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知识与技能:1.历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能够进行有关的推理,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的意义。
2.能够进行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3.能够根据30°、45°、60°的三角函数值说明相应的锐角的大小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够进行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能够根据30°、45°、60°的三角函数值说明相应的锐角的大小教学难点:三角函数值的应用三、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复习巩固、新知探究、知识应用、巩固提升、小结与拓展、当堂达标。
第一环节复习巩固活动内容:如图所示在 Rt△ABC中,∠C=90°。
B (1)a、b、c三者之间的关系是,∠A+∠B= 。
c a (2)sinA= ,cosA= ,A b CtanA= 。
sinB= ,cosB= ,tanB= 。
(3)若A=30°,则ca= 。
活动目的:复习巩固上一节课的内容第二环节新知探究活动内容:探索30°角的三角函数值①观察一副三角尺,其中有几个锐角?它们分别等于多少度?② sin30°等于多少呢?你是怎样得到的?与同伴交流.③cos30°等于多少?tan30°呢?学生探讨、交流,得出 30°角的三角函数值2.我们求出了30°角的三个三角函数值,还有两个特殊角——45°、60°,它们的三角函数值分别是多少?你是如何得到的?3.请学生完成下表三角函数角sinαcoαtanα30°21233345°2222160°23213(1)我们观察表格中函数值的特点.先看第一列30°、45°、60°角的正弦值,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呢?(2)再次观察表格,你还能发现什么?从下列两个方面考虑a 随着角度的增加,正弦、余弦、正切值的变化情况。
b 若对于锐角α有sin α=21,则α= .第三环节 新知应用(多媒体演示),[例1]计算:(1)sin30°+cos45°;(2)sin 260°+cos 260°-tan45°.[例2]一个小孩荡秋千,秋千链子的长度为2.5 m ,当秋千向两边摆动时,摆角恰好为60°,且两边的摆动角度相同,求它摆至最高位置时与其摆至最低位置时的高度之差.(结果精确到0.01 m)活动目的: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并能够进行含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第四环节 巩固提升活动内容:1.计算:(1)sin60°-tan45°;(2)cos60°+tan60°;(3) 22sin45°+sin60°-2cos45° 2.某商场有一自动扶梯,其倾斜角为30°.高为7 m ,扶梯的长度是多少?3.如图为住宅区内的两幢楼,它们的高AB =CD=30 m ,两楼问的距离AC=24 m ,现需了解甲楼对乙楼的采光影响情况.当太阳光与水平线的夹角为30°时,求甲楼的影子在乙楼上有多高?(精确到0.1 m ,2≈1.41,3≈1.73)活动目的:对本节知识进行巩固练习。
第五环节 小结与拓展活动内容:1)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2)直角三角形两锐角的关系.3)直角三角形边与角之间的关系.4)特殊角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5)互余两角之间的三角函数关系.6)同角之间的三角函数关系活动目的: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自己的收获与感想第六环节 当堂达标1.在 Rt △ABC 中,∠C=90°。
(1)若∠A=30°,则sinA= ,cosA= ,tanA= 。
(2)若sinA=23,则∠A= ,∠B= 。
(3)若tanA=1,则∠A= 。
2.在 △ABC 中,∠C=90°,∠B=2∠A ,则tanA =3.在△ABC 中,若cosA=21,tanB=33,则∠C = 4.计算(1)3sin60°-cos30°(2)sin30°tan60°(3)2sin30°-3tan45°+4cos60°5.如图,为了测量河的宽度,在河边选定一点C ,使它正对着对岸的一个目标B ,然后沿着河岸走100米到点A (∠ACB=90°),测得∠CAB=45°。
问河宽是多少?BC A四、教学反思三角尺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学习用具,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大胆地鼓励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如“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的特性,经历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计算能力。
另外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并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1. 通过复习巩固练习让学生掌握对于一个角只要告诉一个三角数值就可以求其余两个三角函数值,如告诉正切,可求正弦和余弦。
通过训练,学生达到了所要求效果。
2.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基本上可以求出30°45°60°的三角函数值3.通过例1例2以及紧跟的随堂练习,学生基本能掌握30°45°60°的三角函数值4.通过整节课的学习,顺利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整堂课效果良好。
《30°45°60°的三角函数值》选自鲁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本章主要研究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应用。
是在学习了直角三角形的相关性质之后进一步学习的。
前一节我们主要探索了直角三角形中锐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概念、表示方法和计算方法,而本节主要让学生熟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运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进行加、减、乘、除运算;并能根据函数值说出对应的锐角度数。
学好本节内容能使学生灵活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1.课堂设计新颖有趣,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用起来了。
2.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
教师能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5.教师能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
6.教师能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
7.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解放学生的耳,还解放了学生的脑、口、手。
8.教师能有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
9.教学目的全、准,科学性强,切合实际。
教学重点明确,突出重点的方法恰当、有效。
教学难点找到,解决的方法恰当、有效。
教学内容信息量大,教学结构安排科学,从容自然,有张有弛。
教学过程体现两性(工具性和人文性),两种积极性(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调动了学生。
教学方法灵活有效,课堂反馈渠道畅通无阻,形式多样,方向多维,矫正及时有效。
1.在 Rt△ABC中,∠C=90°。
(1)若∠A=30°,则sinA= ,cosA= ,tanA= 。
3,则∠A= ,∠B= 。
(2)若sinA=2(3)若tanA=1,则∠A= 。
2.在△ABC中,∠C=90°,∠B=2∠A,则tanA=3.在△ABC 中,若cosA=21,tanB=33,则∠C = 4.计算(1)3sin60°-cos30°(2)sin30°tan60° (3)2sin30°-3tan45°+4cos60°三角板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学习用具,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大胆地鼓励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如“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的特性,经历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计算能力。
另外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并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知识与技能:1.历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能够进行有关的推理,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的意义。
2.能够进行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3.能够根据30°、45°、60°的三角函数值说明相应的锐角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