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考研《刑法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最新考研《刑法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考研《刑法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年考研《刑法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已公布,具体内容请各位考生查看如下,尽请关注!一、单项选择题:第l~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我国刑法在溯及力问题上采取A.从旧原则B.从新原则C.从旧兼从轻原则D.从新兼从轻原则2.关于单位犯罪,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单位应当对刑法规定的所有犯罪负刑事责任B.对单位犯罪一般实行“双罚”C.单位犯罪的实质特征是为了单位的利益D.没有法人资格的私营企业犯罪的,以个人犯罪论处3.关于过失犯罪,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的,不以共同犯罪论处B.过失犯不存在未完成罪C.既处罚过失结果犯也处罚过失危险犯D.过失犯罪不构成累犯4.甲给乙5万元请乙“教训”丙一顿,乙给丁2万元让丁打丙,并带丁辨认了丙。

之后,甲感到害怕,又打电话给乙说不打了,并说愿意承担“违约”责任,只需乙退回2.5万元。

乙当即说“听你的”,但未向丁转达。

丁还是带人将丙打成重伤,甲的行为属于A.犯罪预备B.犯罪未遂C.犯罪中止D.犯罪既遂5.下列情形中,属于必要共犯的是A.包庇罪B.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C.寻衅滋事罪D.组织恐怖组织罪6.甲、乙通奸生有一女,为避人耳目,将女婴置于人迹罕至的山林中,该女婴因饥渴而死。

对甲、乙应当A.按遗弃罪定罪处罚B.按虐待罪定罪处罚C.按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D.按过失致人死亡罪定罪处罚7.甲因与丙有矛盾,故邀乙相助打丙。

到丙家后,乙冲过去给丙一拳,致丙口鼻流血;甲随即刺丙一刀,造成丙重伤。

关于本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对乙按故意伤害致人重伤处罚。

B.对乙按故意伤害致人轻伤处罚C.乙不构成犯罪,因为其拳击未造成轻伤以上的结果D.对乙应当按照主犯处罚8.甲在盗窃时被当场抓获,经审讯,甲主动交代了自己与乙共同盗窃某仓库的犯罪事实。

对甲的交代行为应当认定为A.自首B.坦白C.立功D.自首并立功9.下列行为中,应当按盗窃罪定罪处罚的是A.甲窃取一份级的高考试卷,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B.乙使用伪造的身份证办理移动电话入网,并使用该移动电话,给电信部门造成3万元的话费损失C.丙拣到一张他人的信用卡,然后持卡消费3万元D.丁窃取他人在公共网络上的账号并使用,造成他人3万元的损失10.甲为索取债务而将乙拘禁于一地下室,然后向其家属要求偿还乙所欠债务5万元。

甲的行为构成A.绑架罪B.非法拘禁罪C.绑架罪和非法拘禁罪D.抢劫罪和非法拘禁罪11.某甲在一胡同口抢劫一女青年钱包。

抢到钱包后,突然发现女青年是自己的邻居,于是将钱包当面送还给女青年,声称刚才的行为是开玩笑。

某甲的行为是()。

A.犯罪预备B.犯罪中止C.犯罪未遂D.犯罪既遂12.误人为兽加以杀伤的,属于()A.目标的认识错误B.手段的认识错误C.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D.行为误差13.正在使用中的公路上的井盖的行为,构成()。

A.盗窃罪B.破坏交通设施罪C.破坏交通工具罪D.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14.王某花8000元钱从人贩子手中收买了妇女钟某,强行奸淫之后,又转手以10000元的价格卖给他人。

王某的行为构成()。

A.收买被拐卖的妇女罪与****罪B.****罪C.收买被拐卖的妇女罪D.拐卖妇女罪15.某国有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张某,故意指使他人虚报保险事故,并由自己亲自理赔,骗取保险金20余万元与他人私分。

张某构成()。

A.保险诈骗罪B.虚假理赔罪C.贪污罪D.职务侵占罪16.张某以请客为名用酒将高某灌醉,然后扶高某到一偏僻无人处,将高某的钱包(内有人民币5000元)拿走。

张某的行为构成()。

A.诈骗罪B.盗窃罪C.抢劫罪D.侵占罪17.在犯罪过程中,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使其停止犯罪的情况是()。

A.犯罪预备B.犯罪中止C.犯罪未遂D.犯罪既遂18.丈夫甲为了杀死妻子乙,在饭菜里投放毒药,刚好乙的朋友丙来看乙,乙邀请丙与他们一起吃饭,造成乙和丙死亡。

甲对乙的心理态度和对丙的心理态度分别是:A.均为直接故意B.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C.直接故意和疏忽大意的过失D.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19.甲爱好游泳,且技术高超,一日,甲声称愿帮助乙学会游泳,乙欣然答应。

甲遂将乙带到河流深水处去游,在乙刚学会游时,甲即弃之不顾,独自游回河岸,乙无力游回,面临被淹死的危险状态。

此时,站在河岸上旁观的丙,游泳技术很好,但丙因不认识甲乙两人,遂不愿跳入河中救人。

本案中,甲和丙的行为:A.构成共同犯罪B.应分别以故意杀人罪论处C.均不构成犯罪D.甲的行为构成犯罪,丙的行为不构成犯罪20.甲违章驾驶将一行人撞伤。

为逃避责任,甲将被撞的行人拖到自己驾驶的车上,带至无人之处丢下,致使该行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

