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9年416普通动物学与生态学

2009年416普通动物学与生态学

2009年水产学科基础综合考试试题416 普通动物学与普通生态学普通动物学部分(共计75分)一、选择题(单选,每题1分,共15分)1、线虫的体壁由角质膜、表皮层和 C 组成。

A、环肌层B、斜肌层C、纵肌层2、以昆虫作为中间寄主的寄生虫是 D 。

A、华枝睾吸虫B、痢疾变形虫C、蛲虫D、日间疟原虫3、体壁由皮肌细胞所组成的动物是 B 。

A、海绵动物B、腔肠动物C、扁形动物D、原腔动物4、在正常条件下,单巢轮虫具有特殊的生殖方式是 C 。

A、裂体生殖B、多胚生殖C、孤雌生殖D、童体生殖5、海盘车主要靠 A 呼吸。

A、皮鳃B、水肺C、书鳃D、体表6、“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论点是 C 提出的。

A、达尔文B、林奈C、拉马克D、施旺7、能进行光和作用的动物是 D 。

A、利什曼原虫B、草履虫C、毛壶D、Euglena(眼虫)8、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鳃裂与半索动物呼吸有关;B、水肺与某些棘皮动物排泄有关;C、昆虫的马氏管是一种排泄器官;D、疣足是一种运动器官,与其体壁之间具关节薄膜9、哺乳动物发展了完善的陆上繁殖能力,使后代成活率大为提高,这是通过 B 而实现的。

A、每胎的幼仔数目B、胎生和哺乳C、建造巢穴10、具有泄殖腔膀胱的动物是 A 。

A、两栖类B、鱼类C、爬行类D、鸟类11、高等动物胚胎发育中,中枢神经系统由 C 形成。

A、中胚层B、内胚层C、外胚层D、内胚层和中胚层12、支气管的分化是从 C 开始的。

A、鱼类B、两栖类C、爬行类D、鸟类13、针鼹与下列哪种动物属于同一亚纲 A 。

14、爬行动物的“盐腺”是 B 器官。

A、吸盐器官B、肾外排盐器官C、盐类合成器官D、消化腺15、 C 的肋骨具有钩状突,彼此相关连。

A、鱼类B、两栖类C、鸟类D、哺乳类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5分)1、华枝睾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是沼螺,第二中间宿主是淡水鱼、虾。

2、海绵动物的水沟系有3种类型,即单沟型、双沟型和复沟型。

3、草履虫的生殖方式主要有横二分裂和接合。

4、棘皮动物的骨骼为内骨骼,它由中胚层发育而成。

5、对虾(或沼虾)共有19对附肢,其第3、7、14对附肢的名称分别是大颚、第二颚足、_第一游泳足_。

6、根据染色质的多寡和分布不同,原生动物的细胞核可分为二类,其中大核一般属于营养核,小核一般属于遗传核。

7、软体动物的贝壳由角质层、棱柱层和珍珠质层共三层组成。

8、牟勒氏幼虫见于涡虫纲动物,浮浪幼虫见于腔肠动物。

9、鱼类头骨包括脑颅和咽颅,鱼类的视觉调节是借晶体缩肌移动晶状体位置来实现。

10、翠鸟在分类上属于佛法僧目,生态类型为攀禽。

11、中国动物区系属于世界动物区系的古北界和东洋界。

12、脊索是背部起支撑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外面包围着结缔组织的脊索鞘,脊索鞘包括内外两层,分别为纤维组织鞘和弹性组织鞘。

