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税收理论练习题及答案

第六章税收理论练习题及答案

第六章练习题一、判断以下各陈述的正误1、亚当·斯密曾经指出,一国每年支出的费用,一般有两个来源:一是与人民收入无重要联系的资源;二是人民的收入。

前者是指政府经营的企业的收入,如国营企业的利润,国家银行的利息等等。

根据斯密的观点,由于各种经济的、非经济的原因,第一种收入来源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与确定性。

()2、非经济税基是指和个人、企业经济行为有关的征税对象,如对商品、财产、收入以及市场交易等等进行征税。

对非经济税基征税,不会影响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决策。

()3、无论政府据以征税的对象属于经济税基,抑或属于非经济税基,都改变纳税人实际收入或改变其对经济资源的占有状况,这就是税收的收入效应。

()4、允许纳税人按照税法规定对税基进行排除、扣除、减免等,都可以视为政府给予纳税人的一种税收优惠,这些优惠往往是出于多种原因而设计的,但不会相应减少政府的税收收入。

()5、按照“利益原则”,税负担的分配应当和纳税人从这种税收的使用中得到的利益联系起来。

不过,在实际生活中,利益原则只能适用于有限的范围。

()6、支付能力原则要求按照个人的经济能力来分配政府支出的负担,而同个人从政府支出中得到的利益没有直接联系。

该原则只有在能够确定税收人支付能力大小的情况下才是适用的。

()7、纵向公平原则要求支付能力相等的纳税人应当交纳相等的税款,横向公平原则要求支付能力不相等的纳税人应当交纳不相等的税款。

()8、税收哲学是如何制定合理分配税负担的标准以及解释此标准合理性的理论,是全部税收理论的基础。

()9、绝大部分税收对私人经济行为都会同时产生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替代效应是指税收引起人们对可供替代的经济行为之间的选择的改变,也就是用一种经济行为替代另一种经济行为以避免或减少纳税负担。

人们通过在可以替代的经济行为之间进行决策调整仅仅是为了尽量减少个人的纳税负担,不会因此对整个经济社会资源配置产生什么影响,更不会对其产生扭曲作用。

()10、向垄断产品征税,向垄断厂商征税一定会对经济社会总体带来较大影响。

()二、选择题(从A、B、C、D……中挑选出所有被认为是正确的答案,键入每句的括弧内)1、一般情况下,国家税收通常具有()基本特征。

A、目的性B、自愿性C、合法性D、强制性E、灵活性2、具有()特征的税收被称为累进税。

A、平均税率总是等于边际税率B、平均税率随边际税率提高而提高C、平均税率与边际税率无关D、平均税率随边际税率下降而下降3、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首先提出“赋税原则”,即政府税收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这些原则是()。

A、平等原则B、确定原则C、公开原则D、便利原则E、效率原则F、非强制原则4、政府税收活动之所以会产生“超额税负担”,斯密认为主要是由以下问题造成的()。

A、国家使用了大批官吏以征税,浪费了大量税收收入,加之税吏贪污腐化,苛索人民,增加了人民的负担B、税收妨碍了人民的勤劳,使人民对某些能够提供更多人就业的事业裹足不前C、不适当的赋税造成逃税现象大增,而处罚过重导致许多生产性资源变成国家税收D、税吏的频繁的稽查,常使纳税人遭到极不必要的麻烦、困恼与压迫5、衡量纳税人支付能力的标准主要有()。

A、以个人收入水平衡量其支付能力B、以个人消费水平衡量其支付能力C、以个人学力大小衡量其支付能力D、以个人财产存量衡量其支付能力6、假设DD的函数为P=12-0.923Q,SS的函数为P=3+0.423Q;那么在政府征收从量税的情况下(如对每个商品课征1单位税收),税负担分配的结果是()。

A、生产者与消费者承担了相同的税负担B、生产者比消费者承担了更大的税负担C、生产者比消费者承担了更小的税负担D、不确定7、超额税负担只有在()情况下为零。

A、需求的价格弹性为无限大B、供给的价格弹性为无限大C、需求的价格弹性为零D、供给的价格弹性为零8、市场经济中税负担分配与转嫁的一般规则是()。

A、供求双方弹性较大者,相应承担较小的税负担B、供求双方弹性较大者,相应承担较大的税负担C、供求双方如有一方为无弹性,则无弹性的一方将承担全部税负担D、供求双方如有一方为无弹性,则另一方将承担全部税负担9、税基弹性为负值时,会出现了E t B>-1,E t B<-1和E t B=-1的三种情况。

其中,E t B>-1,表示()。

A、税率变动的幅度小于税基相反变动的幅度B、税率变动的幅度大于税基相反变动的幅度C、税率变动的幅度等于税基相反变动的幅度D、税基变动与税率变动无关10、拉弗曲线反映了税率变动与政府税收收入变动的函数关系。

该曲线对政府税收政策的制定与调整具有以下一些的指导意义:()A、存在着唯一的政府所可选择的最佳税率,该税率使政府收入规模达到最大B、高于最佳税率的税率调整区间均属于政府的税收禁区C、除最佳税率使政府税收收入为最大外,其他任何规模的税收收入都可以或高或低的两种税率取得D、拉弗曲线更为重要的意义是税率越低,对政府增加税收收入越有利三、思考题1、何谓“税收”,税收的基本特点是什么?2、经济税基与非经济税基的基本区别是什么?3、何谓税收的“超额税负担”?产生超额税负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试分析,在竞争市场和垄断市场中,税收转嫁和税收归宿的情况有什么不同?5、税收归宿研究中,采取一般均衡分析方和采取局部均衡分析法,各有何种意义?6、简要解释亚当·斯密的“税收原则”。