对于甲的行为应如何处罚?A.交通肇事罪B.故意杀人罪C.过失致人死亡罪D.故意伤害罪二、多项选择题:第21-2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21.犯罪的“着手”是指A.开始实施犯罪的准备行为B.开始实施刑法某条罪状中描述的行为C.开始实施实行行为D.开始实施能够直接危害客体的行为22.甲本欲杀乙,将乙的孪生弟弟丙误认为乙杀死。

对此正确的说法是A.甲对丙之死亡结果承担故意责任B.甲对丙之死亡结果承担过失责任C.属于对象认识错误D.属于行为差误23.作为中止犯成立时问条件的“在犯罪过程中”包括A.在预备犯罪过程中B.在实行犯罪过程中C.对故意犯罪的结果犯而言,在危害结果发生之前D.对过失犯罪而言,在危害结果发生以前24.在刑法理论上,实质的一罪包括A.继续犯B.连续犯C.结果加重犯D.想象竞合犯25.下列情形中,应以共犯论处的有A.与走私罪犯通谋,为其提供运输方便的B.直接向走私人非法收购国家禁止进口物品的C.非国家工作人员与国家工作人员勾结,伙同贪污的D.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他人实施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而为其提供生产、经营场所的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6.简述未遂犯的成立条件、处罚原则及其与预备犯的区别,27.简述报复陷害罪与诬告陷害罪的界限。

四、辨析题(28小题,8 分要求对命题进行判断并着重阐明理由。

)28.请对“因为刑法分则没有规定见危不救罪,所以见危不救行为不构成犯罪”这一说法进行辨析。

五、法条分析题(29小题,10分。

要求符合立法原意和刑法理论。

)29.《刑法》第263条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1)入户抢劫的;(2)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3)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4)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的;(5)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6)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7)持枪抢劫的;(8)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

请回答以下问题:(1)条文中“其他方法”应如何理解?(2)条文中“入户抢劫”应如何理解?(3)条文中“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应如何理解?(4)条文中“持枪抢劫”是否应当包括“持假枪抢劫”的情形?为什么?六、案例分析题:15分30.甲(女,1984年7月20日生)因其同居男友乙已另有新欢丙而生恨意。

2004年6月7日,甲得知当晚丙一人独居于郊外的出租屋,遂叫来好友丁(男,1986年12月13日生),要其晚上去****丙,并给了丁500元“报酬”,丁同意。

当晚9点,甲带着丁来到丙住处附近,指认了出租屋,并给了丁一把其从男友乙处偷来的钥匙。

当晚10点左右,丁找到出租屋,因房门未锁而顺利进入房间,实施****时,遭到被害人极力反抗。

黑暗中丁用力反复将被害人头部向墙体撞去,见被害人不再反抗,于是打开房灯。

丁准备****时发现被害人已没有了气息,遂匆忙逃走。

回家后,丁越想越怕,便告知父母。

其父母反复规劝,并硬拉着丁到公安机关去交代了罪行。

案发后查明:(1)甲已有三个月身孕;(2)甲于2003年1月4日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缓刑1年,并处罚金500元;(3)被害女子并非丙,而是丙的另一同室女友戊,丙当晚因加班未归;(4)戊因丁的暴力而死亡。

阅读分析上述案例后,请回答以下问题:(1)甲、丁的犯罪行为构成何罪?构成一罪还是数罪?并简要说明理由。

(2)甲、丁原想****丙,实际上加害了丙的同室女友戊。

这对甲、丁的定罪量刑有无影响?为什么?(3)对甲能否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为什么?。

(4)甲是否构成累犯?为什么?(5)指出丁具备的法定量刑情节及其处罚原则。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C2.A3.C4.D5.D6.C7.A8.B9.D10.B 11. D 12. A 13.D 14.D 15.C16.C 17.A 18. B 19.D20.B二、多项选择题21.BCD22.AC23.ABC24.ACD25.ACD三、简答题26.答案要点:(1)已经着手实行犯罪,即开始实施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犯罪行为。

(2)没有得逞,即没有能够实现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犯罪基本要件。

(3)没有得逞是因为意志以外的原因,即违背犯罪人主观愿望和意图的主客观原因。

,(4)对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5)未遂犯与预备犯的区别在于是否着手实行犯罪。

27.答案要点:(1)客体不同。

前者侵害的是公民的民主权利,即公民的控告权、申诉权、批评权、举报权和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后者侵害的是公民的人身权利和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

(2)犯罪对象不同。

前者的对象是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举报人;者的对象可以是任何公民。

(3)行为方式不同。

前者表现为滥用职权、假公济私,对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举报人进行报复陷害的行为;后者表现为捏造犯罪事实,向国家有关机关做虚假告发的行为。

(4)犯罪主体不同。

前者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后者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可以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5)犯罪目的不同。

前者的目的是损害他人的某些合法权益;后者的目的是为了使他人受到错误的刑事追究。

四、辨析题28.【解析】(1)我国现行刑法分则没有规定见危不救罪,但这并不意味着见危不救行为不构成犯罪。

(2)不作为构成犯罪,除需具备一般犯罪构成要件外,还须具备以下条件:①行为人负有某种特定的作为义务;②行为人能够履行该特定义务;③行为人不履行该特定义务,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危害结果。

(3)见危不救行为属于不作为,该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关键看是否存在救助的作为义务。

这种救助义务,可以来源于以下四方面:①法律上的明文规定;②行为人职务上、业务上的要求;③行为人的法律地位或法律行为所产生的义务;④行为人自己先前行为具有发生一定危害结果的危险,负有防止其发生的义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