13、哺乳类的脑和脊髓外包有三层脑膜,从外向内分别是硬膜、蛛网膜和软膜。

其中后者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

附2010年填空题:(推测)1、对虾(或沼虾)的第3、7、14对附肢名称分别为大颚、第二颚足、第一游泳足。

2、节肢动物中,甲壳纲(如虾、蟹)的呼吸器官是鳃,肢口纲(如鲎)的呼吸器官是书鳃,蛛形纲(如蜘蛛)特有的呼吸器官是书肺,昆虫纲(如蝗虫)的呼吸器官是气管。

3、海绵动物的水沟系有3种类型,即单沟系、双沟系和复沟系。

4、原生动物的营养方式包括光合营养(植物性)、吞噬营养(动物性)和渗透营养(腐生性)。

5、棘皮动物特有器官是水管系统,从发生上看,是(真)体腔的一部分特化形成,水管系的环管上有9个帖德曼氏体,其内腔中含有体腔细胞,环管向反口面伸出石管,其末端通过筛板,与外界相通。

6、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marck)提出了物种进化的思想,他的著名论点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7、从地史看,最早的马出现于距今5400万年前,称为始新马;距今4000万年前演化为渐新马,前后肢3趾,中趾发达。

距今2600万年前,又演化出中新马,前后肢虽具3趾,但中趾特别发达,其余两趾退化;距今700万年前,出现上新马,前后肢仅剩发达中趾,其余两趾仅留遗迹,最后演化为现代马。

8、鱼鳞可分为骨鳞、盾鳞、硬鳞三种。

9、鱼类具有10对脑神经,从爬行类开始具有12对脑神经。

10、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中胚层形成的两种主要方式为体腔囊法(肠体腔法)和端细胞法(裂体腔法)。

1、原口动物:在胚胎发育中由原肠胚的胚孔形成口的动物。

2、同律分节:环节动物身体除前端两节及末一节外,由许多形态相似的体节构成,体节与体节间由隔膜分离,许多内部器官如循环、排泄、神经等表现出按体节重复排列,这种分节称为同律分节。

3、同源器官:指不同动物的某些器官在外形上有时并不相似,功能上也有差别,但其基本结构、与动物体的相互关系以及胚胎发育的来源却相同。

4、羊膜卵:具有羊膜结构的卵,是爬行类、鸟类、卵生哺乳动物所产的卵。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发生三层胚膜包围胚胎:外层称绒毛膜,内层称羊膜,另有尿囊膜。

羊膜腔中充满着液体,称羊水,胚胎浸在羊水中而得到保护,卵外包有一层卵壳,能防止卵内的水分蒸发,避免机械损伤和减少细菌的侵入。

卵壳能透气,保证胚胎发育时的气体代谢的进行。

卵内有很大的卵黄囊,为胚胎发育提供大量的营养物质。

5、蜕膜胎盘:胎盘的尿囊和绒毛膜与母体子宫内膜结为一体,因而胎儿生产时需将子宫壁内膜一起撕下,造成大出血。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1、简述中胚层的出现在动物进化过程中的意义。

2、举例说明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演化趋势。

3、简述鱼类鳔的主要生理功能。

4、叙述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排泄系统的差异。

5、脊椎动物由水生向陆生过渡时,心脏结构和动脉弓发生哪些剧烈变化?这些变化对它们的循环方式和适应有什么意义?五、论述题(10分)自由生活的陆生无脊椎动物见于哪些门(写出4个门)?陆生的无脊椎动物主要在哪些方面出现了不同于其水生近亲的进化特征(举例说明)?普通生态学部分(共计75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生态学家 D 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他的教科书《生态学基础》以生态系统为中心,对大学生态学教学和研究有重要影响。

A、EltonB、AndrewarthaC、WarmingD、Odum2、已知某种群在某区域分布的方差与平均数比为0(s2/m=0),则该种群的分布型为 B 。

A、随机分布B、均匀分布C、聚集分布D、不能确定3、新生产力是指水体 D 之外的营养物质所支持的那部分初级生产力。

A、底层B、无光层C、表层D、真光层4、浮游生物在水中大量繁殖引起的水色变化及一些其他生态过程,在淡水称为 A ,在海水或近岸水体称为赤潮。

A、水华B、湖靛C、发菜D、清泥苔5、 A 鱼类的肾发育完善,有发达的肾小球,滤过率高,一般没有膀胱,或膀胱很小,丢失的溶质可从食物中得到,而鳃主动从周围稀浓度溶液中摄取盐离子,保证了体内盐离子的平衡。

