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功能衰竭研究进展摘要:慢性肾功能衰竭是临床内科难治性疾病之一,不是一种单一的疾病,而是各类慢性肾疾病进展到后期的共同结局,对于患者生存质量以及预后有着极大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逐年增多,临床中对于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诊断、治疗研究越来越深入,取得一定进展。
本文就针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慢性肾功能衰竭;治疗;诊断引言: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1 failure,CRF),是临床当中常见病、综合征,病死率较高、预后差,临床表现为肾功能损伤、水肿、高血压,症状并不会突然发作,而是肾脏功能长时间恶化的结果,由于此类危险因素会长期存在,治疗效果不够优异,极易导致CRF从代偿期逐步朝向尿毒症期进行转变,已经成为人类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1]。
现阶段,临床当中最主要治疗手段为,中医药治疗,可以逐步缓解CRF患者中期、早期症状,保护残肾具备的功能,适当延缓病情进展,进而推迟透析[2]。
不过中医药治疗存在疗效发挥所需时间较长问题,因此,现阶段临床当中逐步将中西医联合,对CRF患者展开治疗,治疗效果十分优异。
现就针对CRF研究进展进行如下综述。
1 病因病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以各类继发性、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占据首要位置,其次则为泌尿系统先天畸形问题,如先天性多囊肾、肾发育不健康、膀胱输尿管反流等;遗传性疾病,如肾髓质囊性疾病、遗传性肾炎疾病、Fanconi综合病症等,全身性系统化疾病中以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以及结缔组织疾病等最为多见[3]。
近年来,临床医学研究越来越深入,有实践论证显示,CRF的原发疾病有一定改变,由于肾间质小管损害进而诱发的CRF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自身免疫性疾病、糖尿病肾病以及结缔组织肾损害疾病等引发的CRF也有一定程度上升[4]。
2 诊断2.1西医诊断在1933年中华内科杂志肾病专业组依托黄山会议座谈会纪要,制定完整、健全的慢性肾功能不全诊断标准,之后这一标准在我国得到长时间沿用[5]。
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一是血肌酐〉133μmol·L-1;二是内生肌酐清除几率〈80ml·min-1;三是存在累及肾脏系统性疾病或者慢性肾脏病病史[6]。
在1999年,美国肾脏病基金会公布肾脏病生存质量指导指南,在这一指南当中首次提出慢性肾脏病定义(CKD),国际当中对其关注力度不断提升,关于CKD进展机制以及干预成为国内外热点研究话题。
与1992年慢性肾功能不全诊断相对比,CKD分期患者更加容易接受,可以让患者直观了解病情[7]。
不过对于CKD评价争议相对较多,大部分学者都认为这一指南在临床当中有着重要指导价值,但是可能并不会完全适合我国慢性肾脏疾病防治,其自身仍旧存在一些地方需要重新修订[8]。
因此,在2012年时期,KDIGO组织重新针对CKD指南进行修订,并不断强化CKD的预后和诊断,诊断更加全面与完善,新标准主要为:肾脏损害标志、小管疾病引发的电解质或者其他异常、尿沉渣异常、影像学检查异常、有肾移植史;GFR<60mL·min等。
此类诊断标准是结合白蛋白尿、病因以及GFR等来确定,更加符合我国国情,可以将其使用到临床肾脏病诊断当中。
不过此类指南是个体治疗经验进而总结出的共性标准,其治疗加护以及分期诊断并不完全、彻底适用于所有患者[9]。
因此,需要在参考指南进行诊断基础上综合考量患者个体情况。
2.2中医诊断由于部分CRF患者在疾病早期或者整个病程当中并没有体现出明显符合诊断需求的症状,但是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已经明确显示存在肾功能衰竭症状[10]。
故CRF诊断需要采取中医病名诊断、中医证候诊断以及西医诊断有机融合的模式展开。
其中中医病名诊断主要参照《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这一标准内容进行诊断;证候诊断则主要依托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颁布的“慢性肾衰竭诊疗方案”,依托慢性肾功能衰竭涉及的证型文献进行确定[11]。
结合疾病本虚标实的特征特点,可以将其分为本虚症、标实证,其中本虚症主要为脾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肝肾阴虚证等;标实证除了常规的热毒证、风动症之外,随着临床研究力度增加,还增加水气证、浊毒证等几种类型[12]。
3治疗3.1 药物治疗3.1.1 西医常规治疗与辨证中药应用联合临床当中采取中西医联合治疗过程中,主要在常规西医治疗前提条件下,依托辩证模式,按照差异化中医证型选择时方或者在某一专属时方基础上,随证加味[13]。
在充分给予西医原发病治疗以及对症治疗时期,结合病情组织实施辨证施治,针对肝肾阴虚患者以六味地黄汤为核心;脾肾阳虚患者主要以金匮肾气汤加减;阴阳具虚患者需要以大补元煎合济生肾气汤加减[14]。
除了应用时方之外,也有许多临床工作者在西医常规、基础治疗同时,依托辨证加用自拟方来达到治疗目的,获取一定治疗效果[15]。
3.1.2静脉给药中药制剂的使用临床当中部分中药静脉注射剂具备改善患者肾功能、帮助患者康复的目的,其中常见注射剂包括复方丹参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等,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黄芪注射液可以让肾间质纤维化得到改善,适当维护肾组织BMP-7的表达,减弱肾组织CTGF过度表达等各类机制,以此来保护烦恼肾脏。
也有研究显示,在常规西医治疗以及前列腺素注射基础上,适当加用黄芪注射液,可以让治疗效果不断提升,对于改善慢性肾衰贫血有着一定帮助[16]。
不过,关于西药与中药制剂联合研究并不多,临床当中实践应用效果仍旧有待进一步验证。
3.2替代疗法3.2.1血液透析属于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对于患有CRF的患者来讲,在后期需要频繁做血液透析,一般每周需要做3次左右,每次4-6h左右,临床大量研究证明,坚持做透析可以让患者生活质量不断提升,部分患者可以存活约20年往上[17]。
