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纲要(三年级下册)
张婷
课程名称:小学《信息技术》
教学材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
教材版本:河南大学出版社
适用年级:小学三年级第一学期
一、课程目标:
信息技术是现代信息社会的重要技术之一,正确运用信息技术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技能。

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主题活动的贯穿培养学生爱大连的意识,做文明合格的小市民。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一些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初步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使用计算机初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

(4)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爱好和兴趣。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主题活动形式,以情境启发模式、任务驱动模式、自主探究模式、协作学习模式等方法组织信息技术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借助信息技术,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他人沟通,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2)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在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培养自我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

(3)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按照法律和道德规范的要求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

上述三个层面的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共同构成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层面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不能人为地割裂三者之间的关系或通过相互孤立的活动分别培养。

二、基本措施:
l、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三、课程评价
重点评价学生合作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

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

总体评价综合化
学生期末考核的成绩我设计了一下四个板块:课堂提问回答情况、电脑操作、课堂秩序来综合评价。

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及时的发现并改正班里学生的不良思想。

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额东西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现实生活中举一反三。

四、内容安排
第一单元、信息技术初步
(1)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如计算机、雷达、电视、电话等。

(2)了解计算机各个部件的作用,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

(3)认识多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一些应用。

(4)认识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责任。

第二单元操作系统简单介绍
(1)汉字输入。

(2)掌握操作系统的简单使用。

(3)学会对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基本操作。

第三单元用计算机画画
(1)绘画工具的使用。

(2)图形的制作。

(3)图形的着色。

(4)图形的修改、复制、组合等处理。

第四单元用计算机写作文
(1)文字处理的基本操作。

(2)文章的编辑、排版和保存。

第五单元网络的简单应用
(1)学会用浏览器收集材料。

(2)学会使用电子邮件。

第六单元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1)多媒体作品的简单介绍。

(2)多媒体作品的编辑。

(3)多媒体作品的展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