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女性写作

女性写作

女性写作第一节女性运动与女性主义文艺理论一、妇女的命运史:自从有了人,世上便有了男人和女人。

女人也有了自己的生活道路。

迄今为止,妇女的命运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史前时期(母系氏族时代)这一个阶段是母系氏族时期。

以母亲的血缘确定关系,母亲、女性的权力是置高无上的。

这是一个野蛮的、落后的时代,生产力落后,妇女承担着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的双重任务。

实行群婚、杂婚。

妇女的命运是很悲惨的。

这时的母权是一种本能,一种自然的分工,是一种义务。

2、第二个阶段:奴隶时期包括父系氏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前期。

这时的妇女处于家庭之中。

男子参加经济生产劳动,为家庭增殖财富。

妇女专事生育,为某一男子传宗接代。

男子为了保证自己的纯种后代,几乎不给女子任何与外界接触的机会。

于是,妇女的天发完全局限在一个家庭。

她们的意识,也从整个社会中脱离出来,沦为家庭意识的奴隶。

3、第三个阶段:社会时代(解放时代) 资本主义社会后期,社会主义时代,妇女走出家庭,参加了社会生产。

从事人口生产和社会生产。

她们走入社会,并不是出于解放自己的需要,而是迫于生活。

她们走入社会,动摇了夫权家庭,也是她们解放的必要社会前提。

也正因为她们走入社会,最后才形成了女权运动,呼吁解放自己,赢得了社会解放。

二、中国妇女的命运史中国妇女的命运基本与世界妇女命运保持一致,只不过更具体一些,她们也有三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奴隶时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家庭中的妇女。

她们拘囿于家庭,生儿育女,侍侯丈夫和公婆。

男尊女卑,三从四德,这是一个女人不是人的时代。

2、第二个阶段:过渡时代“五四”时期到三十年代,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她们也被惊醒了,走出家庭,走入社会,在获得社会解放的同时,也获得了个性解放,可惜,她们的解放先天不足,社会基础薄弱:是无产阶级的社会运动,而不是中产阶级的社会运动(个性解放)。

她们缺少支持。

五四后,就陷入复杂的窘迫之中,要么走入社会之中,首先获得社会的解放,然后才获得个人的解放;要么走回家庭,贤妻良母,生儿育女。

“五四”后,妇女的人生出现了分歧,要么从政( 丁玲、邓颖超),要么从文(冯源春、白巍),要么夭折、庐隐。

3、第三个阶段:解放时代三十年代到“文革”后,社会中的妇女这个阶段的妇女走入社会解放的行列,在求得社会解放的同时,求得自己的解放。

这种解放是政治解放,经济解放,而不是个性解放。

女人与社会认同,与男人认同,抹杀了性别的差异。

这是一个无女性的时代。

男女的生理差别造成了女性的特殊性,举例不能与男人完全认同,我们应注意,女人是人,但女人更是女人。

新时期,作家对女性的解放进行了反省,新时期的妇女很复杂,女人尚未形成一个独立的性别群体,也就是说,女人是什么?女人并不明白,女人还没有成为女人。

女人正在探索,所以,我们不把新时期作为一个独立的阶段来认识女人。

三、世界的女权运动女权运动就是争取妇女权益的运动。

目前重要有两个阶段:1、第一个阶段:争取选举权:女权运动是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社会运动而开始的。

最早的女权运动应追溯到法国大革命。

妇女参加了资产阶级革命。

她们在革命中和革命后,要求妇女从政,与男人一样有选举权。

但她们的革命失败了,并未获是选举权,被排斥在政治活动之外。

从那以后,妇女运动一直未曾中断。

1848年7月,首届女权大会在美国纽约州塞尼卡福尔斯村召开,标志着妇女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928年,英国妇女获得完全的选举权。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西方妇女革命以公民权的改革而告终。

2、第二阶段:“女权运动的第二次浪潮”。

这场运动发生在二十世纪的六、七十年代。

它的目标和范围皆远远超出了早期争取妇女选举权的女权运动。

这场运动首先是在美国兴起的。

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初,美国发生了一系列的政治大事件,黑人反对种族歧视和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全面展开,全国性的反越战运动,总统肯尼迪及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被害等等,使整个美国陷入一片骚动之中。

这种骚动也促进了女权运动的再次高潮。

法律的平等并未带来实际的平等,父权制性别贯例仍然压迫着广大的妇女。

因此妇女们强烈地感到要表达自己,反映的、渴望自由、解放,她们就妇女自身权利,妇女与教育、妇女与家庭及生育、妇女与职业与性与文学及历史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探讨。

这种混合着泪水与唾沫的喧嚣与躁动,摇撼了以男人为准绳的价值观念所形成的整个学术界。

这个阶段,既有社会权益的争取,也有对争取社会权益本身的反省,更有对妇女做为女性的性别角色的一系列问题的探讨,更多一点女性的个性意识。

四、中国的“女权运动”严格意义上,中国没有女权运动,或者退一步说,中国没有独立的女权运动。

“女权”随着社会的解放而“轻而易举”地获得了。

妇女虽然也参加了社会运动,参加了革命,但她们不是为女权而革命,而是为社会而革命。

妇女尚未获得独立的女性意识时,她们便获得了西方女权运动,获得的一切。

她们的一切权利,似乎是社会的“恩赐”。

这造成了几种隐患:(1)丧失了女性,女人走入社会,参加社会工作,与男人认同,忽视了女性的特点;女人毕竟是女人,与男人完全认同,必然付出很大的代价;女人承担了男人的工作,又必须履行女性的职责,造成女性的“角色紧张”,心力交瘁;(2)社会地位个人意识的失衡:妇女参加了社会活动与男人一切相同,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同样就业,同工同酬,同等政治权利。

