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海尔的国际化战略

浅析海尔的国际化战略

浅析海尔国际技术转让策略24120201 潘彪工商管理摘要:海尔集团原先是一个濒临倒闭的电冰箱生产小厂,经过30年来的不断创新,现在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家电制造商之一。

据统计,海尔集团2014年销售额为2007亿元,实现净利润150亿元。

海尔的发展不仅与它的管理模式,创新能力息息相关,还与它的国际技术转让策略相关,正式由于它的技术转让策略,海尔才拥有雄厚的技术实力,才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浅析海尔的技术转让策略:海尔的国际化战略,海尔技术转让的方式,浅析海尔技术转让策略。

【关键词】:海尔;技术转让;国际;策略海尔的技术转移策略不仅仅是海尔取得竞争优势的有利武器,同时也是海尔不断发展不断创新有力支撑,正式因为通过不断的技术转让策略,海尔才拥有雄厚的技术实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还有提高海尔海尔面向供应商和经销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在面对竞争者和替代品的威胁时能拥有足够的资本。

所以无论是任何类型的企业,进行技术转让总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也是有必要的。

进行技术转让,获取先进技术,转让对于自身“落后”但却相对于目标公司“先进”的技术而获取足够的资金,已经成为企业势在必行的的行为。

一、海尔的国际化战略要谈论海尔的技术转让策略,不得不提一下海尔的国际化战略,尤其是其科技国际化战略的部署。

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海尔逐渐意识开拓国外市场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当然海尔国际化战略的开展首先要巩固国内市场,立足好国内,站稳根基,才能发展国外市场,其实海尔的国际化战略主要是由三部分组成的:质量国际化、科技国际化、和市场国际化。

(一)、海尔的质量国际化战略质量保证体系认证、产品国际认证以及检测水平的国际认可是海尔集团使其产品质量水平与国际接轨的重要内容。

一个企业能否做强做大,关键在于其生产的产品的质量的好坏。

质量过硬的产品永远不会缺少市场。

其次海尔秉承着“现有产品后有市场,最后有工厂”的理念。

目前海尔集团共有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微波炉、热水器六大产品经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是国内通过该项认证产品最多的企业。

在国际上,海尔产品获得德国VDE、GS、EMC、TUV,美国UL、ETL、DOE,加拿大CSA、EEV,美洲NRTL/C,澳大利亚SAA,日本S-MARK,欧盟CE,沙特阿拉伯SASO,俄罗斯GOST,国际CB,南非SABS,菲律宾PBS,韩国安全认证等共18类产品认证,产品可畅通无阻进入87个国家和地区。

同时海尔的检测水平也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是国内同行业首家获得加拿大EEV、CSA“分享认证”、CSA“全权认证”和美国UL用户测试数据认可的企业,此外海尔的产品还荣获了“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等荣誉称号。

虽然有如此之多的质量检测机构,但是海尔都一一通过了,领先的生产技术和领先的检测技术是海尔自信的来源,目前根据中怡康的调查数据,今年一季度,海尔冰箱、洗衣机、空调占中国市场份额分别是26.66%、26.5%、12.36%,而2012年全年相应的数据是29.91%、29.88%、13%。

可以说海尔是白色家电市场上的领导者也不为过。

(二)、市场国际化战略海尔国际化初期,首选进入美国这个发达国家市场,这一策略与大多数企业不同。

很多企业向国际发展初期,一般选择像非洲、东南亚等不发达的国家,这样可以减少成本,竞争相对较弱,可以避免很多贸易壁垒方面的阻碍。

但是海尔认为,一开始就进入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市场,一旦站住脚跟,再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就比较容易,而如果先进入那些不发达国家市场,即使获得了效益,到时再打入发达国家市场,又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精力[6]。

