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俄双边贸易关系分析

中俄双边贸易关系分析

中俄双边贸易关系分析The bilateral trad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年月日摘要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具有两大趋势,其一是经济一体化;另一个是区域集团化。

在这种经济飞速发展的形势下,中俄双方应该准确的认清自身处境,充分利用两国之间的各种有利因素,加强合作,加强双方在经济贸易方面的交流,牢固确立双方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高双方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以达到双赢的目的。

所以从阻碍中俄双边贸易关系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以此提出适当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双边贸易关系;制约因素;对策措施Abstract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 today has two big trends, one is economic integration; The other is a regional group. In this kind of economy under the situation of rapid development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both sides should be accurate recognise their own situation, make full use of variou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he favorable factors, strengthen cooperation, strengthen bilateral trade and economic exchanges, firmly established both strategic partner relationship, enhance both parties in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win-win purpose. So that the bilateral trad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from the constraints on the analysis, based on this the appropriate policy measures. Keywords: Bilateral trade relations;Restricting factors;Policy measures目录一、世界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现状和趋势 (1)二、中国和俄国所面临的经济发展局势…………………………………………?(一)中国面临的经济发展局势……………………………………………?(二)俄国面临的经济发展局势……………………………………………?三、阻碍中俄双边贸易关系的制约因素…………………………………………?(一)经济体制改革的滞后制约双边贸易关系的发展……………………?(二)双方贸易结构上的差异制约双边贸易规模的扩大…………………?(三)双方贸易的投资水平较低,投资架构不合理………………………?四、促进中俄双边贸易关系发展的政策措施……………………………………?(一)制定长期的战略合作计划发展中俄双边贸易………………………?(二)以促进双边贸易量的增长为目的调整贸易制度……………………?(三)中俄加强互相投资力度以改善双方的投资架构……………………?(四)双方加强产业结构的调整,充分发展自身优势领域………………?参考文献……………………………………………………………………………?由于长期累积的全球经济失衡和利益分配不公以及受金融危机的持续作用和影响,全球经济的增长和发展途径上出现了新的变革,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随着全球经济越来越趋向于一体化和区域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将贸易和投资的重点转向了具有极大市场潜力的俄罗斯,中国作为俄罗斯的邻国,与其他国家相比更加具有各方面的优势,更加应该与俄罗斯进行深入的合作。

一、世界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现状和趋势当前,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所占比重的不断上升,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持续增加,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和一体化,全球的经济发展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

具体表现为:其一,在全球经济中,新兴经济体的权重不断上升,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加。

越来越多的人承认,新兴经济体崛起是一种不可逆转的长期发展趋势。

据统计,新的“金砖国家”国土面积占世界领土面积的30%,人口占世界的42%,经济总量大,2011年占全球GDP的20%以上,贸易额占世界总量的15%以上,成为不可忽视的新兴国际经济力量。

亚太地区的重要性也日益升高,其人口总数、GDP总量均居世界第一。

仅APEC成员人口即达27亿,占全球40%,GDP和贸易量总额分别占全球的53%和54%。

其二,新兴经济体伴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在全球事务中的地位和参与引导的能力不断提高。

它们积极参与到各种重要的国际协调工作中,推动了全球经济向着更加公平公正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前进。

当前,二十国集团正处于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有效机制向促进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平台转变,新兴经济体在全球金融监管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等重大经济、金融事务中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其三,新兴经济体的地位和实力上升,其全球责任意识也在不断提升。

新兴经济体的崛起说到底是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的结果。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砖国家”、“钻石十一国”、“展望五国”和“灵猫六国”等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崛起,国际经济力量对比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以新兴经济体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强烈要求和主张在国际事务中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并开始有一些话语权。

二、中国和俄国所面临的经济发展局势中国跟罗斯作为“金砖国家”中的成员,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影响都是举足轻重的,下文将对中国和俄罗斯索面对的经济形势展开分析。

