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_机床主要部件设计(1)

第三章_机床主要部件设计(1)


故滚动轴承的摩擦系数小,有利于减小发热。
◆ 润滑容易,可以用油脂,一次填装可用到修理时再换脂。 如用油润滑,单位时间用油量也比滑动轴承少。
◆ 由专业化的轴承厂生产,质量稳定,成本低,经济性好。
滚动轴承的不足: 滚动体数量有限,径向刚度是变化的,易引起振动,阻尼低, 振幅较大。滚动轴承的径向尺寸比滑动轴承大。
方向所施加的作用力大小来表示。 如图,当主轴外伸端受径向
作用力F,受力方向上的弹性位 移为δ 时,刚度K 的表达式为:
K
F

( N/m )
第一节 主轴组件设计
(1)静刚度 主轴组件在静载荷作用下抵抗变形的能力,表 示为 Kj =Fj /δj 。 (2)动刚度 主轴组件在额定载荷作用下抵抗变形的能力,表 示为 Kd =Fd /δd 。
5.主轴组件的刚度校核 1)静刚度 2)动刚度 3)切削稳定性 6.提高主轴组件性能的措施 1)提高旋转精度 a)保证主轴、轴承、轴承孔精度 b)定向误差装配法 2)提高静刚度 a)角接触轴承为前支承时,交点应位于轴承前端; b)传动力方向 c)预紧 d)主轴为带传动时采用卸载装置 3)提高动刚度 提高主轴组件的回转精度;增加阻尼。
存在缺陷以及切削过程中的颤振等引起。
主轴振动直接影响工件的表面加工质量和刀具的使 用寿命,并产生噪声。
第一节 主轴组件设计
4.温升和热变形
热变形 是主轴组件运动时,各相对运动处的摩擦,切削区的
切削热等使主轴组件的温度升高,造成形状、尺寸及位置变化。
热变形会引起轴承间隙变化,润滑油粘度降低,影响 主轴部件的工作性能,降低加工精度。
支承。a.前支承直径大,刚
度高,大齿轮靠前可减少主 轴的弯曲变形,b.而且转矩 传递长度短,扭转变形小, 使用最普遍。
第一节 主轴组件设计
3)传动力方向、位置 传动件在后支承外侧
传动件
放在主轴的后悬伸端, 使前后支承获得较好的 支承跨距。多用于主轴 的带传动。使更换传动 带方便,防止油液的侵 蚀。
主轴前端形式 取决于机床的类型和安装夹具或刀具的形式 。 通用机床已有标准化的形式。 主轴整体结构 是空心阶梯轴,外径从前端到尾部逐渐减小。
第一节 主轴组件设计
2.主轴的材料及热处理
主轴的选材依据:载荷类型、耐磨性、热处理方法。 (1)普通机床主轴 采用45# 或60#优质结构钢。在主轴支承轴颈
及装卡刀具的定位基面进行局部高频淬火,提高耐磨性,硬度为
亲合力很小,摩擦系数小,有自润滑性能,可在供油中断无润滑
时正常工作。适用于高速、超高速、精密机床的主轴组件。
②全陶瓷轴承 适用于耐高温、耐腐蚀、非磁性、电绝缘、要
求减轻重量和超高速场合。
第一节 主轴组件设计
5.磁浮轴承(磁力轴承)
磁浮轴承 是利用磁浮力来支承运动部件,使其与固定部件脱 离接触来实现轴承功能。 磁浮轴承的特点: ① 无机械磨损,运转无噪声,温度低,能耗小;不需要润滑, 不污染环境;能在超低温、高温、真空、蒸气腐蚀性环境中正常
结构 要 求
1、可靠定位。
2、轴端结构应保证刀具、夹具装卡定位可靠。
3、结构工艺性好。 小结:
在一定载荷与转速下,主轴应带动工件或刀具精确地、
稳定地、长期地绕其轴线旋转,且好装、好拆、好修。
第一节 主轴组件设计
二、主轴滚动轴承 1.滚动轴承的特点
◆ 能在转速和载荷变化幅度很大的条件下稳定工作。 ◆ 能在无间隙,甚至在预紧(有一定过盈量)的条件下工作。
(1)满足主轴旋转精度要求
① 主轴前后轴承轴颈的同轴度,
② 锥孔相对于前后轴颈中心连接线的径向跳动, ③ 定心轴颈及其定位轴肩相对于前后轴颈中心连线的径向和 轴向跳动等。
(2)其它性能要求 表面粗糙度,表面硬度等。
第一节 主轴组件设计
四、主轴组件的传动方式及结构设计 1.传动方式
齿轮传动、带传动、同步齿形带传动、电动机直接驱动 (1)齿轮传动 靠轮齿啮合传动。结构简单、紧凑,能传递较 大的扭矩,适应变转速、变载荷工作。 不足点:线速度需<12~15m/s,比带传动的平稳性差。 (2)带传动 靠摩擦力传递动力。结构简单,皮带有弹性可吸 振,传动平稳,噪声小;过载时打滑,具有过载保护作用。适用
三个支承对三支承孔的同心度要求较高,制造装配较复杂。
“主”支承消应除间隙或预紧。“辅助”支承应保留一定的 径向间隙或选用较大游隙的轴承。以免发生干涉,恶化主轴的工
作性能,使空载功率大幅度上升和轴承温升过高。
第一节 主轴组件设计
(2)推力轴承位置配置形式
推力轴承在主轴前后的配置形式 直接影响主轴的热变形方 向和大小。影响主轴的轴向刚度和轴向位置精度。
于中心距较大的两轴间传动。
不足点:传动速比不够准确。
第一节 主轴组件设计
