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科学:小儿腹泻病

儿科学:小儿腹泻病


脑:灌注不足-神志改变 眼 唇:泪少,眼窝凹陷,唇干燥 皮肤:重度脱水-皮肤回复时间≥2秒 心:心率(↑) 血压(代偿/失代偿) 肺:肾:尿少 四肢:皮温,大理石纹,足背动脉搏 动,毛细血管充盈时间(CRT>2秒)
脱水性质
按失水、失钠的比例分 等渗性 血清钠130~150mmol/L 低渗性 血清纳<130mmol/L 高渗性 血清钠>150mmol/L
纠正脱水
• 无呕吐或轻度脱水:ORS溶液50ml/kg
• 中度脱水:ORS 50~75ml/kg(09指南)

或 80~100ml/kg (见习手册)
• 要求:4小时内服完
• 评估:1.呕吐严重

2. 腹泻量大(大便量10-20ml/kg.h)

3.4小时内无法完成计划口补量
• 仍有脱水者,则给予静脉补液
非感染性 喂养不当、理化刺激 症状性:川崎病(腺病毒肺炎除外) 食物不耐受、过敏 炎症性肠病、短肠综合征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艰难梭菌)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轮状病毒感染 (秋季腹泻)
大便性状 水样便
志贺菌感染 (痢疾) 黏液血便
症状 呕吐 发热 腹胀
呕吐 腹痛 发热
特点 并发症
先吐后泻,发热时 间短
脱水 电解质紊乱
即给予扩容补液治疗,治疗过程中患儿突 然出现腹胀、心跳骤停。 • 诊断? • 原因?
低钾血症
定义:血钾小于3.5mmol/l
临床表现: 肌张力减低 心音低钝 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膝反射低钝或消失 心电图见U波,ST段低平
低钾血症与酸中毒
1.酸中毒可掩盖低钾血症: 由于细胞膜内外H+与K +的交换,酸中毒 时细胞内钾离子移到细胞外,故血气分析 中钾离子浓度可在正常范围
(短肠•产综毒合性征大)肠杆菌 •肠毒素(不耐热毒素LT、耐热毒素ST) 引起分泌性腹泻 •其他细菌:渗出性
临床分型
分类
胃肠道症状(吐泻、腹痛) 脱水(甚至休克) 电解质紊乱(低钠/钾 酸中毒)
全身中毒症状(寒战 高热) 惊厥(无热/高热惊厥) 神志改变(烦躁 嗜睡 昏迷)
轻型
有 无 无
无 无 无
• 2 细菌性痢疾:中毒症状明显(发热、抽搐), 里急后重,腹痛,粘液血便。
• 3 坏死性肠炎:腹痛、腹泻,血便,全身中毒 症状重(发热、寒战、花斑纹),可有肠穿孔、 肠梗阻等肠道严重并发症,以及感染性休克、 脓毒血症等并发症。
• 4.牛奶蛋白过敏:无感染症状,可有黏液血丝 便,呕吐血性物、皮肤(湿疹)、呼吸道咳喘) 症状等。
2.过度纠酸可造成低钾血症: 故若过度补碱纠酸,而同时未补充氯化钾 时,细胞外钾离子重新移入细胞内,可出 现严重的低钾血症。
代谢性酸中毒
精神萎靡 唇樱桃红色 呼吸增快或深长(代酸—呼碱) 根据血[HCO3] 可将酸中毒 分为
轻度(18~13mmol/L) 中度(13~9mmol/L) 重度(<9mmol/L)
腹泻病治疗原则
预防脱水 纠正脱水
(静脉补液原则:先快后慢、先盐
后糖、先晶后胶、见尿补钾) 继续喂养 合理用药(合理使用抗生素、其他药物治疗:
锌剂、益生菌)
预防脱水
• 每次大便后,补充一定量的ORS • 2009指南: • <6m: 50ml/次 • 6m-2y: 100ml/次 • 2y-10y: 150ml/次 • >10y: 能喝多少喝多少
定义
1.大便次数增多(24h内超过3次) 2.大便性状改变(诊断时,性状改变比次数
更重要)
3.多因素所致
病程
1.急性:2周以内 2.迁延性:2周-2个月 3.慢性:2个月以上
易感因素
消化系统未发育成熟 生长发育快 机体防御功能差:轮状病毒多见于5岁以下 肠道菌群失调 人工喂养不当
病因
感染性 病毒(占70-80%)、细菌 真菌、寄生虫
对营养不良伴腹泻患儿脱水评价不能估计过重, 肥胖患儿则不能估计过轻。
病例1
• 患儿,男,2岁
• 不能行走1天来院就诊
• 查体:神志清楚,反应好,唇不干,

哭时有泪,心音稍低钝,肠鸣音弱
• 追问病史:5天前曾因腹泻在当地医院补液
• 诊断?
• 检查?
病例2
• 患儿,男,1岁 • 因大便次数增多3天,反应差1天来院就诊 • 就诊经过:就诊时考虑存在重度脱水,立
脱水分度 轻度 脱水失水占体重(5%)口稍干,眼眶稍凹陷, 前囟稍凹陷,有眼泪,尿量稍减少,皮肤弹性好,周 围循环正常。
中度 脱水失水占体重(5~10%)口干较 明显 , 眼眶较明显凹陷,前囟较明显凹陷,眼泪减少,尿量 减少,皮肤弹性差,周围循环:肢体冷。
重度 脱水失水占体重(差,血压低或休克。
小儿腹泻病
Infantile Diarrhea
是儿童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每年全球至少10亿人次发生腹泻,根据WHO调 查每天大约1万人死于腹泻。
我国5岁以下儿童: 腹泻病的年发病率为201% 每个儿童年平均发病3.5次 死亡率为0.51%
大纲
• 掌握 诊断(轮状病毒性肠炎)及鉴别 • 脱水的判断 • 并发症的判断及其处理 • 熟悉 发病机制 • 治疗原则 • 了解 病因 • 迁延性、慢性腹泻概念
发热时间长 里急后重 高热惊厥 寒战 全身中毒症状
大便常规 白细胞(-)-(+)
白细胞(+)-(+++)
红细胞/黏液(-) - (+) 红细胞/黏液(+)-(+++)
腹泻发生机制
分泌性:肠粘膜分泌过多液体、重吸收障碍 渗渗透出性性和轮病病: :电状 变 理肠 粘解病 部 :腔 膜质毒 位 柱内 炎的( : 状容症吸分小上物、收泌肠皮渗溃(性绒病透疡乳毛毒+压、糖渗顶复增浸不透端制高润耐性→,性受)细阻病)胞碍 变空肠泡内变水性分和 动力性坏:死肠→蠕微动绒亢毛进肿(胀肿、瘤变、短甲、亢受)累肠粘膜脱落, 吸收不肠良黏性膜:细肠胞粘分膜泌的双吸糖收酶面不积足减和少活或性吸降收低障碍
重型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诊断
• 1 症状
• 2 体征
• 3 病原学检查(大便)
• 病毒:轮状病毒 腺病毒 诺如病毒 星状病毒
• 细菌:志贺菌(痢疾)、沙门菌(伤寒)

霍乱、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
• 其它:蓝氏贾弟鞭毛虫、隐孢子虫、真菌

艰难梭菌A/B毒素
鉴别诊断
• 1 生理性/症状性腹泻:无血便,症状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