3.2.2腹膜透析腹膜透析治疗方法对于CRF患者治疗与血液透析有着一定相似性,是持续组织开展透析,直到毒素被彻底全面清除,血流动力学改变相对较小,对于残存肾功能的保护效果与血透相比更加优异,对于联合有心脑血管病症的慢性肾衰竭患者,腹膜透析比血液透析更加安全,可以让患者腹膜炎等并发症实际发病率有效降低[18]。
不过腹膜透析、血液透析两者均存在治疗费用较高、治疗复杂等特征,使得此类治疗方法在基层临床治疗中推广力度受到影响。
结束语:综上所述,CRF是多种不同肾脏疾病进展到晚期的综合征,病机十分复杂,临床症状多样化、多元化,治疗预后较差。
全面阻止该疾病恶化、保护患者残肾功能、及时解决可逆性的加重因素、持续增强治疗效果,是肾病领域研究重点。
大量临床研究都证明,中西医联合治疗可以一定程度上延缓肾功能衰退症状,提升机体免疫能力,适当延缓病情进展,具备一定优势和特色。
不过关于中医药联合治疗研究不够深入,联合治疗方案较为欠缺,需要临床工作者在后期继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1]刘文,李仁喜,曹南林.慢性肾功能衰竭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外科治疗临床分析[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20,29(11):1404-1409.[2]朱晓婷,陈志强,张亚楠,等.益气化湿通络方通过调节NF-κB信号通路改善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炎性纤维化的实验研究[J].中草药,2020,51(8):2193-2199.[3]沈江萍,颜新星,张宁宁,等.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感染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及白细胞计数水平及其临床意义[J].糖尿病天地,2020,17(7):163.[4]施青霞.研究糖尿病性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血液透析护理措施和效果[J].糖尿病天地,2020,17(5):233.[5]吴常裕,杨海燕,占焕平.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9水平变化及其与心肾功能的关系[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20,30(6):677-679,683.[6]胡苗青,周珂,梁恩军,等.生血通便颗粒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血虚瘀阻证的临床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20,16(6):150-153.[7]蔡倩.补肾消癥汤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肾功能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35):122-123.[8]武广军,刘亮,张晓伟.补肾消癥汤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肾功能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20,26(7):971-973.[9]李爽.肾康注射液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KD3~4期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20):178-179.[10]殷久丽.健脾补肾活血泄浊方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16):129-130,133.[11]杨泽勇.肾康注射液联合血液透析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效果观察[J].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20(6):174-175.[12]单艳梅.西医治疗加中药肾衰方辨证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效果观察[J].家庭医药,2019(1):113.[13]徐绍燕.非布司他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伴高尿酸血症患者的应用效果观察[J].家庭医药,2019(11):198.[14]高洁,常相帝,刘益涛,等.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与临床特征分析[J].智慧健康,2019,5(34):112-114.[15]汪卫红,许烨,李志明,等.黄芪水提物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模型大鼠的改善作用及其对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J].中国药房,2019,30(10):1386-1392.[16]陈芳.用阿加曲班对进行血液透析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实施抗凝治疗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9,17(22):150-151.[17]刘敏,荣阳,荣根满.老年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血液透析滤过法治疗分析与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5):106-107.[18]许文炎.血清瘦素、白蛋白水平与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患者预后的关系[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9,37(8):155-156,158.作者简介:(1972-01),男,壮族,广西崇左市天等县人,大专学历,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内科(含肾内科、血液透析)方面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