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课本

社会心理学课本

社会心理学讲义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李峰2013.9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从一开始建立,就存在着心理学和社会学两种取向之争• 1.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方法:强调严格的心理学方法和实验,大量运用系统观察、调查研究、个案研究、模拟研究和社会比较文化研究等方法。

•重点:以个体变量为分析重点•内容:探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变化的特点与过程•目的:揭示个体心理与行为的社会心理机制•代表人物:麦独孤、奥尔波特、弗里德曼、巴伦等。

• 2.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方法:社会学研究方法•重点:以社会互动和群体变量为分析重点•内容:阐明社会结构因素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目的:揭示社会环境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代表人物:罗斯、库兹明、贝克、安德列耶娃等•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趋于合流•勒温认为:•人类的行为应看作是个体的特征与社会情境的有机结合,是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社会心理学应该分析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国外的代表性观点:•主张社会心理学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们如何感知人和社会事件,研究人们如何影响他人以及人际关系的实质等。

•奥尔波特:个人的心理、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存在的影响。

•弗理德曼:个人如何认识和他人和对他人反应、他人如何对个体的行为做出反应,个体怎样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梅厄斯:研究人们相互理解、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

•泰勒:人际互动;社会影响•巴伦和伯恩:如何表现出特殊的社会行为,为什么会产生特殊的社会思想和情感等。

•即强调社会心理学的核心是人际相互作用和社会影响及其原因。

•.国内的代表性观点•潘菽:个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及对社会环境影响的反应方式。

•孙本文:强调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

•吴江霖: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变化发展。

•吴寄南:特定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个体对他人或群体的影响。

•沙莲香:一定社会生活状况下形成的、互有影响的多数人共有的心理现象•重在揭示个体行为受环境影响的同时,个体也有改造环境的力量,强调个体与环境的互动性。

• 3.社会心理学的定义•是研究特定社会情境中个体与他人,群体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及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一是强调个体与他人、群体的相互作用•二是重视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三是关注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从本质上讲,社会心理学关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是一种生活心理学,一种对于现实社会的心理学理解和研究,一种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展开的心理学干预与研究。

•二、社会心理学的对象范围• 1.社会心理学着重研究个体的行为•态度和态度改变;•社会认知、归因与认知失调;•自我知觉和自我意识;•动机人格和社会性发展;• 2.社会心理学强调人际和群体的相互影响过程•人际交往和人际吸引;•人际相互作用、遵从和服从;•攻击性和社会行为;•群体过程和群体行为;•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文化与社会心理。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性质、任务与作用一、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社会心理学是介于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独立的边缘学科二、任务• 1.理论任务•根据现实生活建构一系列理论,以便很好的理解、预测和控制个体的行为。

•第一,采用科学方法•第二,形成科学概念、理论体系和研究工具、手段、方法•第三,揭示规律,预测变化•第四,控制调节• 2.实践任务•将研究成果应用与现实生活,为社会进步和发展服务。

三、意义• 1.有助于个体认识自我• 2.有助于理解他人和群体• 3.有助于个体积极融入社会生活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社会心理学以学科名义正式登场:•1908年美国的罗斯出版《社会心理学》•1908年英国的麦独孤出版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实验社会心理学正式形成的标志:•1924年美国的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专著的出版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源起•一、社会心理学的孕育•社会哲学阶段,在近代以前人们主要以思辨和推测的方式来解释社会心理现象,以社会心理学在古代的哲学渊源为代表。

•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孔德、霍布斯等•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1908年,塔尔德、雷朋和罗斯等人从社会学角度研究社会心理问题,主要研究人类直接相互作用对行为的调节过程,注重模仿、暗示、同情的概念。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者的代表是麦独孤,他的社会心理学体系是以本能为中心建立起来的。

•德国的民族心理学和法国的群体心理学等做出了贡献。

•三、社会心理学的确立1924年E.奥尔波特出版了社会心理学教科书,把实验方法引入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成为实验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特点:•运用实验方法研究个体和群体现象•用定量分析补充定性分析•重视社会心理学的应用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一、美国的社会心理学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前期,学科制度化和合法化的建构时期。

奥尔波特最负盛名。

•二战期间,勒温的心理动力场和团体动力学影响最大。

•20世纪30-50年代集中关注态度和态度测量的研究•二战后开始关注并解决临床应用方面的问题。

20世纪后半期国际社会心理学是美国的天下•近年来研究中的认知神经科学取向越来越明显。

•二、欧洲的社会心理学的发展•1963年成立欧洲实验社会心理学会•1971年正式创办社会心理学权威学术期刊《欧洲社会心理学杂志》•莫斯靠维西、塔乔弗尔等人致力于欧洲社会心理学独特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的探索,重视社会行为发生的社会背景,追求理论和元理论的建构。