但是,妇女的精神状况和社会对女性的认识还保留着旧有的传统,男尊女卑,重男轻女,女子的依附心理、自卑心理等;以及实际上存在的不平等(招工、就业、生男生女等),这对妇女均有影响。

造成女子的精神压力(困惑、恍惚)对自我的无信心,自我失调。

以上这些正是女权运动。

这些问题只有让文学来承担,文学支撑起了这个巨大的社会问题。

五、什么是女性文学这个概念众说不一。

但有几个相联系的概念。

A、妇女题材文学:反映妇女生活的作品;B、妇女文学:妇女创作的反映妇女生活的作品;C、女性文学:妇女创作的以女性的视角和表现形式去表现女性意识的作品。

第一个定义:比较广泛,泛指一切反映女性生活的均可。

第二个定义:排除了男作家,但是女作家虽然反映了女性生活,却没有女性意识,只是模仿男人反映失去了女性的女人生活。

这也不能算是女性文学。

这在我们文学史上很多。

因为文学史上有过一个“模仿”(女人模仿男人的)时代。

第三个定义:有三个必要的条件A、女作家创作的,排除男作家(如茅盾反映女性意识);B、女性视角和表现方式:排除女性的作家,男性视角。

(模仿文学);C、女性意识:并不是所有的女性均是有女性意识。

什么是女性意识?①妇女作为女性角色,自觉地去考虑,自己所处的不同地位。

②它一方面既源于女性特有的生理和心理机制,在体验与感受外部世界时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和角度,这实际上是一种性别意识,这时它更多地属于自然属性的范畴;另一方面,它又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决定着女性意识发展的不同层次和不同的历史内容。

③女性的主体性意识和个性意识,女性自己的人的尊严的价值。

④新时期的女性意识:a.自主意识:对独立性的思考;b.平等意识:对情爱的追求、社会存在等;c.性别意识:对女性气质的思考;d.惶惑意识:对道德视角的抛弃和留存;——防止女性意识的“贵族化”。

六、中国的妇女文学:中国的女性文学虽是二十世纪的文学现象,但自从有了文学,便有了妇女文学。

妇女文学自古到今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诗经》到近代这个阶段妇女的创作淹没于男人创作之中。

她们创作着重表现的是闺情离愁,庭院情趣,重在抒情,在抒情上与男人相同,但男人重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而女子,着重是写实性抒情,用白描写出,婉约细腻,而不是豪情满怀。

表现对旬与表现方式与男人不同,只是哀叹自己的不幸,并没有显出解放自己的意识,寄希望于男人,也是埋怨男人。

2、第二个阶段:“五四”时期到三十年代随着五四运动,她们觉醒了,但觉醒后怎么办,她们并不知道,因此五四文学反映了觉醒后争取解放的艰难和觉醒后的惶惑。

冯沅君等人的作品,表现出了反封建的呐喊,批判了封建思想和势力,对自由个性的束缚,歌颂了觉醒人的不屈抗争。

庐隐、丁玲的作品则是反映觉醒后的困惑。

他们冲出了家庭,走上社会,获得了个性的解放,可是,整个社会的物质环境,人际关系和社会意识与他们格格不入,她们就不知该如何办了,她们就陷入了小资产阶级新女性的幻灭之中。

她们的主旨不仅是反封建,更重要的是预示了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末路。

3、第三个阶段:三十年代——文革女性是随着五四运动而突发性的获得解放,社会基础不稳,一旦“五四”运动革命陷入低潮,个性解放就陷入无根之中,他们幻灭,在幻灭中获得了新生。

作家们投入了社会的解放之中。

她们也反映社会运动中的女性丁玲、刘真、茹志鹃等人均反映社会的女性。

这时的作家与人物基本上是无性的女人。

但是女作家还是显示出了女性的特点。

她们以反映女性的感情生活为主,虽然是反映社会中的女人的感情,但不全方位的社会生活,而是生活的支流、浪花,而是通过“家务事,儿女情”来表现。

她们从特殊的方式表现了特殊的生活,但她们的目的不是反映女性,而是通过女性反映时代。

4、第四个阶段:新时期新时期的妇女文学中的女性意识占有很大的比重,妇女文学中的较大部分是女性文学。

第二节1980年代的女性文学创作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崛起,是在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短短几年内,女作家空前活跃,成为当代文学之奇观。

在日益壮大的创作声势中,她们配合着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有意识地表现当代妇女的生活,突出新时期的女性问题,使中国的女性文学产生了一个空前的历史飞跃,作家们表现的女性意识或曰女性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角色紧张性别角色紧张,是当代已婚职业妇女面临的共同问题。

象放射线一样,辐射在妇女生活的各个方面——多一个方面就多一重责任,因而成为当代职业妇女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

这个问题在世界范围广为表现。

它也是伴随着妇女解放运动而来。

中国的知识妇女,她们一直是在社会和家庭的双重负担下进行着身体力行的艰苦实践。

湛容的《人到中年》揭示了当代中青年职业妇女所承担的多重责任,再现了她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

小说主人公陆文婷,就是当代中国职业妇女的典型。

她的性格中,隐含着中国妇女忠贞坚忍的传统品质,又表现出当代妇女对事业和感情生活的双重追求。

妇女角色紧张的根源在哪里? 在于女性角色发生变化,而男性角色和社会结构并没有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妇女参加了社会生产,而社会还没有把妇女所必须担负的生育活动和家务劳动当作社会生产的一部分;加上传统的伦理规范对女子人格价值的苛求,使得当代妇女生活呈现出多元化性质。

提出这个问题,是作家对社会的拷问,是对妇女获得部分解放而未全部解放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的反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