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汽车产业知识产权现状及对策研究摘要:随着汽车产业知识产权纠纷越来越多,知识产权问题日益成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同时,随着加入WTO,我国汽车产业在知识产权保护上面临重大挑战。
文章在分析了我国汽车产业知识产权的现状,尤其是存在的突出问题后,结合国内汽车企业的自主创新的道路选择,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汽车产业自主知识产权全面构建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汽车产业;知识产权;现状;对策一、引言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一体化的趋势加强,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为我国汽车企业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
同时,发达国家的跨国汽车企业利用其知识产权的优势,不断加强其垄断地位,扩大市场份额,又使我国汽车企业的发展面临更大挑战。
因此,如何在入世后加强我国汽车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是中国汽车产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本文通过我国目前汽车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提出入世后知识产权保护对策。
二、我国汽车企业知识产权现状当前世界范围内的汽车知识产权纠纷越来越多,我国汽车企业的知识产权问题也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涉及仿制、测绘等侵犯知识产权的案例在我国汽车工业领域不断出现,知识产权成为了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目前我国汽车企业知识产权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由于地方政府不惜以各种优惠政策,争相引进合资汽车项目,全国2/3以上的省区市把汽车当成“支柱产业”。
从销售数据来看,国内销售的轿车大部分都是采用国外汽车厂商的技术生产。
但是,合资模式并不支持中国汽车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合资企业普遍存在着严格的技术限制条款,外方会通过多种方式防止中方得到核心技术。
汽车企业更为关键的是研发能力,即使得到一些国外汽车企业的先进技术,但并不表明有了自主研发的能力。
事实上,在一汽、上汽、东风、北汽等几个国内最大的合资企业中,合资品牌仍占主导地位,也是其主要的盈利点。
合资企业推出的车型,也基本上全是引进的外资品牌。
事实上,至今没有一个跨国汽车公司将汽车任何一个核心技术引进中国,合资高潮也并没有带来“市场换技术”的效应。
市场被大量的外资品牌占领,核心技术却仍牢牢掌握在外方手里。
2、拥有专利数量少。
第二届中国零部件企业家年会公布的中外汽车零部件企业专利调查报告的结果显示,全球汽车零部件专利地理分布依次为日本、美国和欧洲,日本国内集中了全球汽车零部件专利总量的一半;而中国国内仅占全球汽车零部件专利总量的2%,与中国目前汽车消费大国的市场地位不相符。
而从中国内地的专利分布来看,外资企业已经占据了中国国内专利总量的四分之三,在中国形成了优势的布防。
有关专家警告,随着中国企业出口份额的逐步扩大,出口结构逐步优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专利诉讼的隐忧,中国企业应马上制定相应的对策。
从专利情况来看,以中国人比较熟悉的日本本田公司为例,它的专利总数高达2807项,每年投入占销售总额8%、相当于20亿美元的研发资金。
与本田相比,我们国内的整车企业是什么状况呢?比较好的公司中,中国重汽的专利总数是393个,一汽集团的专利是239个,奇瑞集团的专利数是192个。
在研发投入方面,上汽集团是比较高的了,但22亿元人民币的投入与20亿美元还是差着一大截。
在研发上敢于投入的新兵——奇瑞集团,由于总体实力的差距,3.5亿元人民币的投入已经实属不易了。
从零部件公司来看,博世公司的专利总数为8394个,电装为7194个,法雷奥3927个,德尔福1255个。
而国内企业中比较好的,如万向集团专利总数为246个,万丰奥特50个,万安集团21个。
数字的差距反映了各个公司的技术积累程度与根基。
国内很多汽车企业专利申请意识淡薄,不知道如何从技术上去保护自己,有些汽车生产企业以及零部件制造企业还不了解专利知识,一些从事技术创新并应该申请专利的企业却没有去申请。
3、汽车业知识产权纠纷不断。
我国已经提前进入了涉外知识产权纠纷大规模爆发时期,比预测提前了5年~10年。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黄永和指出,国内汽车企业对知识产权的重视主要是由于国家开始提出自主创新,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
但由于一些企业对这个问题认识不够,引发了在贸易和经营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
我国汽车企业在出口或在国外建厂时已经遭受国外知识产权的“伏击”,跨国汽车企业利用知识产权优势,也对国内中资汽车企业构成巨大竞争压力。
由此可见,目前我国汽车企业与跨国汽车企业相比,在知识产权及与之紧密相关的自主创新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距。
汽车产业自主创新战略不仅对知识产权认识高度不够,而且在利用知识产权制度激励汽车企业进行研发投入上存在不足。
三、知识产权现状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影响1、影响我国汽车产品出口和参与国际竞争近年来,我国汽车和零部件刚刚走出国门,就频遭国外汽车企业知识产权的“伏击战”。
2005年国内一些零部件企业参加法兰克福汽配会,在赴展过程中收到因知识产权而引起的不同法律文件,包括权利询问函、律师警告信、海关发出的扣押通知以及法院发出的临时处分令等。
透过这些现象可知,除反倾销、反补贴等传统贸易保护手段外,知识产权越来越成为贸易保护和技术保护的最重要手段。
中国汽车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来自东道国有关知识产权方面的更严格要求。
2、跨国汽车企业利用知识产权打压国内自主汽车企业近来我国汽车产业的知识产权争端越来越多,如本田和长城、通用和奇瑞的知识产权案等等。
跨国汽车企业在对我国汽车企业的知识产权诉讼中,不是单纯的法律行为,更多出于打压竞争对手的商业行为。
跨国汽车企业借口知识产权争议,不断向我国汽车企业发出侵权警告函,在媒体上进行炒作,在不能达到其目的情况下便向法院起诉,给有关企业的商业信誉和正常经营活动造成了很大影响。
