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散文阅读】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

[散文阅读】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

[散文阅读】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散文阅读】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考点解说】本考点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理解文章每一段的内容要点,并能按照要求用原文或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归纳、概括,需要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认真分析。

对文章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分析归纳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是考查热点,当然,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的试题,在题干中直接设问的并不多,而较多的是变换形式让考生完成。

但不管以怎样的方式命题,其基本目的是考查考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因此,要做好这类题目,就应该掌握一些规律和方法。

“归纳”、“概括”的几种基本形式:一、归纳段落内容要点归纳段落内容以分析词语、句子为基础,因此,对重要词语、句子的理解,对不同句子恰当组合(或相加或合并)的理解,对句间内在关系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准确把握段落中心意思,首先就要弄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有的段落有中心句,有的段落却没有,没有中心句的就要归纳、概括出段落的要点或中心意思。

二、归纳层次内容要点层次是指写文章时安排材料、表达思想感情的顺序。

层次与段落关系密切又有区别,层次是依据思想内容划分的,段落是依据文字表达划分的。

在一篇文章中有时层次与段落一致,有时是互有大小,常常是一个层次包含若干段落,因此归纳层次的意思要以归纳段意为基础。

在分析段与段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或理清事件顺序,或理清论证说理的逻辑,或理清说明顺序等等。

明确具体层次的内容,然后以准确、简洁的语言对其内容进行归纳。

三、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文章的中心意思是针对文章的整体表现而言的,它直接以文章层意、内容要点为基础,又涉及主观创作意图和文章客观表达效果,涉及文内使用的材料和文外相关材料,要求具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较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要求概括的内容一般包括两方面:一是文章写了什么;二是为什么要这样写。

【方法指导】一、归纳内容要点(一)概览段落意,明确中心句中心句的一般表现形式有:(1)段首提示性中心句;(2)段末总结性中心句;(3)段中过渡性中心句;(4)自然段外的抒情性或综合性中心句。

【精选例题】踏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我恍惚回到了失落多年的一个梦境。

几十年来,我从来不会忘记,我是诞生在沙土上的。

人们准不信,可这是千真万确的,我的第一首诗就是献给从没有看见过的沙漠的。

年轻时,有几年我在深深的陇山山沟里做着遥远而甜蜜的沙漠梦,不要以为沙漠是苍茫而干涩的,年轻的梦都是甜的。

我的心灵从小就像有血缘关系似的向往着沙漠……从全文看,为什么一踏上大沙漠,就全身激荡着近乎重逢的狂喜?(2006年高考全国卷II)【例题解析】之所以狂喜,来源于前文对沙漠的认识和情感。

以上两段中“我恍惚回到……梦境”、“我在深深的陇山……沙漠梦”等句为中心句。

答案:(1)诞生在绵绵土上,认为大沙漠是绵绵土的发祥地;(2)年轻时就有一个沙漠梦,大沙漠再现了他失落多年的梦境。

现场训练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感觉极好的文章少读,感觉不对的文章不读,这是我的基本原则。

感觉极好,为什么要少读呢?因为感觉极好是很不容易的事,一旦找到,就要细细体会,反复咀嚼,不容自我干扰,这就像我看电影,突然遇上一部好片……感觉不对的文章不读。

我所说的“感觉不对”,主要是指一些让我们感到某种不舒服的文章,或者做作,或者伪饰,或者炫耀,或者老滑,或者跋扈,或者酸涩,或者嫉妒,那就更要避开。

如果我们误会它们了……(节选自余秋雨《书海茫茫》)请对读书的基本原则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抓住关键词,找出重点段归纳一段话的要点要抓住关键词,概括一个层次的层意要找出层次里的重点段。

【精选例题】鬼斧神工,天机独运。

别处的山,都是亲亲热热地手拉着手,臂挽着臂,唯有张家界,是彼此保持头角峥嵘的独立,谁也不待见谁。

别处的峰,是再陡再险也能踩在脚下,唯有张家界,以它的危崖崩壁,拒绝从猿到人的一切趾印。

每柱岩峰,都青筋裸露、血性十足地直插霄汉。

而峰顶的每个缝隙,每尺脊土,又必定有苍松,或翠柏,亭亭如盖地笑傲尘寰。

银崖翠冠,站远了看,犹如放大的苏州盆景。

曲壑蟠洞,更增添无限空蒙幽翠。

风吹过,一啸百吟;云漫开,万千气韵。

张家界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天机独运”的创造,从本段看,张家界的山水在哪几个方面与众不同?(2005年高考全国卷III)【例题解析】文段从三个角度写张家界的山水,这就要求把写山水的语句划为“山”、“峰巅”、“曲壑蟠洞”3个层次,划分时可借关键词的提示,如“别处的山”、“别处的峰”、“曲壑蟠洞”等。

概括时再看看3个角度分别写了什么。

答案:3个方面:(1)山峰的形态;(2)峰顶的松柏;(3)山壑山洞的气象。

现场训练2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据记载,远古,荷还不被西方人认识时,它却早已赢得了中国人民的赏识与喜爱。

那些精神的种荷者,更是将荷看做高尚人格的化身和楷模。

他们远离物欲横流的凡俗社会,隐居山间,徜徉在去俗清雅的荷塘浅吟低唱,赞荷、咏荷、赋荷,借荷出泥不染、刚正不阿的高风亮节,抒发自己不慕荣华不求高贵不媚不谄恪守淡泊的品格和情操。

那些闪烁着高尚灵魂光辉的荷,早早地就在《诗经》中绽放了:“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而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众多的荷姗姗而来,纷纷亭亭玉立在诗人华美、隽永的诗意中,尽展君子的襟怀、佳人的风采,至今还在荷皎皎如玉的花瓣上熠熠生辉,轻轻叩动着红尘人的心扉。

