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句丽王城保护策略与探究

高句丽王城保护策略与探究

高句丽王城保护策略与探究
摘要:高句丽王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遗址由于岁月的洗礼和保护意识的淡薄,古城环境与风貌受到破坏。

因此,本文重新分析王城的价值和特色,探索整体性保护与多元化保护相结合的保护策略,力求保持古城的空间格局。

实施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以实现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句丽;王城;世界遗产;保护
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每个时代都在城市中留下自己的印记,保护历史的连续性,保存城市的记忆,是人类现代生活发展的必然需要。

尤其是少数民族古城,它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见证了该民族的聚居形态、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社会文化、人们生活生产方式等,是历史多样性的物质表现。

少数民族古城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更体现其民族历史的特有价值。

高句丽王城是高句丽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其民族的历史叙事诗,王城于2004年7月1日成功申报是世界文化遗产。

高句丽王城文化遗址位于吉林省集安市,地理坐标东经126°07′59″至126°20′33″,北纬41°05′20″至41°15′00″。

包括国内城、丸都山城、王陵(14座)及贵族墓葬(26座)。

国内城、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岩城)是高句丽早中期(公元1-5世纪)的都城,其特点是平原城与山城相互依附共为都城。

在东北亚地区中世纪时代城址中,国内城与丸都山城是都城建筑的杰作。

国内城是为数不多的地表保存有石筑城墙的平原城类型都城址,保存下来的城墙依然坚实牢固而又不失美观庄严,都城风范尤存。

丸都山城的布局因山形走势而巧妙构思、合理规划,完美地实现了自然风貌与人类创造的浑然一体。

通过考古发掘揭露的宫殿址遗迹,仍可显示原有建筑的恢弘气势。

国内城与丸都山城是高句丽政权延续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透过它们,可以见证已经被历史长河湮没了的高句丽所创造的辉煌文明。

一、高句丽王城的特点
高句丽王城由平原城与山城相互依附共为都城,包括国内城和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岩城)。

这是高句丽早中期(公元1——5世纪)的都城,也是高句丽政权延续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

国内城是为数不多的地表保存有石筑城墙的平原城类型都城址,保存下来的城墙依然坚实牢固而又不失美观庄严,都城风范尤存。

丸都山城位于向西低矮倾斜的山麓,布局因山形走势而巧妙构思、合理规划,完美地实现了自然风貌与人类创造的浑然一体。

通过考古发掘呈现的宫殿址遗迹,仍可显示原有建筑的恢弘气势。

建筑群中发掘出对称结构的两处八角形遗址,国内史学界认为鉴于寺庙等处经常出现八角形建筑,可能是举行祭祀和仪礼的场所。

在东北亚地区中世纪时代城址中,国内城与丸都山城是都城建筑的杰作。

二、高句丽王城的价值
1.历史价值。

高句丽王城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珍贵元素。

王城遗址是其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它见证其民族从原始聚落到建城而居的历史演变过程,使我们掠过历史的天际,考查那些依稀可辨的踪迹,去了解远古少数民族城市的结构和功能,进而解读整个民族的历史文化。

王城在我国更是世界的文化瑰宝,其历史价值勿容质疑。

2.美学价值。

高句丽民族是一个善用石的民族,王城建筑遗址均为石构。


筑的城墙、建筑、陵墓无一不体现高句丽人的建筑技能和美学感知。

丸都山城建设随山就势、因地制宜,城内功能布局合理,反映其民族城市建设和规划的成就。

王城隐没于山水之间,城市融于自然中,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人居环境,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3.旅游价值。

基于高句丽王城所特有的建筑文化和整个城市的自然景观,它向人们展示了高句丽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给人以强烈的文化感受;同时优美的自然风光以及沿袭的传统种植业、畜牧业给人以强烈的视觉体验和“归去田园”的心灵感受。

三、高句丽王城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
高句丽王城空间格局、城防体系等城市设施保存较好,因而在探讨高句丽文化遗产保护策略时,要遵循整体性保护原则。

同时,由于王城内历史遗存类别较多,且遗存完好程度不一,因此对待个体遗存采用多元化保护模式。

1.整体性保护原则
高句丽王城的总体空间格局由城池、山、水三大要素构成,整体保护既要保护王城内的城墙、城市设施、建筑等历史遗迹,也要保护自然山体和水系。

王城内现存的遗址有“一网、一碑、两城、七墓”,其中“一网”指旧城区(国内城内)自建城1900年以来,所形成的道路网;“一碑”指好太王碑;“两城”是指国内城与丸都山城;“七墓”,即王陵两个,壁画墓五处。

