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5)第五章 中学生发展心理
(5)第五章 中学生发展心理
(1)胆汁质:李逵
(2)多血质:王熙凤
(3)黏液质:林冲、薛宝钗
(4)抑郁质:林黛玉
3.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巴普洛夫
4.气质类型与教育
(1)对待学生应克服气质偏见
(2)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
(3)帮助学生进行气质的自我分析、自我教育,培养良好的气质品质。
(4)特殊注意胆汁质和抑郁症两个极端分子
(3)应激:事情紧急,高度紧张
(四)情感的种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5)情绪理论
1.詹姆斯-兰格理论:情绪是源于生理的反应(植物神经系统调节)
2.坎农-巴德学说:情绪中心在中枢神经和丘脑
3.阿诺德的“评定-兴奋”学说(下述是关键字)
(1)外部刺激-评定-情绪
(2)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调完成
(3)外部刺激-感受器——丘脑——大脑皮层(评定)——丘脑——各器官或血管神经。
(2)心理发展的实质
心理发展是个体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3)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最近发展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
(4)内化学说
第三节
中学生情绪情感和意志发展
1、中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
(1)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1.情绪和情感的定义:认知是情绪情感的基础,需要是引发情绪情感的中介。
(1)忧郁
(2)恐惧:学校恐惧和社交恐惧
(3)孤独
(4)愤怒
2.调节情绪的方法
(1)合理宣泄法
(2)注意转移法
(3)意志调节法
(4)幽默法
(5)补偿法
二、中学生意志的发展
(一)意志和意志行动
1.自觉的目的性是意志行动的前提;随意动作是意志行动的基础;克服困难是意志行动的核心。
2.意志行动是意志的外部表现。
第5章中学生发展心理
第一节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概述
1、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阶段性与连续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二)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1.过渡性
2.闭锁性
3.社会性
4.动荡性
5.独立性
6.不平衡性
2、中学生性心理发展特点
(1)疏远期
(2)爱慕期:1.相互显示2.感情隐秘3.对象广泛
(2)自觉性
(3)果断性
(4)意志性不断加强
(5)自制性逐渐成熟
2.中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1)加强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培养,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行动目的。
(2)活动
(3)教师,班集体,给与纪律约束
(4)启发学生自我意志锻炼
(5)个别化制定特殊锻炼计划
第四节
中学生人格的发展
1、人格的概述
(1)人格的概念: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是区分他人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1.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年龄对应阶段同弗洛依德)
(1)基本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
(2)自主性对羞耻感和疑虑
(3)主动性对内疚感
(4)勤奋性对自卑感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亲密感对孤独感
(7)繁殖感对停滞感
(8)自我整合感对绝望感
2.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选好自己将来的角色定位
(3)奥尔波特的人格理论
(二)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
1.双趋冲突
2.双避冲突
3.趋避冲突:对同一事物的矛盾心理,既想得到又不想付出。
4.多从趋避冲突
(三)意志品质
1.自觉性
2.果断性
3.坚持性
4.自制性:控制自己情绪和行为的意志品质
(四)中学生意志的发展和培养
1.中学生意志品质的特点
(1)采取决定的主动性和计划性不断提高,执行决定的毅力明显增强。
2.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
(1)初中生的自我体验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主要表现在出现成人感,自尊感增加,出现自卑感。
(2)自我开始分化
(3)能够更加自觉的评价自己和他人,但水平还不够。
(2)高中生自我意识发展
总结: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只能依次通过这几个阶段,不可能跳跃。
3、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核心内容:应从微观发生发展层面、个体发生发展层面、种系发生发展层面、社会历史发生发展层面来评价人类发展。
维果斯基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
(1)思维具有守恒性
(2)思维具有可逆心
(3)思维具有去自我中心心
(4)能进行具体逻辑思维:抽象逻辑推理能力缺乏
(5)能理解原则和规则,但不敢改变规则
(6)具有多维思维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1)认识命题之间的关系
(2)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3)具有抽象逻辑思维
(4)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3.平衡:即平衡同化和顺应的过程。
(2)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1.成熟
2.练习和经验
3.社会性经验
4.平衡化
(3)认知发展的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客体永恒性,不在眼前的事物不存在。
2.前运算阶段(2-7岁):
(1)泛灵性(2)自我中心(3)思维具有不可逆心、刻板性(4)思维不具有守恒性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2.情绪和情感的成分: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
(二)情绪的特点:
(1)主观性: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对同一件事情的产生的情绪
(2)社会性
(3)两级性:体现在各种情绪的对立状态
(三)情绪的种类
1.情绪一般分类:快乐、愤怒、恐惧、悲哀
2.情绪状态分类:
(1)心境:弥散性和长期性
(2)激情:爆发强烈,持续时间短暂,并伴随明显生理和外部反应
1.共同特质
2.个人特质
(1)首要特质:影响人多方面的行为。例如林黛玉的多愁善感
(2)中心特质
(3)次要特质
(4)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1.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
2.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3.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
4.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5)A-B性人格理论
A型人格——不安定人格
B型人格——我
第五节
中学生能力的发展
(3)恋爱期
3、中学生异性交往指导
(1)正确认识青少年学生的异性交往:正常交往是有益的
(2)把握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1.自然原则2.适度原则
(3)了解青少年异性交往的方法
1.克服羞涩
2.真实坦荡
3.留有余地
(4)引导青少年学生区分友谊和爱情
第二节
中学生认知发展
1、中学生认知发展特点
(一)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4、能力的发展
(1)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1.随年增长
2.三四岁---十三四岁之间呈等速发展,随后负发展
3.不同类型能力的发展速度不一样
(2)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
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2.能力类型的差异
3.能力表现的早晚差异
4.能力的性别差异
(3)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1.遗传因素
2.环境和教育
3.实践活动
4.个人主观努力
4.沙赫特-辛格理论:人对生理反应的认知和了解决定了最终的情绪体验。
5.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6.伊扎得的动机-分化理论: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
(6)中学生情绪发展特点
1.爆发性和冲动性
2.不稳定性和两级性
3.外露性和内隐性
4.心境性和持久性
(7)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和调节
1.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
3、能力结构理论
(1)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论: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G因素是人的基本心理潜能,是决定一个人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
(2)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
(3)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理论:内容、操作、产品
(4)斯滕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论: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和智力经验亚理论。其中,智力成分亚理论是核心。
4、人格发展理论
(1)弗洛依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1.人格结构: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2.人格发展理论
(1)口唇期(0至18个月)
(2)肛门期(18个月至3岁)
(3)性器期(3-6岁)
(4)潜伏期(6-12岁)
(5)生殖期(12-17岁)
(2)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1、能力的概念:使活动高效顺利完成的个人心理特征
2、能力的分类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指智力;特殊能力指某专业的能力。
(2)模仿能力和创新能力
(3)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1.流体能力:先天学习、解决问题等能力。20岁顶峰,30岁以后少
2.晶体能力:后天学习,不受生理影响,受社会影响
(4)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5.抽象记忆的发展逐渐加强,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四)中学生思维发展特点
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迅速,但需要依靠形象直观的事物支撑;但高中生已经可以根据理论进行逻辑思维;
2、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1)认知发展的机制:动作是感知发展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
1.图式: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2.同化和顺应:同化是将新的认知整合到个体的图式中,顺应即适应社会。
第六节
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1、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和自己与身边事物关系的意识。
2、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意志
3、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