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屑岩储层的评价方法_万佳
(2)研究方法。①直接观测法:岩心观测、铸体薄片法、图像 分析法、扫描电镜法等。②测定法:毛细管压力法,主要为压汞法。 主要测定孔隙形状、大小和分布,喉道类型、孔喉连通性等。
(3)岩心裂缝观测研究法。①岩心裂缝观测内容包括:裂缝基 本参数、裂缝孔隙度和裂缝渗透率、裂缝系统成因、裂缝分布与深 度、岩石性质的关系。②利用岩心裂缝资料可以预测井间裂缝分布和 预测裂缝发育带。③探测裂缝的测井方法:电阻率测井、地层倾角测 井、地层微电阻率扫描测井、声波全波测井、补偿密度测井、电磁波 测井、井径测井、井温测井、井下声波电视等[5]。 2.5 储层含油气性评价
关键词 储层 碎屑岩储层评价 含油气评价 综合评价
在我国碎屑岩油气储量约占总储量的90%以上。因此,对碎屑岩 储层进行评岩、 粗粉砂岩、火山碎屑岩。
1 储层基本特征
在自然界中,具有一定储集空间并能使储存在其中的流体在一定 压差下可流动的岩石称为储集岩[1]。由储集岩所构成的地层称为储集 层。 1.1 储层基本属性
91
2009年第3期
石油地质
3.2 成藏流体动力系统 将惠民凹陷划分为正常压力淡水成藏动力系统、低压中-低盐度
流体成藏动力系统和超压中-低盐度流体成藏动力系统。 正常压力淡水成藏动力系统主要发育在沙二段及以上地层,盐度
均小于35%;低压中-低盐度流体成藏动力系统主要分布在夏口断层 和临邑断层附近,深度范围为1300m-4000m。超压中-低盐度流体成 藏动力系统主要发育在沙三中、下,对应了烃源岩层序。模拟结果显 示孔店组可能也存在超压中盐度流体动力系统。
(收稿日期:2008·11·25)
(接96页)究中表明能够用于储层分类评价的定性、定量的参数中起 关键作用的参数可以通过两种方法即一是研制专家系统积累专家知 识,二是应用数学地质方法来选取。对于选取的参数通过以下公式的 计算可以得到储层性能的评价。②根据区域地质勘探及开发情况结合 单井的产能,确定出各关键性参数的最有利值与最不利值。③在关键 性参数选定后请一些有经验的专家对所选的参数在评价中占的份量进 行评议,确定权重系数аi 以0 ̄1之间的小数表示,各项权重系数的和 为1。
聚集了曲堤油田。更重要的是
在洼陷中央的营子街断裂带也
有也有新发现。从油藏剖面图
上看(图4),临邑断裂带聚集
了丰富的油藏;夏口断裂带和 营子街断裂带也有较丰富的油
图3 临南洼陷油气分布图
藏。油气藏大多属断层-岩性
油气藏这样的油气聚集规律不
是偶然的。
该区圈闭包括多种类型:
①断块圈闭。该类圈闭有的整 图4 临南洼陷夏326-临32南北向油藏剖面 个断块都含油,但大断块高部位为油,低部位为水。由于该区断层极
(2)渗透性:指在一定压差下,岩石本身允许流体通过的能 力。它能控制产能大小,并受控于形成条件和工艺改造措施[ 。 4]
(3)饱和度:饱和度与岩石的性质密切相关,是指某种流体所 充填的孔隙体积占全部孔隙体积的百分数。岩石的性质直接影响着储 层饱和度,进而影响采收率和产量。
(4)储层非均质性:由于沉积建造、成岩演化、构造改造等作 用使得油气储层在空间分布及内部各种属性上均表现出不均匀变化就 叫储层非均质性[5]。
(2)凹陷在孔店组和沙四段的裂陷作用期孕育了超压含盐流体 动力系统,在走滑-伸展期该动力系统开始成型。走滑-伸展期孕育 了沙三段中下部的超压系统,东营组沉积后该系统成型。此时在走滑 断裂带附近逐渐形成低压含盐流体动力系统。自此,2套动力系统共 同作用,控制了油气的运移。
参考文献 [1] 胜利油田石油地质志编写组,中国石油地质志[M] . 北京:石油 工业出版社,1993,29-32 [2] 吴智平,李伟,任拥军等. 济阳坳陷中生代盆地演化及其与新生 代盆地叠合关系探讨[J] . 地质学报,2003 ,77(2):280-286 [3] 宗国洪,肖焕钦,李常宝等. 济阳坳陷构造演化及其大地构造意 义[J] . 高校地质学报 . 1999,5(3):275-282 [4] 胡贤根,谭明友,张明振 . 济阳坳陷东部走滑构造形成机制[J] . 油气地球物理 . 2007, 5(1) [5] 刘晓峰,解习农 . 超压释放及其对油气运移和聚集的意义[R] . 地 质科技情报 . 2001,20(4):51-56 [6] 任安身,杜公仅 . 济阳坳陷构造特征及油气勘探,见:中国含油 气区构造特征,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9,128-138 [7] 宋国奇,柳忠泉 . 临清坳陷东部构造样式及成藏条件分析[J] . 石 油实验地质 . 1997,19(4):323-328 [8] 解习农,刘晓峰 . 超压盆地流体动力系统与油气运聚关系[M]. 矿 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0,19(2) [9] 付广,薛永超,吕延防 . 断层对流体势空间分布的影响及研究方 法[M] . 断块油气田,2003,8(2):1-6 作者简介 艾能平,(1982-),现正攻读矿产普查与勘探硕士学 位。研究方向:油气地质与盆地动力分析。