(一)中国面临的经济发展局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积极融入国际贸易多边体制,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对外贸易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建立了充满活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当然中国在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特别是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对外贸易稳步、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仍是我国面临的重要课题。

对外贸易的发展不仅使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也对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对外贸易已发生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积累形成了巨大优势,但面临的压力与挑战也日益突出。

当前,世界经济已进入大调整、大变革时期,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内外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粗放型出口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对外贸易发展方式亟待转变。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仍主要依靠资源、能源、土地和环境等有形要素投入,资源和环境压力较大。

在矿产资源方面,石油、天然气人均储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10,即使是比较丰富的煤炭资源,人均储量也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

同时,我国能源资源消耗大,单位产品能耗高。

2009年,我国消耗的钢材占全球的46%,煤炭占45%,水泥占48%,我国单位GDP能耗是美国的2.9倍、日本的4.9倍、欧盟的4.3倍,矿产资源总回收率比世界先进水平约低20%。

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其中石油、铁矿石、铝土矿、铜矿等重要能源资源消费对进口的依存度都超过50%。

预计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外贸发展的资源和环境约束将更趋强化。

我国人口结构和劳动力供需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适龄劳动人口逐步接近峰值,“人口红利”正在接近拐点。

劳动力作为支撑我国对外贸易增长的基础因素之一,其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步削弱。

今年以来,沿海及内陆省市很多外贸企业面临用工成本上升和用工缺口问题,熟练工人工资平均涨幅在20%-30%之间。

沿海地区不少企业尽管上调了工资水平,但仍面临用工难问题,工资上涨压力依然存在。

而我周边国家,如孟加拉、越南、柬埔寨等劳动力成本优势正进一步显现。

这些现象表明,我国对外贸易难以继续依靠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发展。

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位居全球第二、出口位列第一,但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中,我国仍基本集中在中低端,获取的贸易利益比较少。

出口产品主要依赖劳动力密集、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不高的加工组装环节,附加值和技术含量高的研发、设计、营销等环节仍主要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

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虽出口额分别占59.2%、31.2%,已成为我国出口商品的主体,但具备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渠道的产品比重低。

据测算,我国自主品牌产品出口金额比重不足10%。

多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虽然规模增长快,但质量和效益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这种“高投入、低收益”的局面难以长期持续。

金融危机和欧美债务危机警示中国必须尽快提高外贸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由于部分外贸企业竞争力及抗风险能力偏低,在国际市场需求减弱、出口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等情况下,一些出口行业订单下降,利润增长趋缓,亏损压力上升,资金周转困难。

这一现象在东部沿海地区比较突出,部分中小外贸企业已被迫关闭或外迁。

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玩具等行业,由于产品附加值低、国际议价能力差,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特别是在当前,加工贸易企业的综合成本大幅上升致使企业利润被压缩,部分沿海地区的加工贸易企业被迫调整,这些现象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劳动密集型行业及加工贸易行业吸纳就业人数较多,企业倒闭、出口放缓,对社会就业和稳定会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所以,在把握各种宏观调控政策中应兼顾外贸企业的承受力。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我国实施的主要是以鼓励出口为导向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在特定时期内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及地区差异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也使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的现象。

这种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进出口贸易的不平衡,即出口金额及增速皆大于进口,我国连续17年皆为贸易顺差,金融危机后,随着我国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政策的实施,进出口不平衡状况有所改善;二是区域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即东部沿海地区对外贸易占我国对外贸易总体规模的90%以上,相比而言,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整体较弱,但近年来,随着中央支持中西部加快发展政策的陆续出台及产业梯度转移的加快,中西部地区进出口增速要普遍高于东部地区;三是贸易伙伴发展的不平衡,截止到2011年底,我国与最大的前十位贸易伙伴的进出口总额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76%。

这些不平衡现象客观上要求我国应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努力实现对外贸易的均衡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