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散文要点概括学案答案原版

散文要点概括学案答案原版

散文阅读题型——内容要点概括类归纳概括文意,指在分析文章思路结构的基础上切分层次,概括层意或段意,有的是对文章内容、主旨情感的概括。

高考常见题型有:局部概括(针对段落)和整体概括(针对全文)解题方法局部内容概括的前提和关键一、读懂文章是前提。

1.概括每段段意。

要理解各句所写内容,抓住关键词句,分析句间关系,如层进、转折关系的,要重在后者,又不忘前者;如果总分(分总)关系的,要抓住总说部分概括。

2.理清思路。

分析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思路,找准方向。

二、学会归纳是关键。

1.寻找区间,锁定信息句。

2.整合信息,要点要齐全,不遗漏、交叉、重复,更不能无中生有。

整体内容要点概括高考命题角度1——概括情感态度小结此类题有三种考向:概括情感态度类试题的技巧1.情感的变化类题型,可采用捋线串珠法。

即先沿着作者的情感线索读下去,然后将文中关于心理描写的词语作为珠子,穿到这条线上,穿完所有的珠子,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就一清二楚了。

2.情感梳理类题型,可采用分类归纳法。

即先圈定和摘录出所及的带有明显感情色彩的词语,然后根据词语所承载的感情倾向,分门别类,逐一感受体会,即可准确而便利地获取答案。

3.情感认定类题型,可采用语境感悟法。

即抓住文中感情色彩极为浓厚的词句,先分析其大致意思,后理解主要内容,再设身处地地感受,最后是领悟其中的感情倾向。

高考命题角度2——概括散文的主旨如何概括散文的主旨1.解读题目法。

(点明主题或与主题有联系)2.分析首尾法。

(首尾往往提示或暗含中心意思)3.分析议论抒情句法。

(议论抒情句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4.知人论世法。

(了解作者和写作时间,结合作者生平和思想,联系社会时代背景进分析)荷叶韩开春(1)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有什么作用?【解析】本题考查对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能力。

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属于自然环境描写(本题需要结合段落在文中的作用),鉴赏环境描写要注意分析环境对主题思想的暗示,对写作形象的烘托,对文章氛围的创造以及对推动行文这四个方面的作用。

答案:开头点明季节,描写了优美的风景,营造了古雅的意境;引出下文,为写荷叶作铺垫,同时映衬了残荷之美。

(2)结合文意,分析“我”为什么喜欢夏日的新荷。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做题时需要从总体上把握文章内容,梳理结构,再寻找目标语段,圈定筛选范围,最后提取要点组织语言表述。

答案:①夏日的新荷光鲜洁净,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与水中的生物相映成趣。

②夏日的荷叶为孩童在水中的玩耍增添了无限的乐趣。

③夏日的荷叶既能食用,又能包裹食物,具有实用价值。

(3)在第②段和第③段中,“我”都见到了残荷,感受有什么不同?你认为造成不同感受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作答本题首先要结合课文第②段和第③段说出见到残荷的两次不同感受,再次确定二者为何会感受不同。

分析作者的两次不同感受要结合他的生活和成长经历,最后分点表述。

答案:第②段中成年的“我”被残荷吸引,联想到“雨打残荷”的诗意美,产生留恋之意。

第③段中初中的“我”没有留意残荷,也没从“雨打残荷”中听出诗意。

示例:在少年时代“我”的眼里,新荷光鲜洁净,又能用于游戏,所以“我”喜欢新荷;而枯萎的残荷,单从外表来看,不能吸引“我”。

后来经过文学作品的熏陶,特别是《红楼梦》中对残荷诗意的描写,加上人生经历更加丰富,“我”逐渐拥有了审美的眼光,因此能够欣赏雨打残荷的诗意美。

往事(二)①冰心(1)“我”认为看守灯塔是“最有诗意的生活”,其理由有哪些?【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从文章第16、17段中,可看出“我”对灯塔生活的热爱及其理由。

从这些段落中把有关理由的词句筛选出来,分条加以概括即可。

答案:①可以欣赏海上美景,感悟自然的不变与永久。

②可以与暂离的亲友书函沟通,更能感受彼此的深切情谊。

③可以静静地读书写作,享受文化上与世界相通的乐趣。

(2)文章前一部分是回忆往事,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段往事中“我”的感情发展脉络。

【解析】“我”回忆往事,是在同“父亲”对话中抒发对人生理想的热爱与追求。

在父女的对话过程中,“我想看守灯塔去”“所以我说这生活是伟大的”“我木然勉强一笑,退坐了下去”这些句子很明显地表露出了“我”的感情变化。

解答时,选用适当的词语进行概括即可。

答案:紧张、期待兴奋憧憬、坚定执著失望无奈(3)“清静伟大,照射光明的生活,原不止灯台守,人生宽广得很!”父亲的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语句在文中的作用的能力。