•2001年出版的欧洲社会心理学手册为标志,欧洲社会心理学成功打破美国主流社会心理学的主宰地位。

•20世纪80年代后,更加关注认知和行为的社会、文化影响因素,更加关注在群体基础上研究群际关系、社会认同和社会影响。

三、亚洲和日本社会心理学的发展•1988年亚洲社会心理学会正式成立。

•日本高度重视应用研究,研究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是日本人论的研究;日本人的根性:义理人情倾向•二是国民性的研究,即计量性日本人论。

四、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一)古代的社会心理学思想•社会心理学根源于探索人的身心关系、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社会关系的心理现象。

宏观上:对人性的探讨•人贵论;把人放在研究对象的基点和核心位置上。

•性习论:探讨人性形成、发展和变化中遗传和环境的关系问题。

微观上:•人格心理学思想,人格形成、分类、鉴定等思想;•心理治疗理论:道家、禅宗的冥想等思想被现代心理学所借鉴。

•社会交往、社会认知和群体心理方面的思想。

•(二)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1889年由颜永京翻译的中国最早的哲学心理学《心灵学》出版•1917年陈大齐在北大创建第一个心理实验室•1924年陆志韦所著的《社会心理学概论》作为第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正式出版•1929年孙本文开始在中央大学教授社会心理学•1964年台湾杨国枢采用实证方法研究中国人的性格特点,80年代后掀起社会心理学本土化运动。

•1982年4月成立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会•(三)中国社会心理学发展的基本趋势•理论上主要集中在体系建立、基本理论探讨、人际交往理论和社会性发展理论的探讨•实践上主要体现在社会心理学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新闻和法律等领域的具体应用。

•本土化和跨文化比较研究也备受关注。

五、社会心理学的新进展(一)理论新进展• 1.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理论•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思潮。

格根提出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几个特点是:•(1)科学不应该只存在一个基本研究领域•(2)我们无法在研究领域中遭到具有普遍性的特征•(3)方法不再神圣•(4)实证研究并非是获得真理的必然途径•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重点•(1)探讨人的社会性•(2)注重语言的研究•(3)注重心理投射的研究•(4)提倡超个体研究• 2.图式框架中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图式不但是一种知识单元,更是一种文化要素,是社会思想的共有模式,人们利用图式进行沟通和交流并把它们完好的保存下来,人们大脑中存在着不同的图式,包括人的图式、自我图式、群体图式、角色图式和事件图式。

•图式理论主要从人格、自我概念、刻板印象、社会认知偏差等四个方面对社会心理学产生影响• 3.混沌理论对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影响•混沌是在确定系统中出现的类似随机现象的过程,是一种看似无规则的运动。

•混沌理论对于促进社会心理学中重视现场研究与系统观察研究,提高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生态学效度有积极意义。

(二)研究领域的新进展• 1.社会认知领域:注重情感目标动机在认知中的作用。

• 2.群体心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小群体、社会冲突、社会标签、群际关系、群际过程中的偏见、歧视、刻板印象、群体凝聚力等方面。

• 3.态度研究领域:主要关注态度的结构、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偏见、态度改变的过程及理论、态度改变过程的多元变量研究。

(三)研究方法的新进展•实证主义的研究是主流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取向。

•应用脑科学或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已成为一个新的趋势。

第三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第一节社会心理学基本理论•一、社会学习理论•理论核心是一个人的当前行为是有其过去的经历决定的,已有的经验、训练、强化对行为的习得起着至关重要作用。

•该理论认为,在某种情境下,一个人的行为随时间的流逝能够变成某种习惯,当人们再次遇到同样的情境的时候,就会倾向于用同样的方式进行反应,这是社会学习的结果。

•学习的三种机制:联结、强化和观察学习•联结:桑代克;学习是一种刺激-反应联结的形成。

在社会心理学中,人们常用联结的观点来解释社会态度、人际吸引、社会规范等现象。

•强化:斯金纳;强化是学习的关键因素,各种社会行为都可以用强化理论来解释。

•观察学习:班杜拉;人们只要通过观察他人或模仿榜样,就可以学习某种社会态度和行为。

•二、社会认知理论•格式塔理论:该理论关注的是当前的知觉而不是过去的学习;强调个体对某个特定情境的知觉或解释的重要性,而不是所看到的情境的客观真实性。

•信息加工理论:关注人们怎样加工整合有关任何情境的信息。

•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拓宽了社会认知研究的领域。

•三、精神分析理论•(一)个体社会化•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协调好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关系的过程。

•(二)道德和宗教•弗洛伊德认为,文明依赖与人们继续信仰上帝,否则,他们就不会用道德的观念来判断行为;如果人们停止了对上帝的信仰,混乱、谋杀和暴力就会充斥世界。

•他把宗教归因于人类心灵的一种依赖需要。

•四、符号交互作用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就是一切符号行为,人们之间心理上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实际上就是符号的交互作用,因此,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就应该研究人的语言符号活动。

•人们之间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这种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是通过人们创造出来的语言符号进行的;•人们不仅生活在一个物质世界中,而且生活在一个自己用语言符号创造出来的符号世界中,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反应就是对符号世界的反应,是以符号世界为立足点,而不是以物质世界为立足点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