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8 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现状与思考

8 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现状与思考


铝合金模板 铝合金模板
大钢模板
铝模板优点
铝模板工厂定型制作,符合建筑工业化要求 混凝土成型观感较好、免抹灰,节约材料,符合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要求 周转次数多,且可返厂回收再造,符合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要求 重量轻,工人施工现场劳动强度大大减轻
铝模板
构件表面达到清水混凝土效果,免抹灰
发展钢筋工厂化加工与配送技术
3.1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
多种形式的装配式建筑技术研发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
➢ 预制框架-现浇剪力墙 ➢ 预制框架-现浇核心筒 ➢ 预制框架-预制剪力墙
3.1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
多种形式的装配式建筑技术研发
楼盖体系
钢筋桁架叠合楼板
预制空心楼板
3.1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
多种形式的装配式建筑技术研发
新加坡预制装配组屋(预制墙板)
新加坡预制装配体系,预制墙板吊装
新加坡预制装配体系,墙板吊装与连接
新加坡预制装配体系,预制墙板接缝准备灌浆
3. 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三种形式
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现状与思考
▪面临的问题 • 劳动力短缺、人口红利消失 • 人工成本快速上升 • 工程质量、环境污染、水资源浪费、建筑垃圾量大等
3.1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
• 尚存问题
建造成本偏高 模数化、标准化与多样性 过高追求预制率和装配率 缺少专用设计软件、设计效率低 目前现场安装耗时长
3.2 现浇结构体系
传统现场现浇施工
混凝土---现场搅拌
VS 现代现浇技术 已推广
混凝土----商品(预拌)混凝土 泵 送高度已达621m
3.2 现浇结构体系
• 尚存问题 成型钢筋验收体系需完善 新型模板与模架技术应加强研发与推广 按绿色施工加强控制水资源浪费与噪声污染
3.3 钢结构体系
多种建筑形式 应用广泛 大跨度公共建筑 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的外框架 轻型门式刚架、钢结构排架等工业建筑 钢结构住宅
2.3 钢结构体系
▪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 ●建筑工业化目的:四节一环保
●建筑工业化的含义:以信息化、标准化、工厂化、商品化为 手段,以四节一环保为目标的生产方式
3 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三种形式
现有建筑结构体系的工业化之路
3.1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
中央及各地政府出台文件明确推动
201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 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 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积极稳妥推广钢结构建筑。” 2016年9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 意见》中要求“坚持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 装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提高技术水平和工程质量,促进建 筑产业转型升级”
现场环境污染大、质 量无保障
减少现场环境污染、质 量稳定性高
2.2 现浇结构体系
传统现场现浇施工
钢筋--- 现场连接、绑扎
VS 现代现浇技术
待推广
钢筋--- 集中加工配送
现场作业耗时费工、工地 废料多、噪声污染大
质量好、节约钢筋、减少 现场作业量、减少环境污 染
2.2 现浇结构体系
传统现场现浇施工
改变目前我国钢筋在施工工地单机加工的落后施工方法, 开发和推广应用商品钢筋配送成套设备和钢筋构件现场加 工成套设备,实现钢筋加工的工厂化、专业化及钢筋配送 商品化
包括钢筋加工成型(线材的调直与切断、棒材弯曲、箍筋 弯曲加工)、钢筋网成型和钢筋笼柱成型等,减少施工现 场钢筋加工的浪费,节约钢筋用量5%,并提高工效、保证 质量。
力投入。
我国预制装配建筑发展背景
第 III 阶段 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 装配式建筑发展遇阻
设计中较少采用
低潮阶段
大量预制构件厂关门转产
原因: 1. 唐山大地震中预制装配房屋破坏严重,结构整体性、抗
震性差; 2. 大板住宅建筑等出现渗漏、隔音差、保温差等使用性能
方面问题。
1我国预制装配建筑发展背景
1959年 12层的北京民族饭店首次采用预制装配式 框架-剪力墙结构
1 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背景
第 II 阶段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
持续发展阶段
多种装配式建筑体系得到快速发展 低碳冷拔钢丝预应力混凝土圆孔板 装配式大板住宅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 装配式混凝土排架结构
17.9% 82.1%
现场现浇结构体系:商品混凝土绿色化生产、新型铝合金 复合模板、成型钢筋加工与钢筋连接技术、工业化建造集 成平台等的研究。
