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新挑战
新课改试验最突出的理念就是转变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协作性和探究意识,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个性解放。
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强调教师如何教
的同时,更注重研究学生如何学,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老师的传授,变为在老师的引导下由
学生自主探究,自我体验,自我发展。
所注重的不再仅仅是学习的结果,更注重的是学习的
过程和方法,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传道、授业、解惑”为特色,强调老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种模
式的合理性在于课堂结构的严谨性,知识传授的系统性,教学评价的时效性,有利于培养学
生严谨而理性的思维方式。
但其弊端是显性的,它在强调老师的主导地位时,往往忽视学生
的自主性、选择性,不利于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
人生规划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受教育者情感、态度和价值
观的发展。
因此,新课改的推行,要求教师以新课改的理念为指导,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只要有利于学
生发展的方法都可以运用于教学之中,大胆探索,与时俱进。
二.新课改对传统教学中的组织模式提出的挑战与要求
1.课前的准备。
传统的课前准备往往局限于预习课本内容,了解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和
疑点,以便有目的地听课。
但新课改则不同,它除了传统意义的预习课本之外,还要按照新
课标的要求或课文的特点做好相关的准备。
如,划分学习小组,按小组重新调整座位、准备
自主探究的相关资料、确定小组发言的人选和课题,甚至包括课堂表演的剧本和道具,对课
本中存在的难点和疑点,还要准备好提问的时机和方式等等。
2.划分课堂学习小组,拟订小组评价方案。
在新课程形势下,有人提出了“教学就是交往”
的理念,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氛围。
既然是交往,师生之间就应平等对话,课堂就如一个多
边谈判的场所,教师只是谈判的首席代表或只是个谈判主持人。
我们至少可以梳理出下列八
种课堂互动关系:1)教师与全班同学;2)教师与单个学生;3)教师与小组学生;4)学生个人与
学生个人;5)学生个人与学生小组;6)学生个人与全班同学;7)学生小组与学生小组;8)学生
小组与全班同学。
新课标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为此,有必要将教学班分成若干
学习小组。
小组成员在课堂学习、问题探究、社会调查、统计分析等学习活动中是不可分割
的整体,小组全体成员的学习成绩考核共进退。
同时,对成绩优秀的小组组长给予酌情加分,以激励各小组长率领并督促本小组的成员积极开展合作学习。
另外,小组内部也有奖励机制,对在组内表现优异者由小组内部给予奖励分,计入模块考核成绩。
如果需要学生回答问题,
该同学需先回答小组讨论得出的结论,然后才可以回答自己的观点。
所以新课程、新课堂,
仅仅用双边活动作要求,已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只有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多维的、立
体的互动关系,才能实现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到合作、主动、探究的转变
3.组织社会调查,拓展课堂知识和能力。
新课标一个重要的亮点就是贴近生活和现实,具
有时代气息,这给教学提供了巨大的拓展空间,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终生学习的
能力。
4.使问题探究成为经常性的教学活动。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处于单向交流的状态,
新课改则有所不同,它要求体现学生合作探究的新理念。
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经常设计问
题由学生自主探究,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就允许有不同观点的存在。
5.多角度发掘学生的亮点,正面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
在课堂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
碰到这样的现象,学生不进老师设下的“圈套”,而是按照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知,以学生
的视角回答老师设计的问题。
老师一人的智慧与几十名学生智慧相比,有时显得相形见绌,
许多学生能够得出老师没有或者难以考虑到的结论,有些结论甚至惊世骇俗且独具匠心,为
老师所始料不及。
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绝不能吝啬表扬的语言,要给学生以正面激励,保护
他们的探知欲望。
即使他们的结论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甚至是严重的问题,也不能打
击乃至全盘否定,老师要学会倾听,理解并尊重学生的发言权。
6、关注课堂教学细节。
实行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师们的教育理念发生很大的变化,课堂教
学逐渐由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还有很多教
育细节不符合新课程理念,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努力加以改进。
三.新课改对传统教学中处理问题的模式提出的挑战与要求
1.如何科学处理学生自主探究与基础知识教学之间的关系。
基础知识是一切学习能力的基础,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时仍然要高度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由于新课标课本有几个版本,且各版本编写的内容不尽相同,这给基础知识范围的界定带来一定的困惑。
我们认为,
基础知识范围只能以新课标为准,要尽量准确把握课标所罗列出的最基本要素。
在可能的情
况下,老师可以以学案的形式将基础知识编辑成文交给学生,使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清晰明了,便于学习。
与此相适应,自主探究要围绕这些基础知识展开,不可脱离基础知识漫无边际地
进行。
2.如何处理教学计划与课时不足的矛盾。
我们认为,新课标是国家颁布的法定的教学主次
和轻重。
3.新课标教学如何与高考接轨。
不可否认,无论普通高中的教材和教学指导文件,在对教
学内容进行取舍时,只能认真研究新课标,准确把握如何改革,学生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高考。
由于存在不同版本的新教材,高考命题的唯一依据就只能是新课标,因此,准确地把握
新课标的要求就显得格外重要。
哪些是要了解的(识记层次),哪些是要理解的(能力层次),如何考核评价,都要在教学中明确地体现出来。
四、新课改对传统教学中培养人才提出的挑战与要求
传统教学中是培养人才,新教改中是培养“全人”,首先必须明确,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是有特殊个性的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人”、完善“人”,促进每个学生的人生价值得到不断提升,帮助每个人聪明
地生活,愉快地、生动活泼地奔向未来。
当然新课程不是不要分数、不要知识,而是要让学
生把学习掌握知识与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让成“才”的努力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
让知识与身心一同成长。
面临以上种种挑战,我们教师对新课改进行探索,找到一种适合新形势的教学模式,已是迫
在眉睫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