储层含油气性评价所用的评价方法就是地质录井法、地球物理录 井、地层测试、实验室化验分析[5]。 2.6 碎屑岩储层综合评价
最后要利用以上资料来进行碎屑岩储层的综合评价,包括储层 的分类;储层的四性关系的分析;储层厚度的划分;产能和单井储量 的计算。最后制出评价成果图和表。
(1)综合分类评价可用如下方法进行:①前面的研(转91页)
(1)孔隙性:①储集空间(广义的孔隙)。储集岩中未被固体 物质所充填的空间部分称为储集空间。②孔隙的大小:孔隙是被岩石 颗粒包围的较大储集空间它是流体的基本储集空间[2]。③孔隙的连通 性:连接二个孔隙的通道称为喉道。孔隙按其对流体渗流的影响可分 为两类:有效孔隙和无效孔隙。④孔隙度:它是反映岩石中孔隙的发 育程度。可划分为总孔隙度和有效孔隙度 。 [2],[3]
(2)计算单项得分(Sm):对于参数值越大表示储集性越好的 参数用以下式子计算单项得分:
式中:x—参数的平均值;G—有利参数值;P—不利参数值。 对于参数值越小表示储层性能越好的参数用下式计算单项得分:
如果出现Sm 大于1的情况记为1,这并不影响结果。 (3)最后计算综合评价指标(REI)。计算公式如下:
2 碎屑岩储层评价
碎屑岩结构上是由碎屑颗粒、填隙物、储集空间构成[6] 。 ,[7] 2.1 岩石学的研究及评价
岩石学研究包括岩石的颜色、成分、结构、沉积构造等内容。 2.2 成岩作用
成岩作用能改造储层的储集性,可使高孔渗储层变为低孔渗储 层,也可使低孔渗储层变为高孔渗储层。通过恢复储层孔隙演化史, 可以预测孔隙发育带。
主要从孔隙和喉道、裂缝、非均质性方面来进行研究和评价。
(1)首先从孔隙和喉道方面进行储集评价。①岩样表面的孔隙 特征分为多孔表面、致密表面、平滑表面。②孔隙度。它是反映岩石 中孔隙的发育程度。生产中常用的有效孔隙度的评价指标:特高孔隙 度Фe≥30%,高孔隙度25%≤Фe<30%,中孔隙度15%≤Фe< 25%,低孔隙度10%≤Фe<15%,特低孔隙度Фe<10% 一般为 5%~30%,常见10%~25%。③孔隙喉道:一个喉道连通两个孔隙, 而一个孔隙可连通多个喉道。常见喉道类型有:孔隙缩小型喉道、缩 颈型喉道、片状或弯片状喉道、管束状喉道。
4 走滑构造伸展构造与含盐流体对油气控藏作用的研究
从临南洼陷油气分布图(图3)可知,油气藏明显沿临邑断裂、
夏口断裂、曲堤断裂及其相关走滑伴生构造分布;目前看来沿同一条
走滑断裂带的油气分布还有不均一性;临邑断层已发现有临盘油田、
商河油田和玉皇庙油田;夏口
断裂带聚集了临南油田、江家
店油田;此外,在曲堤断裂带
(1)成岩作用研究内容:成岩作用及成岩序列、成岩阶段、孔 隙特征描述、成岩模式及孔隙发育区带预测。
(2)成岩作用类型:破坏性成岩作用包括压实作用、压溶作 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建设性成岩作用包括溶解作用、成岩收 缩作用和构造断裂作用。这些作用能增大储集空间。
(3)成岩作用研究评价方法:本文通过成岩现象识别、成岩阶 段划分、孔隙类型研究、孔隙演化规律研究、有利孔隙带预测来得到 储层岩石的性质、储层的孔隙类型以及其结构也能划分出成岩阶段, 为下一步研究打基础 。 [8] 2.3 储层沉积相分析
石油地质
2009年第3期 96
碎屑岩储层的评价方法
万 佳① 文 静②
(①江苏石油勘探局地球物理勘探处 ②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摘 要 碎屑岩储层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类储层,其油气储量约占总储量的90%以上。本文简要介绍了碎屑岩储层的基本属性和碎 屑岩评价技术与方法,包括储层岩石学研究、储层沉积相分析、储层成岩作用研究、储层空间和物性评价、含油性评价、综合评价几 个方面。
发育,断块圈闭在全区分布广泛,层位上从沙下至沙一段,构成本区
的主要类型。②背斜构造圈闭。背斜高部位含油,底部为含水。馆陶
组发育背斜造。也存在此类圈闭。③构造-岩性圈闭。主要由于断层
在储层上倾或下倾方向形成封堵,储层另一方向尖灭。该类圈闭主要
发育在临邑、夏口和营子街断裂带。
5 结论
(1)走滑-伸展期,构造圈闭主要集中在走滑断裂带附近,在 持续的构造过程中,断层-岩性圈闭不断复杂化,同时逐渐发育了掀 斜断块圈闭,掀斜程度也不断加强。明化镇期的加速沉降使构造圈闭 幅度加大,延伸至馆陶、明化镇组,也形成了背斜圈闭。
REI的值在0~1变化,按下表的标准分类评价。见表1:
表1 储层分类综合评价 以上整个过程由计算机完成,表中所给的分类标准也可以根据区 域储层特点适当调整【5】。 3 结论
本文从储层岩石学研究、储层沉积相分析、储层成岩作用研究、 储层空间和物性评价、含油性评价、综合评价几个方面对碎屑岩评价 技术进行了综述,最主要的是储层综合评价,即利用以上各种评价方 法来对碎屑岩储层进行综合评价,得出最后的综合评价指标(RE I),所给的分类标准也可以根据区域储层特点适当调整,据此来对 碎屑岩储层进行分类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