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新时期中学生人生价值观特点的调查研究

关于新时期中学生人生价值观特点的调查研究

新时期中学生人生价值观特点的调查研究天津市南开中学马健摘要:本研究采用张进辅编制的词汇选择问卷,选取天津市市重点中学、区重点中学、民办学校初二、高一、高三年级共1480名被试进行问卷调查。

探讨新时期中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特点。

结果发现绝大多数的中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是积极的、进取的和乐观的,但必须大力加强中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

关键词:新时期中学生人生价值观调查正文:一、引言:新时期,随着国内改革的深入,国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在市场经济观念的影响下,使传统的主导价值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中学生是面向未来的一代,其价值观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前途和命运。

因而如何正确把握新时期我国中学生的价值观特点,是很多基础教育工作者颇为关注的一个问题。

在个体价值观体系中,人生价值观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总的价值取向,对价值观系统中的其他价值观起着指导和制约作用。

因此研究价值观常以人生价值观为重点内容。

人生价值观是人们对自身的社会地位、人生目的和意义,以及个人与社会集体、人与人之间关系等进行认识和评价时所持有的基本观念。

他主要回答的问题是:人究竟为什么活着?人生当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一句话,就是要回答什么样的人生才有价值。

价值观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观念系统,为了深入研究价值观,可以从多种不同维度和层次对其分类并加以考察。

Rokeach将价值观分为终极性价值观(terminal values)和工具性价值观(instrumental values)。

这种划分体现了价值观的层次性和顺序性,也真正表达了价值观作为“深层结构”和“信仰体系”与“行为选择”之间相互体现与依存的性质和关系。

据此,本研究将人生价值观分为人生价值目标和人生价值手段,作为调查的两个纬度。

人生价值目标是人生价值观的核心,决定着人生价值观的性质和方向,指导着人生道路的选择,推动着人生实践的进程。

因而,研究中学生的人生价值目标是研究其人生价值观的重点,对把握中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本质至关重要。

人生价值手段是实现人生价值目标的保证,直接关系到中学生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和生活方式,对于正确引导中学生的人生实践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将这两个方面作为研究的两个维度同时对中学生调查,可以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中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整体结构特征,又可以研究两个维度各自的具体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联性和差异性,为基础教育阶段中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个依据,使得学校德育工作更有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二、研究方法:1、被试天津市市重点中学、区重点中学、民办学校初二、高一、高三年级各两个班作为被试,被试总人数1480人。

收回有效问卷1473份。

2、材料本研究使用的是张进辅编制的词汇选择问卷。

第一部分列出40个描绘不同人生价值目标的词汇;第二部分列出40个描绘不同人生价值手段的词汇。

3、施测方法要求被试在各组分别选出三个最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词汇,并按其对自己的重要程度或符合程度排列顺序。

排列第一计3分,第二计2分,第三计1分,再计算每个词汇所得总分,然后按每个词汇得分多少由高到低排列顺序。

4、信度检验在正式施测前进行了重测信度检验。

5、数据统计工具本实验所有数据统计均在计算机上利用SPSS软件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1、中学生人生价值目标的特点:将中学生对人生价值目标词汇的选择排序,结果见表1“真诚友谊”、“家庭和睦”、“知识渊博”、“聪明能干”、“品格高尚”、“性格坚强”、“美满婚姻”等词汇的选择比较靠前,表明中学生比较看中与个人面临的人生课题和与个人素质有关的价值目标。

“国家强盛”、“世界和平”、“社会稳定”的选择居于前列,说明中学生具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

总体而言,中学生的人生价值目标是积极向上的。

(2)、一些与奉献精神相关的价值目标,如:“奉献社会”,“人民幸福”、“服务他人”、“共同富裕”等词汇的排序居中或靠后,说明中学生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有所削弱,这也是社会转型期社会价值观演变的反映。

(3)、一些体现现在中学生生活质量的词汇,如:“心情舒畅”、“多彩生活”、“舒适生活”等词汇的排序比较靠前,而与中学生现阶段相距较远的目标,如:“延年益寿”、“创造发明”、“子女有为”、“造福子孙”等词汇的排序比较靠后,表明新时期中学生人生价值目标的现实性特点。

(4)、一些传统的价值目标,如:“地位显赫”、“社会承认”、“世人仰慕”、“流芳百世”、“成名成家”、“光宗耀祖”等词汇的排序居中或靠后,体现了当代中学生价值观与传统价值观的差异。

(5)、“超度亡灵”排序最后,表明我国中学生价值观的非宗教性,符合我国社会文化现状。

2、中学生人生价值手段的特点:将中学生对人生价值手段词汇的选择排序,结果见表2“勇于竞争”、“敢冒风险”等词汇的排序靠前,而“听天由命”、“满足现状”、“等待接受”、“坐享其成”、“消极应付”等词汇的排序靠后,说明中学生的人生价值手段具有积极性、进取性和稳定性。

