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届高考语文时事评论

2018届高考语文时事评论

在坚硬的现实面前,请继续保持柔软的心
近日,一篇名为《一位甘肃高分(648分)考生的请求》让不少人感动。

它讲述了19岁甘肃定西考生魏祥身患重度残疾,以及全家为魏祥多年求学付出的艰辛努力。

魏祥今年参加高考取得了648分的优异成绩,已经报考清华大学,他希望清华大学能提供一间宿舍,能和母亲一同前往,方便他顺利完成大学学业。

目前,清华已经做出回应:已备好宿舍,费用全免。

(6月28日新闻)
魏祥的遭遇让人心疼不已,一个刚要扣开桃李年华大门的孩子,却饱尝人生的艰辛。

清华的回信让人暖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在此刻体现得尤为明晰。

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对于魏祥来说,怕的不是自己即将要行千里,而是从此要与母亲分离。

在坚硬的现实面前,魏祥是不幸的,身患重度残疾,没了爸爸的陪伴和支撑,只留他与母亲相依为命;但在柔软的人心面前,魏祥是幸运的,高考648分的优异成绩,一封来自中国最高学府的温暖回信,尽管一身困顿,尽管有太多的不如意,此刻的魏祥和母亲,也一定是泪水中带着欢喜。

羊知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母子之间的深情,就在于它总是在你无助时默默陪你,在你落入低俗时真真爱你,不刻意索取也不求一丝回报。

其实,关于“带母上学”的事例还有很多,前有陈斌强“绑着母亲去上学”,一条布带肩负心底孝道,后有13岁女孩史晶红一边上学,一边照顾残疾的母亲。

如今的魏祥“带母上学”,虽说角色出现了转换,性质却依然和前述事例相差无几,它们共同的样本价值在于:身处社会底层,逆境和艰辛并不可怕,它们也许会让你总是经历风雨,但更怕的是,你从此失去了生存的希望和向上层社会流动的信心。

我们可能都会被清华的回信所感动,也会被魏祥这十几年的生活遭遇所牵动,文字的力量,就在于它直戳最柔软的人心,却渐渐消失于无形,但是,相比于感动,更应看到在这个过程当中,体现出的人性之美与大学之道。

巧合的是,前不久,北京大学给招生初审未过考生的一封信,也同样让很多人在感动中体会到了一所大学的精神和情怀。

或许有人会认为,在临近招生季和毕业季,这些高等学府的一举一动,都像是在给自己塑造形象,赢得更好的招生口碑,但如果所有人都这么想,那么整个社会可能就会变得无法去真诚感动,满是猜忌和质疑。

不知你发现没有,一直以来,北大和清华,这两所被冠以“国内最高学府”称号的大学,非但没有摆出“应有”的高姿态,却在历史的沉浮和时代的进步中,依然闪耀着光辉,原因在哪里?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有一句名言:“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

原意是指大师是大学的灵魂,然而大学之大,既不在于大楼也不在于大师,而是“大”在学生。

这里的大,取意胸怀博大、重视学生。

学生的培养才是大学的根本使命,而衡量大学一所优劣的尺度,也在于能否让学生走向一个更高的人文和精神层次。

就像如今清华大学的这封回信一样,它能让大多数人感动,体悟到其中的“清华之道”,恰恰就来自于清华对魏祥的那份发自内心深处的认同,正如其在信中所言:“在清华园里的所有学子,无论是生活困顿,抑或身体抱恙,都会有“爱”与“情”相伴。

穿花拂叶,除却一身困顿,成就自己的不同凡响……”可能这就是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奋然前行的最真实写照。