A、淡水鱼类B、海水鱼类C、洄游性鱼类D、软骨鱼类6、由于水中氧含量的日周期波动,夏季鱼灾常发生在 A ,为避免鱼灾发生,养鱼池需控制鱼类密度。

A、夜间B、中午C、下午D、傍晚7、大麻哈鱼和日本鳗鲡在淡水中的渗透压调节方式是 B 。

A、低渗调节B、高渗调节C、随渗调节D、喝水排盐8、外温动物(ectotherms)具有较高的 B 。

A、同化效率B、生产效率C、净生产效率9、逻辑斯谛曲线分为5个时期,其中当个体数目超过K/2以后,密度增长逐渐减慢的是 B 。

A、转折期B、减速期C、加速期D、饱和期10、 A 可看作海水与淡水生境的过渡区或群落的交错区。

A、河口B、盐湖C、上升流D、珊瑚礁11、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或体积中自养性生物(如大型植物、藻类、光合细菌和化能合成细菌)所合成的有机质的量,称为 B 。

A、次级生产力B、初级生产力C、群落生产力D、光合作用率12、内源性自动调节学说将种群自动调节分为 D 、内分泌调节和遗传调节。

A、食物调节B、气候调节C、生物调节D、行为调节13、珊瑚虫与体内生活的藻类之间是 A 关系。

A、互利共生B、偏利共生C、竞争D、寄生14、生态系统中,能量,营养物质。

A、循环,流动B、流动,循环C、维持恒定,被消耗D、保留,流失15、 B 是植物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

A、群系B、群丛C、植被型D、群系组16、在生态金字塔中, C 金字塔最能保持金字塔形。

A、生物量B、数量C、能量D、数量17、植物死后,有机物质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分解速率不同,在以下物质中, C 分解最快。

A、纤维素B、半纤维素C、单糖D、木质素18、 C 是种群内分布的最常见型式。

A、随机B、均匀C、聚集19、 A 技术是一种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和PCR结合的技术,广泛应用于分子生态学研究中。

A、RFLPB、RAPDC、AFLPD、SNP20、1999年发生在比利时的“污染鸡事件”,其污染源是一种叫做 B 的物质,该物质是一类多氯代三环芳香化合物,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A、三聚氰胺B、二噁英C、多氯联苯D、多环芳烃二、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生态位: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物种能够占据或适应的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地位和角色。

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因素,任何生态因子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极限,从而阻止生物生存、发展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集合种群:特定生态斑块内所有局域种群的集合,这些种群在空间上隔离,但彼此通过个体扩散相互联系。

光合有效辐射:太阳辐射光谱中可被绿色植物的质体色素吸收、转化并用于合成有机物质的380~710 nm波段的辐射能。

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繁殖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1、简述水生动物如何适应高盐度或低盐度的环境。

2、动物集群有何生物学意义?一、有利于改变小气候,使之适合种群生存。

二、集群有利于觅食。

三、集群有利于共同防御天敌。

四、有利于繁殖和抚育幼体五、便于迁徙或迁移。

3、哪种类型种群从危机中恢复更快?r—选择者还是K—选择者?为什么?r—选择者,数量上变动大,不稳定,远远低于环境承载力。

种内、种间竞争通常不紧张。

选择倾向:⑴发育快、⑵增长力高、⑶提高生育、⑷体型小、⑸一次繁殖,寿命短,通常少于一年,高繁殖力;适应于多变、不确定的气候。

4、简述影响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

一、生物因素(1)竞争对群落结构的影响;(2)捕食对群落结构的影响二、干扰(1)自然干扰(2)人为干扰三、空间异质性:生态资源与过程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四、岛屿效应5、有害生物防治有哪些途径?使用杀虫剂所产生的问题有哪些?四、综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1、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渤海作为我国的内海有变成“死海”的危险,请从生态系统管理的角度分析如何保持渤海生态系统良性持续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