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 细菌性痢疾 制订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 细菌性痢疾 制订


草、大黄( 后下) 、黄芩、肉桂。加减: 兼见表证者,加 荆芥、防风、白芷; 表邪未解,里热已甚者,加葛根、马 齿苋、地锦草; 热毒甚者,加白头翁、苦参; 湿重于热 者,加茯苓、苍术、厚朴、陈皮。
噤口痢予益胃汤( 北沙参、麦冬、冰糖、地黄、玉 竹) 或开噤 散 ( 人 参、广 藿 香、陈 皮、木 香、丁 香、胡 椒、茯苓、高良姜、甘草、诃子) 加减。 6.2.2 寒湿痢 治法: 温中散寒、化湿止痢。主方: 平胃散( 《简要济众方》) 合不换金正气散( 《太平惠 民和剂局方》) 加减。( 推荐级别: D) 常用药: 苍术、 厚朴、陈皮、甘草、广藿香、姜半夏、生姜。加减: 暑天 感寒湿而痢者,加紫苏叶、吴茱萸; 寒积内停,腹痛 者,加大黄( 后下) 、槟榔、炮姜、肉桂; 面色青灰,四 肢厥冷者,加大黄、附子( 先煎、久煎) ; 寒逆呕恶较 剧者,加姜半夏、丁香; 中气下陷,脱肛者,加炙黄芪、 升麻、诃子。 6.2.3 疫毒痢 1) 邪毒内闭证。治法: 清热解毒、 凉血止痢。主方: 黄连解毒汤( 《肘后备急方》) 合白 头翁汤( 《伤寒论》) 加减。( 推荐级别: D) [10]常用 药: 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白头翁、秦皮。加减: 腹 中满痛拒按,大便臭秽难闻 者,加 大 黄 ( 后 下) 、枳 实、芒硝( 冲服) ; 壮热狂躁,皮肤紫斑者,加水牛角 片( 先煎) 、牡丹皮、紫草; 热极风动,惊厥抽搐者,加 羚羊角粉( 冲服) 、钩藤( 后下) 、石决明( 先煎) ; 神 昏痰鸣者,加天竺黄、竹沥( 冲服) 。本证亦可急服 安 宫 牛 黄 丸。 病 势 危 急,大 便 排 泄 不 畅,服 药 困 难 者,应及时采用灌肠给药并配合西医抢救治疗。
1) 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率增 高,慢性期可出现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减少。2) 大便 常规: 肉眼可见黏液,脓血状。镜检见大量脓细胞和 红细胞,平均白细胞尤其脓细胞≥15 个 / HP,可见 吞噬细胞。3) 粪便或肛拭子培养: 应在药物治疗 前,可培养出痢疾杆菌。4) C-反应蛋白: >10 mg / L。 5) 重症病例可予血清电解质及二氧化碳结合力测 定、血培养、心电图等检查。 4.4 需与细菌性痢疾鉴别的病种[5]
具体内容见《中医儿科杂志》2016 第 12 卷第 1 期第 1 ~ 2 页相关内容。 1.4 指南工作组
2015 年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儿科专家指导组成 员名单如下。组长: 汪受传。副组长: 马融、沈同、俞 景茂。成员: 艾军、丁樱、胡思源、李新民、李燕宁、王 孟清、王素梅、闫慧敏、俞建、虞坚尔、虞舜、赵琼、赵 霞。秘书: 王雷。
若时发时止,迁延不愈,食少倦怠,每因饮食不 当、受凉、受累诱发,大便次数增多,夹有赤白黏冻, 舌质淡、舌苔腻,脉濡软或虚数,则为休息痢。 6 治疗 6.1 治疗原则
根据病情寒热虚实而确定治疗原则,热者清之, 寒者温之,实者通之,虚者补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 用,虚实夹杂者攻补兼施。若出现邪毒内闭、内闭外 脱及噤口痢等危急症候,应结合西医治疗抢救。在 使用中药注射剂时要注意观察临床不良反应并加以 处理。 6.2 分证论治 6.2.1 湿热痢 治法: 清热利湿、行气和血。主方: 芍药汤(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加减。( 推荐级 别: C) [9]常用药: 白芍、当归、黄连、槟榔、木 香、甘
对于来自同一单位同一时间段的研究和报道以
及署名为同一作者的实质内容重复的研究和报道, 则选择其中 1 篇作为目标文献。
根据以上检索策略,项目工作组在文献检索阶 段共搜集到与本病相关的文献 632 篇。 1.2 文献评价
具体内容见《中医儿科杂志》2016 年第 12 卷第 1 期第 1 ~ 2 页相关内容。 1.3 证据评价分级和文献推荐级别[1]
腹中热痛绵绵,脓血便,或下痢赤白,里急欲便, 稠黏难下,虚坐努责,食少,形体消瘦,午后潮热,心 烦口干,手足心热,小便短黄,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5.5 阳虚痢
腹痛绵绵 不 绝,喜 温 喜 按,痢 下 赤 白 清 稀 或 白 冻,滑泻不止,无腥臭,肛门坠胀,形寒畏冷,四肢不 温,食少神疲,面色苍白,舌质淡、苔白滑,脉迟缓。
草稿完成后召开了专家论证会,工作组成员认 真按专家论证意见修改形成了指南初稿。
撰写初稿形成推荐建议时考虑了推荐的治疗、 预防方案对健康的益处、不良反应以及危险。
工作组将指南初稿向行业内专家学者征求意 见,对专家反馈意见进行了集中整理、讨论确定是否 采纳并提出理由,修改完善形成了指南评价稿。
指南评价稿再向儿科专家指导组组织 4 人组成 的评估小组( 项目工作组以外成员) ,包括临床领域 和方法学方面的专家,对指南初稿进行评价,提出所 属学科专家评估小组评价意见; 同时选取不同地域 11 个医疗机构作为评价单位 ( 以三级医院为主,包 括不同类别、不同等级医疗机构) ,开展指南一致性 评价。
中医儿科杂志 J. PEDIATRICS OF TCM
Vol.13 No.4 July 2017
5 辨证[7-8] 5.1 湿热痢
发热,腹痛,里 急 后 重,大 便 腥 臭,下 痢 赤 白 脓 血,黏稠如胶冻,滞下不爽,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 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若出现持续高热,下痢脓血,腹胀如鼓,腹痛,呕 逆不能食,精神疲乏,口干,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 细数,则为噤口痢。 5.2 寒湿痢
