家之一,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老人与海》等作品受到人们的关注。
90 年代,国内评论界比较关注研究海明威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观等,其分析主要集中在海明威的硬汉精神、迷惘意识、悲剧思想、死亡意识以及妇女观上,对于海明威的艺术风格和人物塑造等也有进一步拓宽和深入。
从全国主要文学研究文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近十年来国内学者从多方面对海明威进行研究,并且不断有新的评论文章出现,研究的范围也不断拓宽,研究成果的数量更是有增无减,可所谓硕果累累。
虽然国内评论界在海明威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但我们还是应看到有些研究较粗浅,有些课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
因此本文将回顾近十年来文学评论界在海明威研究领域里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与存在的不足,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海明威作品研究的现状以及将来的研究发展方向,对进一步理解海明威作品的深刻内涵不无裨益,也为研究者研究其人其作提供借鉴。
一、近十年海明威作品整体研究海明威是20世纪世界文坛最有个性的作家,是世界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大师之一,是一位把自己的传奇经历和创作完美结合的作家,在其作品中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独特眼光展示了自己对万事万物的独见之处。
虽然他已去世许久,但是人们对他的小说似乎很感兴趣,研究他的人也越来越多,每年报刊、杂志的论文和专著数量是有增无减。
(一)思想主题研究可以说海明威一生都在创作,在创作上他最钟爱的可以算是战争、死亡、硬汉气概和爱情,特别是“死亡”和“硬汉气概”贯穿在他的全部创作中,成为他作品的主要特征。
近十年来,海明威作品的思想主题众说纷纭,一直是争论的焦点,这大概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迷惘主题。
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特别是《永别了,武器》把“迷惘的一代”文学推向了高峰。
我国学者王晓雁在她的《“迷惘的一代”的心声》中就围绕“战争”这个字眼,从典型的海明威式的故事情节、强烈的反战情绪和悲观失望情绪三个方面道出了“迷惘的一代”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失望情绪的心声。
她认为《永别了,武器》这部小说以其浓重的迷惘和悲剧色彩而成为“迷惘的一代”文学的最高峰。
[1]另有学者却认为“迷惘”是海明威创作个性的显著特征,是笼罩他作品的统一风格。
第二类是悲剧主题。
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之一,也是“悲凉命运作家”的代表,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人在自然界、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的悲观思想,悲剧主题让他所有主人公都蒙上了一层阴暗的色调。
有学者认为在海明威近40年的辛勤笔耕中创作的作品始终充满了浓浓的忧患意识,折射出令人肃然起敬的悲剧思想。
焦彬凯《从〈永别了,武器〉看海明威的悲剧意识》中以《永别了,武器》为例,探求了海明威悲剧意识的形成过程,他认为历史背景、个人生活和他父亲的死是形成其悲剧主题的原因。
[2]彭雅英《海明威及其作品的悲剧主题》则从“悲剧主题”的根源和性质、发展和演变、转折和升华三个角度进行了详细论述,她认为悲剧主题的根源是时代背景和战争经历给海明威烙上的深深印记,悲剧主题是随着战争的发展而演变的,写作技法上的试验是其转折与升华。
而且她认为海明威始终把孤独感放在第一位。
[3]我觉得在海明威笔下孤独成为了现代人的一个基本特征,孤独能够渲染悲剧的气氛。
其实我们从他笔下的主人公亨利清醒者的痛苦、乔丹勇敢者的困惑、桑提亚哥胜者无所得就可以看出悲剧主题的演变发展,这一发展始终体现了海明威的悲剧人生观:人生是一场孤独的战争,也是一场徒劳的战争。
我认为海明威的作品总透露出一缕悲观情绪,每部作品的主人公在与自然和命运抗争中都表现出“硬汉”精神,无论怎样努力最终都以悲剧告终。
第三类是死亡主题。
海明威小说的主题看起来好象各种各样,比如拳击、斗牛、打猎、战争、捕鱼等等,但是我觉得这些都涉及到一个主题——死。
柴媛媛《“死亡”——海明威作品的永恒主题》中就写到“死亡主题”几乎贯穿海明威的所有作品。
她巧妙的将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与“死亡”主题结合起来并在文中阐述了“死亡”主题的悲剧意义和“死亡”英雄的美学意义。
[4]另一位学者金虹却更胜一筹,在《海明威的悲剧意识与死亡情结》一文中通过对海明威《乞力马扎罗的雪》、《太阳照样升起》、《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典型作品的分析,就“死亡与战争”、“死亡与人性”、“死亡与升华”三个方面加以论述,暗寓人们要从死亡中看到希望、光明与新生。
[5]杜小明《超越死亡的凯歌》就从“体验死亡”、“认识死亡”、“超越死亡”三个方面透视出海明威潜意识中对死亡的敏感,其中“超越死亡”是最深刻的主题。
[6]另外刘定远,席欢明《抗争:解读海明威的另一主题》一文从人与自然的抗争、人与人的抗争、与自身的抗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把主题归结为抗争,这应该是一个比较新的提法。
[7]就我个人而言是比较赞成死亡主题这一说法的。
因为在海明威的作品世界里,人类面临的是一个“异己的世界”,人们是孤立的,是处在危险困境中的。
面对现实的苦闷与无奈,他们总是逃避,试着让忙碌来掩盖内心的空虚,可是迷惘和痛苦、孤独和失败、幻灭和死亡却依然紧紧相随。