所以,我愿意相信,清华的这封回信,不是一种泛营销套路下的公关技艺,我也更愿意肯定,魏祥的“带母上学”之路会迎来一个很温暖的结局。

向好、向善之心,从来都不会因为命运的不幸就停息,善良的观察者,应该为这些不幸的群体感到更大的不幸,在坚硬的现实面前,请继续保持柔软、温暖的人心。

适用话题:感动、温暖、正能量等
作文君点评:我还是相信世上有无数好人,虽然已经见过无数坏人。

带母骑游西藏带来“如何尽孝”的启示
骑车游西藏54岁儿子带着84岁妈妈“终于回来了!”7月1日,宋健挥和84岁的老母亲平安回到乐山。

历时17天、行程5000公里,宋健挥用摩托车载着母亲去了一趟西藏,一路经过夹江、洪雅、雅安、泸定、康定、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贡,最终地拉萨,在游览拉萨后平安返回。

(7月4日《成都商报》)
孝顺还是冒险,这其实并非问题。

“我要去西藏”是母亲一直的梦想,若不能实现则会成为永远的遗憾。

能在有生之年圆了这个梦想,有一点冒险也无可厚非。

更何况,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若是做足了功课,风险会得到最大化的控制。

游完之后平安返回,带母出行的暖闻确实令人感动莫名。

类似于“带母出行”的事例不在少数,从新闻的角度来讲,已缺乏足够的新鲜元素。

比如成都孝子陈录雪为了满足90多岁母亲看遍祖国山山水水的心愿,带母亲周游全国;湖北阳新县仙岛湖看到一个孝子徐新,带着他61岁的半身偏瘫的母亲到野人山游玩,背着母亲一步一步爬山。

从这些孝子的举动中,我们看到了他们不遗余力的精神,以及为满足双亲的愿望,而做出的近乎于极致化的举动,并由此演绎了尽孝的内涵。

如果这些行为发生在普遍化的状态下,则无以体现出稀缺性,也不会引发媒体的关注。

相反,正是数量稀少才具有了关注的价值。

在“忙不过来,有心无力”的理由下,陪伴已变得极为稀缺,更别说为了圆梦而有所放弃。

在“常回家看看”都需要用法律来强调,为了让孩子回家而必须诉诸于法律的当下,“带母骑游西藏”则更具备了反衬的效果。

一度以来,我们都在反思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孝道的滑落,又是什么原因让孝在当下变得极为困难。

不可否认,客观因素确实存在,比如带薪休假的难以实现,生存压力的不断增加,都会让人心力憔悴而无所顾及。

究其根本,还是孝道的价值认知出现了偏差,并由此导致群体性责任的缺失。

孝是一种反哺,若是父母对孩子的愿望与诉求,都能无私和无条件的满足,何以轮到孩子去孝顺父母之时,就会用各种客观理由作挡箭牌呢?
无论基于何种理由,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尽孝等不起,不要等到父母都老了,或者父母不在了,你才想到去尽孝,如此的遗憾注定无以弥补。

世上最大的欠缺,莫过于“子欲孝而亲不在”,一个人要明白最基本的道理是,百善孝为先,你只有懂得孝顺并践之于行,才会实现代际传承。

因而,尽孝不仅是一种道德责任,也是一种法定义务,不仅是个体之责,更是社会之责。

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有能养,不敬,何以别乎?”真正的大孝,是对父母的尊重,心系其想,念之所念,于是才有了“父母在,不远行”的古训,也有了“父母在,不过生”的传统。

在这个功利而浮躁的社会,带母骑游西藏带来“如何尽孝”的启示,尽孝没有形式之限,却有时间的限定。

只有勇于付出并心中存畏,则再客观的困难也动摇不了尽孝的决心,超越常规的行动才会付诸实践。

时代变迁下,一切标准都可能发生改变,孝的精神和本质却从来没有发生过变化。

在我们还年轻的时候,在父母还健在时候,多给他们,其实也是给自己一些机会。

不要等到某一天,父母已然老去,才发现自己与他们相处的时间太少,还有很多尽孝的设想没有兑现,以至于抱憾不已,给自己留下永远的痛。

更重要的是,在今天这个道德下滑的时代,重新倡导和培育孝道,其实是在重构整个社会的道德秩序,是在寻找个体的内心和谐和全社会的共同福祉。

适用话题:孝敬等
作文君点评:北漂表示和家人聚少离多,只有好好工作用心生活,才算是对家里长辈的孝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