急性菌痢与消化不良所致的腹泻、肠套叠、急性 食物中毒、阿米巴痢疾及其他肠道感染引起的肠炎 相鉴别,中毒性菌痢需与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大 叶性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热性惊厥等其他危重病 相鉴别,慢 性 菌 痢 与 溃 疡 性 结 肠 炎、肠 结 核 等 相 鉴 别。
第 13 卷 第 4 期 2017 年 7 月
中医儿科杂志 J. PEDIATRICS OF TCM
Vol.13 No.4 July 2017
1.5 起草和评审 《中医儿 科 临 床 诊 疗 指 南 · 细 菌 性 痢 疾 ( 制
订) 》在完成文献检索、文献评价、文献研究总结后, 按照德尔菲法,筛选专家,起草问卷,进行了 3 轮专 家问卷调查,分别对答卷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形成 了指南草稿。
第 13 卷 第 4 期 2017 年 7 月
中医儿科杂志 J. PEDIATRICS OF TCM
Vol.13 No.4 July 2017
·标准与规范·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细菌性痢疾( 制订)
丁 樱,闫永彬,韩姗姗,郑海涛
(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摘要: 完成文献检索、文献评价及文献总结,3 轮专家问卷调查,专家论证会,专家质量方法学评价和临 床一致性评价,形成《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细菌性痢疾》制订稿,提出细菌性痢疾诊疗指南的范围、术语 和定义、诊断、辨证、治疗、预防和调护,供中医儿科行业使用。
关键词: 中医儿科; 临床诊疗指南; 细菌性痢疾 中图分类号: R725.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4297( 2017) 04-0001-06 DOI: 10.16840 / j.issn1673-4297.2017.04.01
1 说明 本指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的《2014 年中
医药部门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中医药标准制修订 项目》之一,项目负责部门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在中 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专家总指导组和儿科专家指 导组的指导、监督下实施。 1.1 临床证据的检索策略
以“细菌性痢疾”“痢疾”“诊断”“治疗”“中医 药”“中西医结合”等作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全 文数据库( CNKI)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维普) 、万 方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 库等,检索年限从建库到 2015 年 2 月,以“bacterial dysentery”“diagnosis”“Chinese medicine”“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等作为关键词,检 索 MEDLINE、COCHRANE 图书馆、Clinical Trial、美 国国立指南库( the National Guideline Clearinghouse, NGC) 等,检索年限近 25 年内,选择中医及中西医结 合治疗性文献作为评价对象。
《中医儿科 常 见 病 诊 疗 指 南 · 细 菌 性 痢 疾 》起 草人: 丁樱。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 细菌性痢疾》2015 年工作组组长: 丁樱。秘书: 闫永彬。成员: 吴力群、 冯晓纯、王 俊 宏、白 玉 华、程 燕、秦 艳 虹、白 晓 红、吴 敏、鲁艳芳、陈文霞、郑海涛、韩姗姗。
《中医儿 科 临 床 诊 疗 指 南 · 细 菌 性 痢 疾 》2015 年制订草稿专家论证组组长: 汪受传。专家: 丁樱、 万力生、王俊宏、王仲易、王孟清、冯晓纯、闫永彬、向 希雄、陈华、杜春雁、李敏、张伟、吴力群、吴丽萍、尚 莉丽、姜之炎、赵霞、胡天成、彭玉、虞坚尔、熊磊。
本指南形成推荐治疗方案过程中,工作组成员 及参与论证的有关专家通过医保政策、临床经验、随 访调研等考虑了患儿及其家属的观点和选择意愿, 兼顾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
本指南通过审评后,将通过发布会、指南应用推 广培训班、继续教育学习班、学术会议、学术期刊等 多种渠道宣传、贯彻、实施,在行业推广应用。并编 制《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细菌性痢疾·临床应 用参考手册》供推广实施。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细菌性痢疾( bacillary dysentery) 是由志贺氏菌 属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简称菌痢。临床特征是 —2—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样便,伴有发热、全 身毒血症状,重者并发中毒性休克和( 或) 中毒性脑 病。志贺氏菌属分为 4 群: 志贺痢疾杆菌( Shigella) ( A 群) ,福氏痢疾杆菌( Flexneri) ( B 群) ,鲍氏痢疾 杆菌( Boydii) ( C 群) 和宋内氏痢疾杆菌( Sonnei) ( D 群) [2]。属于中医“痢疾”“肠澼”“赤白痢”“疫毒 痢”“噤口痢”等范畴。 4 诊断 4.1 病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