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急救与护理
摘要】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由于折返运动的快速型心律
失常,它的特点是阵发性突然发作和突然停止。
发作时心率一般在160—230次/分,每次发作可持续不及1秒或持续数秒、数分、数小时甚至数天,自动或经治
疗后终止。
部分可反复发作,发作间歇期如正常人,发作间隙长短不一。
诱因包
括过度疲劳,情绪激动、饮酒、吸烟过多、吸食k粉等。
发作时可刺激迷走神经、使用药物、同步直流电或经食道超速调搏使心动过速终止。
目前最有效最彻底的
治疗方法是谢频消融治疗。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男30例,女18例,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37岁。
其中无诱因的15例,过度疲劳5例,情绪激动10例,饮酒后5例,吸k粉13例。
均通过临床表现,心电监护而确诊。
经过积极的抢救和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后,48例全治愈。
2 抢救与护理
2.1急性期患者入院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病室清洁安静舒适,光线温度适宜,避免一切不良刺激。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予药物治疗,常用静脉用异搏定、心律平、三磷酸腺苷、洋地黄类药物等。
刺激迷走神经使发作终止。
包括压迫颈
动脉窦,压迫眼球,吸气后屏住气,用力做呼气运动,刺激咽喉引起恶心或呕吐。
同步直流电复律。
食道或右房超速调搏终止心动过速。
高流量氧气吸入4-6L/分。
给予心电监护监测,密切观察心电图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床边备好临时起搏器,
电除颤仪及抢救药品与器材。
2.2病情变化的观察
2.2.1生命体征的观察: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对于血压不稳定
的患者应15-30分钟测量一次。
必要时随时监测。
2.2.2心电图的监测:给予持续的心电监护使用,采用五点电极连接法,电极
片位置固定好,避免因翻身或其他护理活动致电极片脱落。
护士应熟悉患者的心
电图变化。
能够正确识别各种异常心电图的特征,一旦发现异常及时与医生联系,配合处理。
2.3吸氧护理吸氧是室上速治疗中的重要措施,它可提高血氧饱和度,缓解
胸闷,减轻心律失常的发生。
必须予高流量吸氧,症状缓解后可给低流量吸氧,
解少诱发心绞痛。
2.4 心理护理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和焦虑,所以我们要
为病人提供安静安全、清洁舒适的治疗护理环境,病房空气新鲜,物品摆放整齐,清洁、协调,使患者心情舒畅,精神放松。
护士陪伴在病人的身边,倾听病人的
感受。
向病人介绍疾病的特点,治疗配合方法,告诉患者不良情绪会增加心脏负
担和心肌耗氧量,不利于病情的控制,鼓励病人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护士多鼓励
安慰患者,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发作期间禁止活动。
2.5健康教育室上性心动过速最大特点突然发作,恢复快无后遗症。
因此要
作有关病人的健康教育,让患者及家属了解室上心动过速发病机制、治疗,诱发
因素及自我救护等有关知识,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避免发作的诱因,做好出院
指导。
提醒康复患者:(1)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2)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如暴饮暴食,消化不良,感冒发烧,摄入盐过多,禁吸k粉。
(3)稳定情绪,保持平
和稳定的情绪,精神放松,避免过喜、过悲、不看紧张的电视球赛。
不听节奏感
强烈的音乐。
(4)自我监测,有些心律失常常有先兆症状,若能及时采取措施,
可解少甚至避免再发心律失常。
有些病人对自己的心律失常治疗摸索出一套自行控制的方法,当发生时用以往的经验能控制心律失常。
(5)定期检查身体,复查有关项目,和理调整用药。
心电图、电解质、肝功等,因为抗心律失常药可影响电解质及脏器功能。
用药后应定期复诊及观察用药效果和调整用药剂量。
(6)合理安排休息,心律失常患者应保证有充足的睡眠。
饭后不宜立即就寝。
睡眠的姿势应采取右侧卧位,双腿屈曲。
(7)合理饮食,饮食要清淡而富于营养。
减少胆固醇的摄入量。
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
饮食要适量,不宜过饱。
(8)注意锻炼适度,有心律失常患者不宜做剧烈运动,若有胸闷、胸痛。
气短和咳嗽疲劳等不适出现,则应立即停止运动。
3 护理体会
通过对48例急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的抢救及实施针对性的护理,促使患者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与护理,提高了治愈率,控制了疾病的发展。
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以及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复发起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