这句话是在父女对话结束时,父亲针对女儿狂热于理想的状态而说的,而后文是“我”对人生理想的再度冷静思考与感悟,所以这句话在文中表现了父亲的理性特点。

同时,这句话承上启下,对“我”思想的转变起了很大作用。

答案:①深化文意。

强调青年人需要理性对待理想。

②为后文作铺垫。

启发“我”的思考,是后文写“我”的情感变化的铺垫。

③凸显父亲形象。

显示出父亲的理性、睿智与慈爱。

(4)结合作品,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

①文章后一部分,作者写“我”在海上望见灯塔,其用意是什么?②文章结尾部分写“我”决心“从兹了结!拈得起,放得下,愿不再为灯塔动心,也永不作灯塔的梦”,“我”是否“放得下”?请谈谈你的理解。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作者写作意图和观点的能力。

文章由回忆到现实,写“我”十几年后有关理想的感悟。

第①小题,分析作者写“我”在海上望见灯塔的用意,可以从故事与情感的发展历程,以及对文章主旨升华的角度来思考。

第②小题,具有较强的探究性,无论是否“放得下”,都要以文章中“我”感情与思想的发展变化为依据进行分析,理由充足,能自圆其说即可。

答案:①交代“我”回忆往事的缘由。

将往事与现实贯穿起来,展现“我”的成长过程。

引发“我”对灯台守的颂扬与羡慕之情,进而表达“我”对“为着众生”的奉献者的赞美。

②示例一:“我”放得下。

“我”与父亲谈话后,对当灯台守的理想已“禁绝思虑”;海上望见灯塔后,决定不再执著于无法实现的理想。

这说明“我”已与往日当灯台守的理想彻底告别。

示例二:“我”放不下。

海上望见灯塔后,“我”回忆往事,心中产生了理想没有实现的悲哀;文末“我”对灯台守致以无上的颂扬与羡慕。

这都说明“我”内心其实放不下当灯台守的理想。

示例三:“我”理智上放得下,情感上却放不下。

“我”认识到当灯台守的理想是不现实的;但在海上望见灯塔后,“我”为理想未能实现感到悲哀,这表明年轻时的理想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示例四:“我”会慢慢放下。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我”会更深刻地理解父亲的教导,对理想的认识会逐渐成熟、理性,在今后宽广的人生道路上,用其他方式继续追寻心中“清静伟大,照射光明的生活”的理想。

心灵的篝火张海迪(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作者坚信当下个千年到来,珠穆朗玛峰的山顶上已建立起“长城”研究站点的时候,人类将无高峰可攀。

B.第四段以黯淡的天光、无边的黑夜烘托“心灵的篝火”;“覆盖在冰雪中”则暗指十七勇士生命的终结。

C.时至3000年,地球变暖,冰雪融化,勇士重生:作者在一个想象的情境中,寄寓了自己美好的愿望。

D.最后一段作者流露出对笔下人物有时想接近,有时欲避开的复杂心态,在“怕”的背后是对人物的挚爱。

E.本文可以看作是关于《绝顶》的创作谈,交代了小说主人公的生平背景,同时也折射出作者的心路历程。

【解析】选AE。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项,原文中作者说坚信千年后攀登雪山已不再艰难,并没有说人类将无高峰可攀;E项,文中并无对小说主人公生平背景的详细交代。

(2)梅里雪山在作者的小说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文意,谈谈这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题指南】现代文阅读中,考查对物象的分析,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

(1)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结构,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2)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思考角度,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对内容的充实作用;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

回答时,必须要带着一种意识去思考,即多角度意识。

对某一个词语的考查,应大体分为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

在解释词语的字面意思时,只需要客观表述出来即可,不需要涉及作者感情和作品内容方面;而在解释词语的深层含义时,应重点结合作品的各个方面和作者的主观情感去分析。

答案:触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帮助作者超越困惑,获得心灵的解放。

启发了作者为小说主人公赋予梅里雪山登山者的身份。

提供了小说主人公活动的严酷环境,烘托了登山者的探索精神。

凸显了小说的探索永无止境的主题。

有助于理解小说名字的由来。

(3)作者为自己的小说取名“绝顶”。

结合这篇前言,说说作者所理解的“绝顶”包含了哪几层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应该算是内容概括和理解重要词语含义两个题型的融合。

从本题分值来看,可能是答两点,也可能是答三点,从本文来看,答三点较为稳妥。

第三层意思可能比较难以发掘,作者在最后三段的说法可以为我们提供佐证。

答案:登山者所攀登的雪山峰顶;人类所追求的精神巅峰;作者所冲击的文学创作的高峰。

(意思对即可)(4)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夸父追日”的故事:“夸父与日逐走……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树林)。

”有人认为,文中殉难的登山者有如追日不得的夸父,是当代社会中的悲剧英雄。

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不少于200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题指南】探究题的解答技巧:(1)对文本的思想观点、社会价值等要能够多角度深入地理解,发掘其丰富的意蕴;(2)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和创新理解,不能脱离文本;(3)探究的问题多着眼于文本的难点、疑点,考查思辨能力,需要考生独具慧眼,有创新;(4)探究题考查发现能力和创新思维,目前尚属新题型,没有形成稳定的解题套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