海明威笔下的主人公是典型的“迷惘的一代”,不管他们如何奋斗,如何抗争,如何顽强,他们始终是被动的、消极的,孤军奋战的结果只能是失败甚至死亡。
有人认为到这里生命就已结束,但我认为这并不意味着真正的死亡,反而是人生的延续,它告诉我们人终有一死,死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人们对待死亡的态度。
就像海明威说的那样“宁可像狮子一样活一天,也不要像绵羊一样活百年。
”也就是说宁可站着死,不愿屈着生。
实际上是寓意人们在追求美好幸福时,即使遇到了挫折,也要在黑暗中看到希望,相信光明定会战胜黑暗,美丽定会战胜丑陋。
(二)人物形象研究海明威作品中塑造了许多大放光彩的人物形象,一类是铁骨铮铮的“硬汉”,其中有士兵、斗牛士、拳击手和渔夫等。
另一类是女性形象,前者研究较多,后者常常被忽视,但近十年来国内不少学者与评论家把研究视角放在女性形象上的文章渐渐增多。
1、硬汉形象海明威一生中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硬汉形象,虽然其年龄,性别,职业不同,但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这些人物在某种程度上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点,即他们都坚强勇敢,能够忍受巨大的精神痛苦和肉体折磨,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都表现出一种“重压之下的优雅风度”。
海明威塑造的这种硬汉形象,已被文学评论界和广大读者所普遍接受。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硬汉形象是海明威作品中最富有魅力的部分,这应该算是海明威对世界文学的贡献。
他所塑造的“硬汉”们全都经历了许多磨难,结局不是失败就是受伤,但在困难面前没有一个倒下,都能够重新站起来。
很多学者都认为硬汉子形象从早期涅克、巴恩斯到亨利、乔丹最后到完美的桑提亚哥经历了一个逐渐成熟和发展的过程。
高婷《硬汉风度——浅析海明威笔下的人物形象》一文分析了其硬汉形象塑造的过程,最后得出硬汉形象是海明威自己的写照的结论。
[8]李华《对海明威硬汉形象的精神解读》以《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为例,从完美的硬汉形象解读到对海明威精神的解读,认为硬汉不仅要做生活上的强者,而且要做精神上的强者,只有精神胜利才是人生真正的胜利。
[9]张少哲《海明威笔下的主人公形象的社会意义》一文通过分析《太阳照样升起》、《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三部作品的主人公性格从而总结出海明威塑造的“硬汉”形象有着抗争、坚定的共同特征,正是这种品质为人类思想进步提供了精神动力。
[10]从以上观点我们可以看出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从涅克、巴恩斯到亨利、乔丹最后到桑提亚哥经历了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他们都受过伤,但他们坚忍不拔,勇敢善良、顽强仁慈,表现出重压之下优雅的硬汉风度。
他们是人类精神上的楷模,是世界文学中具有深刻历史内容的不朽的硬汉形象。
特别是桑提亚哥很是让人佩服,他能够在海上呆那样长的时间,一个人与残酷的自然界搏斗,虽然他最终没能捍卫住胜利的果实,但在他身上却闪耀着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我们现代人所缺乏的。
也许我们可以从桑提亚哥的那句名言:“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能消灭他,可就是不能打败他。
”中得到启发和鼓舞,并获得无穷的奋斗力量。
在漫长的人生路途中,成功与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事,关键在于人们对它的态度。
人要勇敢的面对失败,永不服输。
我们还可以从以上观点看出,评论者从先前的谈论“硬汉”的发展阶段到李华的解读其精神再到张少哲的分析其社会意义这一过程,说明了研究者的进步,说明他们不再停留在分析表面而开始向其本质掘进。
2、女性形象海明威笔下的女性形象在过去常常被忽略甚至被误解,批评家大多在“硬汉”身上做文章,因此海明威一直被评论界称作大男子主义作家,曾有人认为海明威根本不会塑造女性形象。
许多学者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认为海明威笔下的女性是不真实的,这是由于他母亲十足的男性气质和专横给他造成的心理障碍,认为海明威只是一个描写男人的作家。
但有的研究者却不并赞成此观点,认为在海明威作品中表现了他对女性的认识,她们同男人一样具有希望与追求。
孙玉琢在《海明威的“青丝情结”》中也提出相同看法,她认为海明威的妇女观并不简单,他以女性头发的长短把女性分为长发型和短发型。
认为长发型女人纯粹是男主人公的陪衬,短发型女人而能将“硬汉”的男子气概毁灭掉,她们都表现出一种复杂的妇女观。
[11]关明孚《海明威笔下的中性女性形象》一文通过分析其作品中一系列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从而认为这些女性多以中性形象示人。
[12]李桂明《海明威作品中的新女性形象》一文则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剖析了《太阳照样升起》中的女主角布莱特和《伊甸园》中的女主角凯赛琳, 阐明她们是具有新颖独特思想、反叛精神和勇于创造的新女性。
[13]纵观海明威的作品,布莱特、玛丽亚、凯瑟琳……这些女性形象也构成了海明威作品的另一显著特征,她们并不是以前众多学者们认为的那样仅是男人的附属品,依附于男人,没有地位与价值,我认为这些女性有着自己的人生追求,人生价值,她们勇敢大胆,,不随波逐流;她们不墨守陈规,大胆表达自己的感情,独立自主,是勇于创新的新女性。
我觉得女性形象同样是海明威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可以通过研究这些女性来进一步了解这位伟大作家的内心世界。
(三)艺术风格研究海明威作品的主题和人物相当出色,艺术风格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