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根据国务院394号令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根据国务院394号令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二、2007 年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一)2007 年降雨趋势预测 根据福州市气象台《福州市 2007 年重要季节短期气候趋势展望》,本 市雨季始于 4 月下旬中后期,属偏早,结束于 6 月下旬中后期,属正常。 雨季强度沿海南部正常略强,其余正常。5 月雨量全市略多;6 月雨量内陆 和沿海北部略少;沿海南部正常略多。5—6 月总雨量正常略少。雨季相对 集中期出现在 5 月下旬中后期(5 月 25—31 日)和 6 月中旬中前期(6 月 11—16 日)。 预计 2007 年台风季节影响我市的台风(含热带风暴,下同)为 5—6 个,分布如下: 7 月以前 1 个、8 月 1—2 个、9 月 1 个、10 月 1 日以后 1 个。预计 7—9 月总雨量以偏少为主。各月雨量分布:7 月沿海南部略多, 其余正常;8 月偏少为主;9 月分布极其不均,以正常为主。
点防范期为汛期,即 4 月 1 日—10 月 15 日,5 月上旬到 6 月中旬可能大雨
时段、7—9 月份的台风暴雨期是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中的重中之重。要求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提前做好各方面准备工作及时进入重点防范期工
作状态,确保安全渡汛。
五、地质灾害防范措施
(一)组织机构
为确保地质灾害防灾救灾工作顺利进行,避免地质灾害发生造成人员
福州市国土资源局负责福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 和监督工作。其主要职责:其一,会同市建设、水利、交通、教育等部门 及时将重要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发给防灾 负责单位、责任人和受灾威胁的群众手中,把监测和防治任务落实至具体 单位和责任人,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其二,要做好地质灾害防灾减 灾知识宣传,协助市政府建立县(市、区)、乡镇、村、灾点四级群测群防 网络,认真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值班制度,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速报制度, 与防汛、气象等有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在汛期特别是台风暴雨、异常降 雨时段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技术指导;其三,每年汛前要组织力量, 会同建设、水利、交通、教育等部门对辖区内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现场调 查,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对所辖行政区本年度可能发生的地质灾 害作出防治工作的总体部署。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同时建立和完善 地质灾害数据库。
104
120
地质灾害点类型
不稳定斜坡点 泥石流 侵蚀塌 塌陷
(处)
(处) 岸(处) (处)
30
7
1
闽候县 152
37
107Leabharlann 5罗源县 9427
28
21
连江县 48
27
18
3
永泰县 77
19
47
10
1
1
1
18
1
马尾区 16
10
5
1
晋安区 48
13
33
2
琅岐区 13
7
6
仓山区 31
18
12
台江区
1
1
鼓楼区 10
市建设局要严格山地建房的管理,指导住宅、工程建设、学校等关系 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建设,加强对重要设施的防护和巡查工作,禁止在 地质灾害危险区内削坡建房和从事不合理的工程活动,编制城市、村庄、 集镇和工程建设规划应当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作为其组成部分。在汛前编 制所辖范围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市水利局要及时向国土资源局通报暴雨、洪水等有关防汛信息,做好
伤亡和把财产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市政府应成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
机构——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指挥部(见表 3),组织、指挥福州市地质灾害
抢险救灾工作。
表3
地质灾害防灾救灾指挥部结构表
总指挥 副总指挥
分管副市长 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市水利局局长、武警
福州支队支队长、建设局局长
市发展计划委员会
1
方案,本方案对规模大于 30000m3、危害程度较大级以上或学校附近的重要 地质灾害隐患点列为设区市级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各县(市、区)、市级 地质灾害防治点总数 49 处(表 2)。
表1
福州市各县(市、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分类统计表
县(市区) 名称
灾害点 总数
(处)
闽清县 267
崩塌点 (处)
滑坡点 (处 )
6
水库等水利水电设施地质灾害的巡查、防治、抢险、救灾等工作,在汛前 编制所辖范围的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市交通局要做好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的防治的检查落实,组织力量抢修 因灾损坏的公路设施,保障交通干线的畅通,并负责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勘 察、设计、治理工作,在汛前编制所辖范围的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市气象局应及时通报气象监测资料和降雨时空分布等信息,会同市国 土资源局做好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