(3)同步齿形带传动 通过带上的齿与带轮上的轮齿传递传动。 齿形带传动 ①无相对滑动,传动比大且准确,传动精度高; ②可传递较大动力,不需特别张紧,对轴和轴承压力小,传动平 稳效率高;③不需润滑,耐腐蚀,耐高温。
不足:制造工艺复杂,安装条件高。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
第三章 机床主要部件设计
2014年11月26日
第三章 机床主要部件设计
本 章 讲 授 内 容
第一节 第二节 主轴组件设计 支承件设计
第三节
第四节
导轨设计
滚珠丝杠螺母副机构简介
第一节 主轴组件设计
组成 主轴、支承轴承、传动件、定位元件及密封件。 作用 支承并带动工件或刀具旋转进行切削;承受切削力和
第一节 主轴组件设计
五、主轴主要结构参数的确定
1.主轴前轴颈D1 一般按机床
类型、主轴传递的功率或最大加
工直径选择。主轴直径越大其刚 度越大,主轴组件尺寸也越大。 在保证主轴组件刚度的同时,尽量减小轴颈D1的尺寸。 2.主轴内孔直径d 内孔直径d 与主轴的用途有关。在保证主轴 刚度的同时,参考主轴直径和刀杆直径确定d 。 3.主轴前端悬伸量a 取决于主轴端部的结构、前支承轴承的 配置和密封装置的型式和尺寸。在满足结构要求的前提下,尽量 缩短悬伸量a 。
第一节 主轴组件设计
2.选择滚动轴承选择的基本原则
1)转速较高,负载不大,而旋转精度要求较高,采用球轴承。
2)转速较低,负载大或有冲击负载,采用滚子轴承。
3)径向载荷和轴向载荷都较大时,如果转速高,采用角接触 球轴承。如果转速不高,采用圆锥滚子轴承。 4)轴向载荷比径向载荷大得多,但转速较低时,采用两种不 同类型的轴承组合,分别承受轴向和径向负载。 5)径向载荷比轴向载荷大,且转速较高,采用深沟球轴承。
第一节 主轴组件设计
作业题3—1,3—2思考题(1)机床主轴为什么常采用滚动轴承? (2)圆锥滚子轴承与角接触滚子轴承在应用上有哪些 异同点?
第三章 第一节 主轴主件设计
结束
驱动力,完成表面成形运动。
第一节 主轴组件设计
一、主轴组件应满足的基本要求
使用 要 求
旋 转 精 度
刚 度
抗 振 性
温 升 和 热 变 性
精 度 保 持 性
结构 要 求 与 轴 密 承 封 间 隙 的 调 整 、 润 滑
工 件 、 刀 具 的 定 位 装 夹
主 轴 及 轴 承 的 定 位
便 于 制 造 装 配 和 维 修
(4)电动机直接驱动 对于转速小于3000r/min的主轴,采用异步电动机和联轴器直 接驱动主轴。如 高速内圆磨床的磨头。
对于转速小于8000r/min的轴,采用变频调速电动机直接驱动。
1) 皮 带 传 动 装 置
第一节 主轴组件设计
2.结构设计 (1)主轴的支承数目
1)前、后两个支承 结构简单,制造方便,应用广泛。为提 高刚度,前后支承应消除间隙或预紧。 2)三个支承 ①前、后支承为主要支承,中间支承为辅助支 承;②前、中支承为主要支承,后支承为辅助支承。
第一节 主轴组件设计
使用 要 求
1.旋转精度
旋转精度 指主轴装配后,在空载、低速转动状态下,安装刀 具或工件的主轴部位的径向跳动和轴向跳动。
旋转精度取决于主轴、轴承、箱体孔的制造、装配和调整精度。
主轴组件的旋转精度直接影响工件的加工精度。
第一节 主轴组件设计
2.刚度
刚度 指主轴组件在外载荷作用下抵抗变形的能力。 刚度的大小 以主轴前端产生单位位移的弹性变形时,在位移
第一节 主轴组件设计
5.精度保持性
精度保持性 指主轴组件长期保持其原始制造精度的能力。
明确:
主轴组件丧失原始制造精度的原因——磨损。
如主轴轴承、轴颈表面、装夹工件或刀具的定位表面的磨损。
精度保持性决定于主轴组件的耐磨性能。影响耐磨性的因素
有主轴和轴承的材料、热处理方法、轴承类型及润滑防护措施等。 精度保持性影响机床使用寿命内的加工精度和工作稳定性。
(3)传动件的轴向布置
1) 布置原则:应使由传动力引起的主轴弯曲变形小。应使主
轴前端在影响加工精度的敏感方向上的位移小。 合理布置传动件的位置可以减小主轴的受力和变形,提高
主轴的刚度、改善传动件与轴承的工作条件,还可以增加主 轴的抗振性。
2)传动齿轮 传动件轴向布置尽量靠近前支承,有多个传动件时,最大传 动件应靠近前端。 齿轮在两支承中间靠近前
50~55HRC。 (2)精密、大载荷、有冲击的机床主轴 采用中碳或低碳合金
钢,如40Cr,20Cr。进行高频淬火或渗碳淬火,提高耐磨性,硬
度52~65HRC。
(3)主轴材料的攻关点 怎样减小高速、高效、高精密机床主
轴的热变形、振动。已研制的新型主轴材料有玻璃陶瓷材料。
第一节 主轴组件设计
3.主轴的技术要求
第一节 主轴组件设计
4.主轴支承间垮距L 垮距的大小影响主轴弯曲和前端位移量。
① 支承跨距L过小,主轴弯曲变形较小,但因支承变形引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