7、简要解释公平分配税负担的主要标准。

8、图示“拉弗曲线”,解释该曲线主要说明了哪些问题。

9、简要分析政府税收政策对经济产出和政府收入的影响。

10、简要分析对劳动和资本收入征税所产生的经济影响。

参考答案一、判断题1、F;2、F;3、T;4、F;5、T;6、T;7、F;8、T;9、F;10、F二、选择题1、ACD;2、B;3、ABDE;4、ABCD;5、ABD;6、C;7、CD;8、AC;9、B;10、ABC二、选择题,两道计算题6.计算方法与结论参见本章第三节第三小节“税收归宿的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例子。

此外,还有两种判断方法:(1)直接计算法:在征税之前,通过市场均衡(D=S,即P0=12-0.923Q= 3+0.423Q),可求出税前均衡产量Q0为6.686、税前均衡价格P0为5.829。

在征税1单位从量税后,SS曲线变为了P t=4+0.423Q,这样通过P t=12-0.923Q=4+0.423Q,可求出税前均衡产量Q t为5.944、税后均衡价格P t为6.514。

这样消费者承担的税收负担为P t-P0=6.514-5.829=0.685,生产者承担的税收负担为1-(P t-P0)=0.315,即消费者承担的税收负担大于生产者的税收负担。

(2)弹性判断法:由于供求双方弹性更大的一方承当的税收负担等小,这样比较两者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可知,SS函数的曲线斜率绝对值(0.423)小于DD 函数的曲线斜率绝对值(0.923),即SS函数曲线更为平坦,进而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生产者的价格弹性更小,所以其承担的税收负担小于消费者的税收负担。

9.由于税基弹性的计算公式为:E t B =(∆B/B)/(∆t/t)=(t∆B)/(B∆t),同时E t B>-1表示税基弹性的绝对值小于1,即| E t B|=|(∆B/B)/(∆t/t)|=|∆B/B|/|∆t/t|<1,将不等式双边同时乘以正数|∆t/t|,可得|∆B/B|<|∆t/t|,即税率变动的幅度大于税基相反变动的幅度。

三、思考题1、何谓“税收”,税收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现代税收,可以简单定义为,政府出于提供特定公共产品和公共劳务的需要,通过法律形式对其社会成员规定的具有强制性的、不付等价物的货币支付。

该概念说明任何形式的税收必须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1)目的性,税收是政府安排大部分公共开支的最重要的资金来源,全部税收收入都要用于实现各种社会、经济目标;(2)合法性,只有政府,并且依据有关法律,才能获得对其社会成员征税的权力,其他任何个人、机构则无此权力;(3)强制性,无论人们愿意与否,依法纳税被规定为社会成员的一种义务,这是每个法定纳税人必须承担的现代生活的代价。

2、经济税基与非经济税基的基本区别是什么?答:“经济税基”,是指和个人、企业经济行为有关的征税对象,如对商品、财产、收入以及市场交易等等进行征税。

对经济税基征税,势必会影响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决策,改变人们在可以替代的经济行为之间的选择,即发生替代效应。

对经济税基课税,一般会导致人们调整经济行为以尽量减少纳税,所以政府从这种税基取得的税收收入,会随着税基规模的变动而变动。

至于“非经济税基”,则是指和人们的经济行为无关的征税对象。

最典型的,是一些国家早期政府对其国民征收的人头税,即对所有的法定纳税人征收一种总额税。

这种税是以人的存在作为征收的对象(税基),而不问纳税人的收入、消费、财产以及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的具体情况。

因而,对非经济税基征税,一般不会影响人们的经济决策,也不会改变人们的经济行为;同样,人们也不大可能通过调整自己经济行为的方式来减少纳税。

3、何谓税收的“超额税负担”?产生超额税负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税收的超额税负担,是指因为税收的作用给经济社会在资源使用上带来的效率损失,即国民福利损失。

产生超额税负担的原因,是政府征收某种商品税使得这种商品与其他可替代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了变化,诱使人们减少对价格相对较高的这种商品的消费,转而增加对其他替代能源的消费,即发生了替代效应。

由于这种商品及其产生的替代效应,破坏了这种商品市场上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国民福利)最大化的基本条件,导致额外的国民福利损失。

4、试分析,在竞争市场和垄断市场中,税收转嫁和税收归宿的情况有什么不同?答:在充分竞争市场假定条件对税负担转嫁、税收归宿的分析,同样适用于垄断市场条件。

在垄断条件下垄断厂商对产品数量和市场价格有较大的控制能力,他们按照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原则来决定生产规模,以能够获得最大垄断利润为目标来确定销售价格。

由于垄断厂商的边际收入曲线位于市场需求曲线的下方,其斜率为需求曲线斜率的2倍,那么和自由竞争的厂商相比,他们之间在(税前、税后的)产量与价格决定方面具有如下一些差异,如图所示:(1)税前垄断厂商能够把产量压得很低,而把市场价格抬得很高,垄断厂商的税前供给量Q m远低于非垄断厂商的税前供给量Q0,而垄断商品的税前价格P m却远高于非垄断商品的税前价格P0。

(2)税后垄断厂商则不能再更多地减少产量,也不能再更大幅度地提高市场价格,垄断厂商的税后供给量从Q m减少到Q m T,相应的税后价格从P m上升到P m T,而非垄断厂商的税后供给量则从Q0减少到Q0T,相应的税后价格也从P0上升到P0T,前者税后减产的幅度和税后价格上升的幅度均远低于后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