对钢结构体系要加强新型连接节点、设计与制作安装中 BIM一体化应用技术、钢结构住宅复合外挂墙板技术等研 究。
3 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建议
立足于政策支持,注重市场化引导 根据建筑类型选择相应的工业化建筑体系 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企业自营的预制构件生产厂应面向社会开放,提高利用率 预制构件生产厂要做到既可标准化生产,又可按照图纸定制
建筑工业化的要素(四化、四减) 以信息化、标准化、工厂化、部品化生产为主 减少现场作业、减少现场湿作业、减少现场人工工作量、
减少建筑垃圾 预制装配混凝土结构体系 钢结构体系+工业化的外墙、内墙墙板 现代现浇混凝土结构体系(泵送混凝土、新型模板与模
架、钢筋集中加工配送)
建筑工业化的特性—信息化
• 特点 工业化程度高 施工周期短 轻质高强
乌鲁木齐市高层钢结构住宅
3.3 钢结构体系
• 尚存问题 建造成本略高 钢结构设计队伍稍薄弱 现场焊接作业量大 钢结构住宅中防火防腐,使用性能,集结构、保温与 外饰面一体的外围护结构体系研发尚未很好解决
4. 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建议
建筑工业化的特性
4 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建议
• 推进建筑工业化全产业链建设
建筑工业化必须是贯穿全产业链的工业化
全产业链的每个环节均需重新审视,不可顾此失彼
现浇结构相较装配式结构更适应这一时期国情
2. 国外预制装配建筑发展情况
国外预制装配建筑发展情况
1、欧洲等国继续发展,预制构件的生产自动化程度进一步提 高,欧洲大部分区域没有抗震要求,其预制装配建筑节点连 接相对较简单。住宅中多应用于低层建筑,采用预制墙板, 楼面采用预应力空心板,外墙采用带保温与饰面的复合板。 2、新加坡从上世纪90年代末采用预制装配技术替代现浇结构 体系用于建造政府组屋(高层住宅),主要解决减少外用劳 工问题,因其没有地震与台风灾害,节点连接也很简单 3、日本从上世纪末开始研发与应用预制装配体系,用于高层 住宅有采用预制剪力墙体系与预制框架结构体系,在预制框 架结构体系中为提高抗震性能,采用了耗能减震技术
3.1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
多种形式的装配式建筑技术研发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
刚性 连接
非刚性 连接
3.1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
多种形式的装配式建筑技术研发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支撑结构
3.1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
多种形式的装配式建筑技术研发
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
➢ 装配整体式剪力墙体系 ➢ 现浇剪力墙配外挂板体系 ➢ 叠合剪力墙体系 ➢ 多层剪力墙体系
模板---传统竹木模板
VS 现代现浇技术
待推广
模板---大模板、爬升模板、铝合
金复合模板等
耗时费工,周转次数少, 难以回收,废料多
利用率高、现场污染小、浇筑 出的混凝土墙面平整度高
4.5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4)模板的节约
超高层核心筒采用高周转、可回收的铝合金模板和大钢
模板替代传统的木模板,大大的减少了木材的使用量。
比利时楼板采用钢筋桁架叠合楼板
比利时预制外墙板采用夹 芯保温与外饰面技术
高层建筑采用现浇内筒+预制 外墙体系,楼面梁与内筒 与外墙连接采用铰接
预制外墙的竖向连接采用套 筒灌浆连接
英国采用预应力圆孔板
英国的预制墙板
英国的预制楼梯
日本的预制装配施工工地
日本的预制框架柱套筒节点灌浆
日本的软钢耗能器
我国预制装配建筑发展背景
第 II 阶段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
持续发展阶段
多标准不高、形式单一,容易采用标准化
方式建造;
2. 房屋建筑抗震性能要求不高;
3. 总体建设量不大,预制构件厂供应可满足需求;
4. 木模板、支撑体系和建筑用钢筋短缺;
5. 施工企业用工采用固定制,预制装配可减少现场劳动
箍筋自动加工、成型钢筋加工
钢筋自动加工
3.2 现浇结构体系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 预制混凝土构件 运输配送
现场安装
VS 现代现浇技术
成型钢筋 商品混凝土 新型模板 运输配送
现场浇筑
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相比,采用现代现浇技术的现
浇结构可看作仅仅是讲混凝土的浇筑过程由工厂车间 搬到了工地现场,同样具有“四节一环保”的特点, 也是建筑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生产方式
1976年开始兴建的“前三门”大街9~16层的34栋住宅和旅馆,全面采 用大模板现浇混凝土内墙和预制混凝土保温外墙板相结合的体系,简 称为“内浇外挂(板)”。该建筑成为当时北京迈向现代化的标志
“前三门”大街高层住宅平面图

预制混凝土保温外墙板吊装
北京市和平里小黄庄高层大板住宅16层 北京市的装配式大板住宅建筑从19761984年建成70万m2,以12层为主,最 高16层
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 现状与思考
主要内容 1 2 3 4
1. 我国预制装配建筑发展背景
1 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背景
第 I 阶段 20世纪50年代
起步阶段
早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就提出 借鉴前苏联、东欧国家经验 推行标准化、工厂化、装配式施工的房屋建筑建造方式 1955年在北京东郊百子湾兴建北京第一建筑构件厂
剪力墙预留后浇区钢筋搭接连接 墙体抗震试验裂缝分布及对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