王城依傍的山系有大禹山、丸都山,水系为鸭绿江、通沟河。

要保护历史遗迹的真实性及山水的生态环境,对任何构成要素我们都不能孤立的保护,应加强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由点到面的网络体系,进行整体保护。

对于高句丽王城的保护规划首先要从保护它的整体环境入手,从而保护遗存整体风貌。

2多元化的保护模式
构成城市文化环境的元素是多样的,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城市形成自身的各种相对稳定的、相互制约的关系,对城市文脉的把握和保护必须采用多层次、多元化交叉的模式。

集安市作为拥有高句丽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城市的发展是必然的,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其独特的历史文化遗存是延续城市文脉的根本所在。

因此,采用多元化保护模式,根据历史遗存的历史价值、规模和现存条件等,因地制宜的实施不同的保护手段。

对王城内各级文物古迹根据其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实施原址保护,保护遗存原状与历史信息。

现存的古碑、城墙、建筑址等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必须保护其原貌。

在此基础上,控制古迹周围环境,避免现代建设对古迹环境的破坏,尽可能保护古迹的历史风貌的原真性。

高句丽王城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对其实行原真型保护,将保持历史的真实性。

3.风貌型保护
对王城中有一定传统特色基础,但被破坏无完整风貌的地区,可结合传统建筑特色,发掘地方传统文化内涵,寻找空间形态的“历史原型”,修复受损的古迹遗存,强化地方特色与历史风貌。

例如可修复部分古城墙和角楼,强化古城历史韵味,形成仿古、怀旧的空间心理氛围。

风貌型保护模式的应用使高句丽民族建筑艺术得以完整展现,延伸历史文脉的生命力。

4.再现型保护
集安市两度为高句丽都城,作为其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达425年之久的古城具有极高的科考价值和景观价值。

但是由于历史上的战乱、社会的变迁和城市发展的影响,一些曾有着辉煌历史的地段,历史风貌受到严重破坏。

对于这类地段通
过发挥历史沿革、分析其发展潜能的基础上进行再现型复建。

例如由于国内城的整体格局已经不完整,古城内外均被现代建筑占据,完全修复已经不可能。

可以在城市的公共空间制作一定比例的古城模型,再现古城原貌,解读历史的辉煌。

5倡导公众的参与性
集安市的古迹遗存分布具有点多、面广、线长的特点,管理难度大,现有管理人员明显不足,因而提高公众对历史遗存的认识,确立保护观念,参与到文物保护工作中,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由于集安市的地貌呈“八山、一水、七厘田”,社会居民用地和农业生产用地本就十分紧张,而王城古墓群占地辽阔,与居民的生产生活用地多处叠加,居民的生活对古迹造成直接破坏。

鉴于古迹占地范围广,职能部门的单项管理保护不具备可操作性。

加强文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协调古迹保护区划与居民用地的关系,提高居民对文物古迹这一不可再生资源的认识,倡导全民参与,形成管理部门与公众双向互动的保护模式,从而实现王城遗存的全面保护。

6保护、利用和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高句丽王城作为一个保存较完好的古城体系,凝聚了历史文化、情感和象征价值,它的古韵、民俗、如画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成为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

面对这样一笔珍贵的资源,我们要坚持“保护是基础,发展是目的”的原则,理顺保护与发展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

在充分保护历史遗存的前提下,兼顾古城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进行利用。

从经济方面讲,开发高句丽王城的旅游资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从而提供保护所需的资金;从社会方面讲,随着旅游业拉动地方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促进社会对历史遗存的关注,并增强公众对遗产的保护意识;从文化上说,利用使高句丽文化得以保存和传播,延续了高句丽文化的生命力。

在保护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利用与维护相结合。

大量实例表明,在严格控制下,妥善合理利用文物遗迹是维护并传承永久的一个好方法。

②避免建设性的破坏。

在开发利用古迹的同时,必须协调好城市建设与保护用地的关系,避免现代城市发展对古城格局的破坏。

③按不同性质进行利用。

根据考古价值的不同,酌情调整文物遗迹开放与否,以及控制参观量。

四、结语
城市是历史的重叠,是文化的载体[8] 。

高句丽王城文化遗产积淀了高句丽民族的历史文化,集中体现了其民族文化的精髓。

因此,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保护策略,使高句丽王城遗产得到长足的保护和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