根据本段内容,概括古代“精神的种荷者”种荷的主要方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提取信息,重新整合有些文段,没有明显的中心句或重要句子,考生必须对每个独立句或对几个相对重要的互有关联的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由点到面,归纳出内容要点。

【精选例题】谢家的哥哥以“撒盐”比拟下雪,他的妹妹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自古以来都认为后者佳胜。

自然,“柳絮因风起,”多么清灵俊逸;但这是江南的雪景。

如果说北方,那么谢家哥哥的比拟实在也没有错。

当然也有下大朵的时候,那也是“柳絮了”,不过“撒盐”时居多。

积在地上,你穿了长毡靴走过,那煞煞的响声,那颇有燥感的粉末,就会完全构成了“盐”的印象。

要是在大野,一望皆白,平常多坎陷与浮土的道路,此时成为砥平而坚实,单马曳的雪橇轻溜溜地滑过,那时你真觉得心境清凉,而实在,空气也清洁得好像滤过。

在眼中,江南的雪和西北的雪各有什么特点?能带给人怎样的不同感受?(2004年高考全国卷I)【例题解析】在文中找不到现成答案,这就需要找对应的有关语句,找出信息,重新整合。

答案:江南的雪若“柳絮因风起”,带给人清灵俊逸的美感;西北的雪似“空中撒盐”,带给人厚重实在的感觉,它具有填平一切坎陷的力量,同时使人感到心境清凉而实在。

现场训练3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生活无言(一)一场大雨引起了泥石流,一处山梁上,大片的绿色都被冲走了。

一朵暗紫的花随时都可能被一阵风刮跑上。

雨后的第二天上午,一个小女孩儿蹦蹦跳跳经过此地,她一眼就发现了这朵可爱的花,她掬起一捧土,轻轻地压在了花的根上。

来年春天,当女孩儿再经过这里的时候,她发现这一大片这样暗紫的花开放在山坡上,随风摇曳,格外美丽。

(二)父亲病重的那一年……即便是这样轻微的活儿,也要干一会儿,歇上一大阵子。

家里积攒了许许多多青毒素的塑胶瓶盖,堆积在箩筐里。

父亲忙完活儿后,就开始谋划着用这些瓶盖为家里做一个搓衣板。

父亲一边做,一边思忖着利用这些塑胶瓶盖的不同颜色,在这块板子上排出一个字形来……觉得字形并不好,就拆了然后再做,断断续续地,一直到他快不行的时候。

那块板子最后还是做成了,父亲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在那块板子上,为活在世上的儿子们留下了一个字:福。

这是一篇文章的(一)(二)节,各节写了什么内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概括中心意思概括中心意思是对文章中心意思的综合,既要注重文章本身的意思,又要考虑到的主观意图和文外材料。

可以遵循由客观到主观、从文内到文外的原则。

(一)抓关键部位,联系整体揣摩对文章的中心而言,文章标题,开头结尾,文中的议论、抒情、文眼等,都是关键部位,同时要认真思考全文文句,阅读时二者一定要有机结合。

【精选例题】从阿尔卑斯山归来整个的路好像在跟羊群一起蠕动,老公羊走在最前边,角往前伸着,现出凶野的神气;在它们后边,是羊群的主要部分……篮子里驮着新生的小羊羔,一边走一边摇晃着的、头上戴着红绒球的骡子;再后边,是全身浸在汗里、舌头伸到地上的狗;走在最后边的,是两个高大的裹在褐色毛布外套里的牧羊的家伙,他们的外套像袈裟一样,一直拖到脚后跟。

……好像是每一只羊在它的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的毛里,带回一种使人沉醉、使人舞蹈的田野的活跃的气氛似的。

在这样的骚扰中间,羊群各自找到了自己的住所。

没有比这样的安置看来更可爱了。

老公羊看到了它们的石槽,感动得流出了眼泪。

那些在旅途中生出来而未看见过农庄的羊羔和极小的羔儿,惊奇地看着它们的周围。

但是最动人的是那些狗,那些忠于职务的牧羊人的狗。

它们跟在羊群后边十分忙碌,在农庄上就只看到它们。

在羊群秋归的情景描写中,文章主要传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感受。

(2006年高考湖北卷)【例题解析】要回答的内容从原文标题和题干中“羊群秋归的情景”均可感受到,还有文中一些直接表达感受的诸如“快乐”、“谈着”、“芬芳”、“沉醉”、“感动”、“忠于”等形容词、动词及词组,以及全文流露出的温馨气氛。

答案:(1)期盼回家和回家后温馨的感受;(2)生命(动物和动物、人和动物)之间和谐相处或亲密交流的感受。

现场训练4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接着,我就看见一只蜜蜂在玻璃窗上碰击着;它鼓着自己的翅膀,想从那里飞出去。

它在不久之前,迷了道路,飞进这个房间来。

这是我想得到的。

我看见它在玻璃上撞了许久,都不能飞出去。

后来它在房内冲上冲下地旋飞,完全失去了花间采蜜时的快乐的样子;我觉得它像一个性急的小孩子,完全纷乱了。

有一回它碰到天花板上,打了一条弧线落在墙壁上。

我知道它是从上面换气的小窗飞进来的。

我的心中也为此感觉不安,希望它能很快找到出路。

现在我还记得,我找到一根木条在气窗上敲着,意思是提醒它,从那里可以回去的,现在我想起来,真是多么可笑;我为什么不一开始就替它把玻璃窗打开呢?我看见这只蜜蜂几次飞回玻璃上;它一定觉得迷惑,那里不是一片阳光吗?怎样的,就不能够飞到那里去呢?我把窗打开,它就飞出去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