所以海尔选择了“先难后易”的进入策略,带着在发达国家树立起的名牌效应较轻松的进入到了发展中国家市场。

这与海尔“名牌战略”遥相辉映。

只不过这次进行的是全球范围内的“名牌战略”。

海尔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主要一下两种:1、全球范围内本土化架构本土化,是海尔对外直接投资中最经典的一个策略,所谓本土化,就是在本地生产本地销售,此举不仅大大提高海尔的资源利用率,同时还可以提高海尔产品的竞争优势。

比如,海尔曾经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开了一家工厂,主要生产电冰箱,后来还生产了洗衣机,空调等白色家电,主要服务于美国本土市场,这让海尔直接与美国本土厂商构成竞争关系,海尔凭借着过硬的产品质量,优质的售后服务,不仅打开了美国市场,同时也建立起了海尔的品牌知名度以及产品的美誉。

这一成功的本土化战略也为海尔后来的国际化战略的践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全球范围内设计、营销,制造三位一体架构要实现真正的全球化,不仅仅只是在本土建立制造中心那么简单,要深入当地,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设计出本地人喜欢产品就显得尤为的关键。

海尔的海外工业园都是三维一体的结构。

依托此架构,海尔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了研发网络,利用这些网络进行技术研发工作,借此形成比较强的技术储备能力。

同时海尔在1995年到2000年这5年间不断的改变组织结构,并且将组织结构与网络信息技术衔接起来,以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和营销效率。

海尔重视市场的跟踪消费,运用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技术抓住用户需求和全球供应链[5]。

进入21世纪,未了迎接网络经济的所带来的挑战,海尔构建“一名两网”开放式交易平台,可以为全球范围内的消费者提供网上个性化的定制服务以及在线客服。

实现与客户之间的“零距离”,能使海尔真正了解客户解决客户需求以达到其全球化战略的目的。

海尔集团这几十年来通过不断的资本运作,不仅打开市场,还扩充了能力。

这几十年来,海尔集团通过加强品牌管理,提升核心能力,在确保海尔去的良好发展的基础之上,一步一步实现了自己全球化的战略目标。

如今海尔品牌价值已高达1038忆元,全球范围内的市场销售规模为2000多忆,初步实现了自己的全球化战略目标。

(三)、海尔的科技国际化历程海尔依靠其国际化战略的架构逐步由一个小型企业成长为一个特大型的跨国的国有企业,也成功由“海尔的国际化”演变为“国际化的海尔”。

在海尔十几年的资本运作和生产经营中,海尔的科技国际化走过了“引进消化、吸收模仿、引智创新、技术输出”四个大步骤。

其中消化吸收与技术创新是海尔实现技术领先的关键环节[5]。

比如:1984年海尔引进德国生产技术,由于是高起点的技术引进、必须进行技术的消化吸收,以及改进。

海尔于1985年推出了亚洲第一代四星级电冰箱“青岛利勃海尔”。

海尔在1992年斥资一亿六千万元人民币组建了海尔技术中心。

该技术中心为海尔的技术创新做出了许多努力,自此之后,海尔的新产品的研发速度大大加快,其中超级节能的无氟电冰箱BCC-212从技术角度上来讲更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准。

更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事例就是海尔的变频空调:海尔的变频技术是从日本引进的。

针对中国电力紧张、电压不稳的特点,经过反复的研究和实验,海尔开发出适合中国市场使用的变频一拖二空调,既具有一般变频空调的优点,还可以进行单机能量的叠加,双机能量合理分配,节约用电,对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有较强的适用性。

目前,海尔的变频技术已向南斯拉夫、土耳其、西班牙等国输出。

海尔成功地从技术引进到技术输出,与自身的研发水平是分不开的。

同时海尔还实现了国际技术合作,这标志着该公司开始以技术优势参与国际竞争,在产品开发上与国际水平同步,增强了产品竞争力。

二、海尔技术转让的方式海尔是取得业界领先地位,与其国际化战略不无相关,但是更关键的在于海尔是不是有过硬的技术实力,取得技术领先地位也是一家跨国公司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海尔取得技术领先地位的过程与其技术转让方式也息息相关。