从表面看,他们的诉讼未必都能获胜,但从策略上,基本都达到了其预期目的。
例如通用在未提出自己的任何权利基础和数据的情况下,以“奇瑞缺乏开发新车型的经验,不可能在短暂的时间内开发并生产出配合缝隙和平整度与Matiz 相同的车型”为由,提出奇瑞侵犯了通用大宇知识产权的结论。
在没有法律依据的情况下多次向奇瑞发出侵权警告函,最终向奇瑞提起诉讼,并每次都在媒体上大肆渲染、炒作,在商誉和经济上给奇瑞造成很大损失,对正常的市场竞争造成扭曲和妨碍。
四、我国汽车产业知识产权应对策略我国汽车产业知识产权应对策略的基本内涵是增强国际竞争力、适应经济全球化,与国际接轨的必然选择,是产业内的企业在政府的宏观领导下,在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促进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实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整体推进。
考虑到国内、国外对知识产权要求的不同诉求,我国汽车产业知识产权的应对措施也要从国内、国外两个层面进行研究制定。
从国际层面考虑,针对跨国汽车企业、国外政府有关要求我国汽车产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要清醒认识到汽车产业知识产权政策远不是纯粹的保护知识产权所有人利益的问题,而涉及到多个层面的政策考虑。
汽车产业知识产权保护要把握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和后TRIPS时代知识产权制度发展的基本动态,针对国外对我国汽车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责难及汽车产业在“走出去”中面临的问题,完善我国汽车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处理好遵循国际规范与适当保护我国汽车产业利益之间的关系。
从国内层面考虑,目前我国汽车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产业竞争力的最大差距是缺乏创新能力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我国汽车产业要通过知识产权制度激励汽车企业创新,要处理好鼓励知识的生产与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利用的关系,促进我国汽车产业的自主成长。
我国汽车产业知识产权策略选择汽车产业知识产权应对策略是产业内企业的联合行动战略,是以实现产业内企业的共同利益为目标,其主要任务是组织本产业中企业自觉遵守知识产权规则、促进汽车企业技术创新、联合应对知识产权的国际竞争、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在国内知识产权策略上,具体又涉及到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促进和知识产权反滥用三个方面。
1、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这不仅是出于应对国际层面要求我国加强保护汽车知识产权的要求,更主要是为创新活动提供强有力的保护,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具体表现。
(1)尽快建立起我国汽车行业的知识产权战略针对针对我国汽车重庆农业知识产权状况的现实,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起一个完善的、不同层面上的知识产权战略,它包括国家层面、汽车行业层面、汽车整机企业和零部件企业层面的知识产权战略。
(2)建立汽车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联盟。
汽车企业成立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发表声明遵守共同的知识产权行为准则,为汽车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建立良好的基础。
2、知识产权促进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战略目标是争夺知识产权,产业管理部门、行业中介组织、汽车企业要把知识产权纳入自主汽车产业创新战略中,要共同努力促进知识产权发展。
(1)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以财税激励企业创新,更多的还是以国家资助为主进行研究开发,而考核机制中增加有关创新的内容也不是真正形成了自主创新的内源动力。
(2)提高汽车企业知识产权综合运用能力。
汽车企业将知识产权纳入企业产品开发、技术研究、生产制造、市场拓展、资产管理各个环节,以知识产权审请成功作为创新成功的标志。
3、知识产权反滥用汽车产业知识产权战略不能把知识产权保护神圣化和绝对化,而必须有一个合理与适度的界限。
(1)加强对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打击。
跨国汽车企业在华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违背公共利益,明显损害消费者利益,针对这一点,汽车产业要加强反对知识产权滥用,反对不正当竞争,鼓励汽车知识产权知识扩散。
(2)针对知识产权跨国争端建立起相应的应急机制。
未来汽车企业知识产权国际争端将越来越多,而我国汽车企业在对外知识产权争端中,不仅国际经验不足而且面对的是国际性的跨国汽车,因此汽车企业应联合设立知识产权应对基金,为涉外知识产权的技术分析、法律研究等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1] 杨伟文.我国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以我国汽车工业知名品牌为例.財務與金融.2008.10[2] 张翔.国内新能源汽车知识产权的概况.上海汽车.2Ol1.1[3] 徐晖.汽车零部件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安徽科技.2Ol1.1[4] 殷斯霞.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关系研究.兰州学刊.2010.11[5] 唐宇.汽车产业战略联盟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国际化经营竞争模式.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8.7[6] 张翔.新能源汽车知识产权的研究.汽车工程师.2Ol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