3
(二)2007 年地质灾害态势预测 根据 2007 年降雨趋势预测、人类工程活动及地质环境条件,本年度福 州市的北部、西北部中低山——丘陵地区,包括闽清、罗源、永泰县各乡 镇,闽候县、连江县、福清市部分乡镇、东南部的平潭县为地质灾害主要 发育区,且以滑坡、崩塌为主、其次为泥石流,而山区农村居民的房前屋 后已发生未治理的地灾点复发、削坡建房及道路建设开挖的高陡斜坡、矿 山开采弃渣无序堆放等,是台风暴雨引发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部位;南部、 东南部丘陵台地——滨海平原、岛屿地区,包括鼓楼区、台江区、仓山区、 晋安区、马尾区、琅岐经济区、长乐市及连江县、闽候县、福清市的部分 乡镇,为地质灾害一般发育区,地质灾害主要发育在城镇边缘丘陵台地, 因工程建设开挖坡脚以及已发生未治理的地灾点复发的可能性也较大,地 质灾害的发育类型以崩塌、滑坡为主。
2
(二)2006 年地质灾害概况 2006 年,我市连续遭受了 “碧利斯” 、“格美” 、“桑美”、“格美” 等台风暴雨及 5 月份强降雨的严重影响,全市发生地质灾害多处,我市的 闽清、闽候、罗源、晋安等县(市、区)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频发。据 统计,全市 2006 年共发生地质灾害 200 多起,其中滑坡 130 多起、崩塌 70 起,由于抢险及时,措施得当,未造成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 1000 多万 元。与 2005 年相比,发生灾害数有所减少,灾情有所减轻。地质灾害的发 育特点主要为:已发生的地质灾害点未治理再次复发,新开挖的人工边坡 造成新的地灾点(主要为农村削坡建房、道路建设等)。全市各级人民政府 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组织有关部门对地质灾 害点进行汛期检查、监测预报,避免和减轻人员的伤亡和经济损失。目前, 全市列入市级的 60 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仍处于不稳定状态,威胁着近 6500 人的生命安全,受威胁资产 5000 万元。
前言
根据国务院 394 号令《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福建省国土资源厅《关于 编制 2007 年地质灾害防灾方案的通知》(闽国土资综[2007]1 号)文件精神, 在全市各县(市、区)地质灾害区域调查的基础上,参照有关规范标准, 结合福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际,制定本市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本方案经福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福州市位于福建省沿海东部、闽江下游,地理位置:东经 118 08′ —120 31′,北纬 25 15′—26 39′之间。行政辖区二市(福清市、长 乐市),六区(鼓楼区、台江区、仓山区、晋安区、马尾区和琅岐经济开发 区),六县(连江县、罗源县、闽侯县、闽清县、永泰县、平潭县)。全市面 积约 1.22 万 km2,其中北部、西北部中低山——丘陵山区,面积 6370.0 km2, 占总面积 52.4%,为戴云山脉北段和鹫峰山脉南段主干,以侵蚀中低山为 主,具山高坡陡、切割深的特点,水系发育,地形地貌复杂,多年平均降 雨量 1519mm,台风暴雨多,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山区农村削坡建房十分 普遍,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崩塌、其次为泥石流。南部、东南部丘 陵台地——滨海平原、岛屿区,面积 5782.5 km2,占 47.6%,多年平均降雨 量 1356mm,包括城市建设、道路建设等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山区及岛屿农 村削坡建房十分普遍,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人类工程活动较为集中的城镇 山边地带、山区农村房前屋后高陡边坡,以崩塌、滑坡为主。
市经委
市农委办
市教育局
市民政局
市贸易发展局
成员单位
市广播电视局 市公安局
福州电业局
市农业局 市卫生局 福州电信分公司
市交通局 市林业局
备注:以上部门第一负责人均为指挥部成员
(二)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
地质灾害防治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各级人民政府和
有关部门要“以人为本”、以对国家和人民极端负责的精神,高度重视地质
灾害防治工作,建立以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和有关部门领导岗位
责任制为核心的地质灾害防治体制。
5
福州市人民政府负责领导和组织有关部门以及社会的力量,采取措施, 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迅速贯彻省政府、国土资源厅关于地质灾害防灾 救灾的各项指令;批准发布福州市境内地质灾害的预报,宣布进入临灾应 急状态;批准宣布灾区进入灾后应急期,组织救灾工作;领导和部署福州 市境内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临灾应急和救灾工作;并将地质灾害防治工 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防治经费列入人民政府财政预算。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在认真调查、综合分 析和预测的基础上,列出本行政区重要地质灾害危险点,并采取有效措施 进行防治。对危害严重、需重点防范的地质灾害危险点,必须挂牌督办, 限期整治到位。
4
四、重点防范期
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地质灾害隐患的扩大多是强降雨引发的,而
且每年汛期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占全年的 80%以上。我市地质灾害重
一、主要地质灾害点分布
(一)地质灾害现状 根据各县(市)区调查资料统计,福州市全市分布有地质灾害隐患点 共 处,灾害类型以崩塌、滑坡为主,其次是潜在地质灾害隐患的不稳定 斜(边)坡等,地质灾害点分布最多的县(市、区)为闽候县、闽清县等 (表 1)。由于各县(市、区)均对各地质灾害点做有专门的地质灾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