(一)、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是企业壮大自身比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对国外领先技术的引进,海尔不仅可以提升自身产品的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

1985年,青岛电冰箱厂与原西德利勃海尔工程有限公司签订合同引进利勃海尔电冰箱散件,生产琴岛—利勃海尔电冰箱。

(二)、全球范围内的自有研发中心前面已经了解到了海尔的全球化战略的方式,海尔在全球范围内都设有技术研发中心。

据统计:目前海尔研发中心整合了海尔全球五大研发中心技术团队(中国、亚洲、欧洲、美洲、澳洲),与美国、日本、德国、以色列、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数十家具备一流技术水平的公司建立业务合作关系[4]。

研发中心拥有1.2万平方米的研发大楼和1.6万平方米的中试基地,配备了国际先进水平的软、硬件设施,并利用全球科技资源的优势在国内外建立了48个科研开发实体。

而且目前海尔的研发中心目前着重于下列领域的技术进行自主研发和创新:绿色技术、新能源技术、物联网技术、制冷技术、控制技术、集成电路、智能家居集成技术、新材料、工业设计等。

(三)海尔HOPE开放平台HOPE平台致力于打造成为一个完全开放的创新平台,旨在彻底打破了阻隔在用户与资源之间的隔阂,为设计师、用户、极客、发烧友、供应商等各相关利益方创建了一个全新的创新生态圈,在这个平台上,消费者与消费者交互、消费者与资源交互、资源与资源交互,自主交互形成创新成果。

HOPE平台本身就是一种颠覆创新和机制转型,相关各方基于不同的市场目标通过这个平台结成并联利共体,风险共担,超利共享。

(四)技术联盟海尔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注意整合国际的创新资源,提高产品的竞争力[3]。

海尔联合国外大公司,科研机构,大学,以项目牵头的方式进行研究,合作方有东芝、飞利浦、麦兹、阿尔卡特朗讯等,海尔先后与荷兰飞利浦公司建立技术联盟,与德国麦兹公司联合成立“德国海尔技术研究中心”,共同进行数字产品的开发。

三、浅析海尔技术转让策略(一)引进国外先进技术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家电行业冰箱厂蜂拥而起,海尔集团的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濒临倒闭,管理混乱,缺乏竞争优势。

据海尔当年的数据显示:海尔员工600多人,销售收入300万元,但是亏损额却高达147万元,属于严重的资不抵债。

为摆脱亏损,取得有利的竞争地位,时任电冰箱总厂的张瑞敏决定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电冰箱生产技术,生产世界一流的冰箱。

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海尔狠抓质量管理,1988年获得了中国冰箱行业历史上第一枚国家级质量金牌,标志着名牌战略初步成功。

1992年,海尔获得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成为中国家电行业第一个通过此项认证的企业。

不难发现,海尔做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决定,是与海尔所处的时代背景,还有海尔自身状况有关,海尔必须要有比国内同行先进的技术和优质的产品(二)全球研发中心海尔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研发中心的主要目的是跟踪、分析和研究与集团发展密切相关的超前5-10年的技术,同时推进这些技术的产业化转化工作,形成新的高新技术产业。

海尔的研发中心通过利用全球的优势资源,为海尔集团在全球的发展服务[1]。

并且这些研发中心基本围绕五项任务进行的:1.整合全球科技资源,实现超前技术项目的商品化,为海尔的国际化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持;2.集成软件资源,提升海尔产品的附价值,并实现成本节约;3.主持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成为海尔及中国的技术标准拥有者,提升海尔及中国家电产品的技术实力;4.为海尔集团在全球的制造、采购、服务部门提供研发能力和技术支持;5.动态跟踪、采集、分析全球经济、市场、技术的动态,为海尔集团的决策提供依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