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低年级的学生激励办法

低年级的学生激励办法

低年级的学生激励办法
一、语言激励
1.肢体语言。

一张亲切的笑容,一个信任的目光,一次有力地竖大拇指,一回温柔地抚摸小脑袋……这些无声的鼓励亲近、肯定、赞赏着学生,可以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

2.口头语言。

教学语言是教师组织和实施教学的重要媒介,用积极肯定的语言对学生的成功之处进行正面的评价,是教学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多元激励模式的主要构成之一。

3.书面语言。

它适用于课后的跟进,在作业本、练习纸上及时进行沟通和肯定,如画上一张笑脸,表扬一下作业整洁等。

活泼而富有情趣的肯定可以给予学生直观的努力方向。

无论哪种方式的语言激励,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要真诚、适切、有启发性。

如我在教学《小壁虎找尾巴》一课中指导学生朗读时是这样运用多元激励法的:师:你读得声音真响亮,使教室里的每一个同学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如果你把“爬呀爬”这三个字读得再慢一点,一定比这次还要好。

来,试试看!
生自信地再读
师:果然第二遍读得更好了。

谁也能像他这样读?(学生纷纷举手)
(师上前摸摸一学生的头)
师:你人坐得最正,小手举得最直,就请你来!
(学生们立刻人坐正,小手伸直)
生自信地朗读。

师:你读得和刚才同学一样好。

(转向另一个学生)你也坐得很端正,你来读!
生自信地朗读。

师:你为什么把“爬呀爬”这三个字读得这么慢呢?
生:因为小壁虎想借尾巴,它爬了很长时间。

师:你一定是非常用心地在读课文!你已经读到小壁虎生活里去了。

让我们一起用心地读好这句话。

(全体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师:听着你们的朗读,我仿佛看见了那只小壁虎为了借尾巴,正在不停地爬呀爬,它爬了很久,但一点都不怕累。

现在它看见了小鱼在河里摇着尾巴游来游去,它心里是什么感受呀?
……
我对学生的激励行为或在肯定后提出改进之处,或在要求中注入信任,或表达明确的赞美,有效地指导了学生朗读。

语言中透着真诚,带着启发,愉悦了学生心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终不仅激励了某一位学生,更激发鼓励了全班学生。

二、物质激励
物质激励是最为直观的一种激励方式。

与成人一样,小学生也有自己的获取欲、拥有欲。

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物质刺激,有利于激活课堂气氛和学生的学习活力。

物质激励必须要适当、适时、适量。

奖励的物质是学生所需求的,物质奖励的时间最好安排在课后,不占用课堂时间,也避免出现争抢的混乱局面。

如我是这样实行物质奖励的。

首先我针对低年级小学生往往喜欢一些小贴画、小制作、小玩意儿这一心理特征,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了一些孩子们所喜爱的东西,如:小贴纸、小印章、小书签、小游戏等等。

然后和孩子们进行“约法三章”,约定了各种得奖的方式。

有些是天天可以得到的,有些则有一段时间的规定,有些奖品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甚至有些奖品还可以升级替换。

这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时刻注意捕捉学生在学习中的闪光点,给予及时肯定,并按约定的时间奖励学生们。

正因为我奖励给学生的物品是学生所喜爱的,学生争取这份奖励是有具体要求和一定时间规定的。

这样在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的同时,也更让学生明白成功需要一个努力的过程。

三、情感激励
学生从六七岁开始就已经有了自我成长的愿望,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不断增强自己的社会性,不断提高自己的需要层次,在精神、情感、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需求变得更加重要。

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的这种需求,给予学生情感上的激励。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

只要给予学生合适的机会,学生就能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才能。

老师要多多创设机会,创设多种机会: 1.树立榜样。

众所周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我们可以在班级中评选“朗读小能手”、“读书之星”、“故事大王”、“小小书法家”等。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能够成为大家的“榜样”,学生本人会感到无比自豪的。

2.建立园地。

当“优秀书写”展示出来的时候,当“比一比、赛一赛”的过程张贴出来的时候,当个人的奖励为团队加分的时候……都特别牵动学生们的心,不仅使他们的内心需求得到了满足,更激发了他们更大的动力。

3.委以重任。

小组长、小老师、小领队……当这样的小职务作为奖励授予学生的时候,不仅是对他们努力的肯定,更是对他们能力的进一步激发。

4.密切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

要让学生亲师,先要老师亲学生。

老师要蹲下来看孩子,多和学生交流,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给学生所需,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纵观自己几年来的低年级语文教学实践,我能够有意识地运用多元激励手段,学生的学习习惯日趋完善,学生的学习兴趣日益浓厚,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

当然,对教师而言,在注重多元激励的同时,还应注重对自身学科素养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及教育教学智慧的磨练,用语文学科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的关注和参与,推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戈登·德莱顿,珍妮特·沃斯著《学习的革命》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2.玛利亚·蒙台梭利《有吸收力的心灵》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有吸收力的心灵》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
3.韩立福著《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