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带电作业安全距离和组合间隙

带电作业安全距离和组合间隙

带电作业安全距离
1.安全距离的含义
安全距离是指:为了保证人身安全,作业人员与带电体之间所应保持各种最小空气间隙距离的总称。

具体地说,安全距离包括下列五中间隙距离:最小安全距离、最小对地安全距离、最小相间安全距离、最小安全作业距离和最小组合间隙。

在规定的安全间距下,带电作业中即使产生了最高过电压,该间隙可能发生击穿的概率总是低于预先规定的可接受值。

在确定带电作业安全距离时,过去基本上不考虑系统、设备、和线路长短、一律按系统可能出现的最大过电压来确定。

这对部分小塔窗线路,紧凑行线路、升压改造线路的带电作业带来了限制和困难。

实际上,当线路长度不一样,系统结构不一样,设备不一样,作业工况不一样时,不同线路的操作过电压会有较大差别。

如果装有合闸电阻或在带电作业时已停用自动重合闸,带电作业时的实际过电压倍数将较系统中的最大过电压低。

因此,在计算带电作业的安全距离和危险率时,应根据作业时的实际过电压倍数来计算分析。

不同系统的过电压值可通过暂态网络分析以仪(TNA)或数字计算机应用专用程序计算求得。

在实际作业中。

如果无该线路的操作过电压计算数据和测量数据,则应按该系统可能出现的最大过电压倍数来确定安全距离。

如果通过计算和测量已知该线路的实际过电压倍数,则可采用标准中推荐的方法进行计算并通过试验来加以校核确定。

带电作业最小安全距离包括带电作业最小电气间隙及人体允许活动范围。

在IEC标准中,最小电气距离是指带电作业工作点可防止发生电气击穿的最小间隙距离。

最小电气间隙的确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间隙外形、放电偏差、海拔高度、电压极性等。

,作业间隙的形状对放电电压有明显的影响。

在正极性标准冲击电压下,棒一板结构的放电电压最低,其间隙系数为0.1。

对于其他不同的间隙结构,可通过真型试验求出不同电极结构下的间隙系数。

间隙结构的不同直接影响到进入高电位的作业方式,试验结果表明:在同样的间隙距离下,处于等电位的模拟人对侧边构架的放电电压要高于对顶部构架的放电电压。

这是因为当模拟人成站姿位于模拟导线上时,对塔窗顶部构架形成明显的帮一板电极。

所以,当模拟人距侧边构架和顶部构架距离相同时,放电路径大部分为沿模拟人头部至塔窗顶部构架。

因此,为提高带电作业的安全性,在选择进入等电位的路径时,作业人员应从塔窗侧面水平进入,而不应从塔窗顶部垂直进入。

2.最小安全距离
最小安全距离是指:地电位作业人员与带电体之间应保持的最小距离。

对最小安全距离规定如表1-4所示。

表1-4人与带电体的安全距离
电压等级
35 63(66) 110 220 330 500
(KV)
距离(m)0.6 0.7 1.0 1.8 2.6 3.4
3.最小对地安全距离
最小对地安全距离是指:带电体上等电位作业人员与周围接地体之间应包的最小距离。

部颁《带电作业安全工作规程》中,规定带电体上等电位作业人员对地的安全距离等于地电位作业人员对带电体的最小安全距离。

4.最小相间安全距离
最小相间安全距离是指:带电体上作业人员与邻相带电体之间应保持的最小距离。

部颁《带电作业安全工作规程》中,对最小相间安全距离规定如表1-5所示。

表1-5最小相间安全距离
电压等级
35 63(66) 110 220 330 500
(KV)
距离(m)0.8 0.9 1.4 2.5 3.5 5.0
5.最小安全作业距离
最小安全作业距离是指:为了保证人身安全,考虑到工作中必要的活动,地电位作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与带电体之间应保持的最小距离。

确定最小安全作业距离的基本原则是:在最小安全距离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合理的人体活动增加。

一般而言,增量可取0.5m。

6.最小组合就间隙
最小组合间隙是指:在组合间隙中的作业人员处于最低的50操作冲击放电电压位置时,人体对接地体与带电体两者应保持的距离之和。

部颁《带电作业安全工作规程》中,对组合间隙最小距离的规定如表1-6所示。

表1-6最小相间安全距离
电压等级
35 63(66) 110 220 330 500
(KV)
距离(m)0.7 0.8 1.2 2.1 3.1 4.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