(2)、“随机应变”、“深谋远虑”排序靠前,表明中学生的人生价值手段具有灵活性。

(3)、“诚实守信”、“洁身自好”、“自我控制”排序靠前,说明中学生的人生价值手段具有自律性。

(4)、选择“甘为人梯”的位置靠后,说明当代中学生缺乏奉献精神,这于人生价值目标的结果相一致。

(5)、一些传统价值观提倡的手段,如:“循规蹈矩”、“委曲求全”、“谦恭顺从”等词汇的排序靠后,表明某些传统价值手段已不被当代中学生所看重。

(6)、“不择手段”、“投机取巧”的排序居中,表明有相当一些中学生的人生价值手段的偏差,值得警惕。

3、中学生人生价值观性别差异的分析将中学生对人生价值目标、人生价值手段词汇的选择进行性别差异的检验,结果见表3、表4。

表4经检验,新时期中学生终极性人生价值观在男女之间具有很高的一致性,仅在“社会承认”的选择中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得分明显高于女生得分。

中学生工具性人生价值观在男女之间同样具有很高的一致性,仅在“标新立异”的选择中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得分明显高于男生得分。

在这两个方面的显著差异应该说不是孤立的,而有着内在的联系。

对终极性价值观的“社会承认”一条,男生比女生有着更为明显的倾向性。

这一点主要是由我国传统文化中对男女不同性别有着不同期望的文化传统所致。

一般来说,男生更多地被期望出人头地、事业有成,而女生相对在事业方面地压力要小许多,“贤妻良母”依然是社会大众对女性的主流理想模式,“男主外,女主内”的思维模式依然很明显。

而要达到传统的成功标准,遵从社会既定的规范和要求是必不可少的努力方式。

女生由于从求学阶段开始就会较少受到来自事业成功方面的压力,所以在个人行为上不会过早对“社会认同”产生较强的倾向性,相对在行为上会比较自由,在鼓励创新的环境里更加易于尝试新的事务。

同时在性别的心理差异性上,男女对新鲜事物的敏感程度也有不同,比如在服装款式上,男式服装的颜色和样式一般很少有变化,而女性则更加喜欢新鲜的时髦服装。

4、中学生人生价值观年级差异的分析将中学生对人生价值目标、人生价值手段词汇的选择进行年级差异的检验,结果见表5、表6经检验,新时期中学生终极性人生价值观在年级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的有“真诚友谊”;“平等互利”。

存在显著差异的有“知识渊博”;“品格高尚”;“舒适生活”;“吃喝玩乐”。

新时期中学生工具性人生价值观在不同年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的词汇有“敢冒风险”,“兢兢业业”;“投机取巧”,“时冷时热”。

对以上条目的统计使我们对目前的高中阶段的德育效果不得不产生相当的担忧。

在以上条目中,“真诚友谊”,“平等互利”,“品格高尚”,“敢冒风险”,“兢兢业业”,等不断强化的德育培养目标的学生实际倾向性却随着年级的排位逐步退后。

随着年龄的增加,社会大环境特别是市场经济对教育的负面影响的效果越来越显著。

理论上的强调和重视与实际领域的效果减退,学生对人生价值观的感性认识距离应有的理性认识越来越大,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高中阶段学生德育工作的“软”化,应该进一步加强社会实践活动,拉近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差距。

“知识渊博”一条的变化表明随着学生年级增高,其排位稳步下降,说明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应试教育还有着很大的市场,其直接危害就是使学生逐渐产生厌学情绪,对知识学习兴趣有所下降。

对“舒适生活”和“吃喝玩乐”的排序随着年级的增高排位也随之提升,表明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对社会生活的现实有了一定的了解,思考的重点也逐步从形而上的事物转向形而下。

但是学生的这一变化也存在着生活目的庸俗化的倾向,值得注意。

通过对“投机取巧”的检验,表明随着学生在其主要实践活动——学习中所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他们逐步认识到了脚踏实地的重要,特别当高考作为一个不可回避不可取巧的考验摆在面前时,已经不可能再使他们存在任何幻想,这种体验是深刻的,所以在这一项的排位上甚至高一和初二还是很接近的(25和24),但是一到高三此项的排位就迅速跌落(40)。

通过对“时冷时热”的检验,表明高三学生随着自身心里成熟度的不断提高,以及行为目的性(高考)的高度明确,暂时排除了青春期成长带来的其他不稳定因素,故而在心理上逐步减少了摆动。

四、讨论:经调查结果可见,新时期中学生的人生价值目标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而中学生的人生价值手段总体上也表现出积极进取性。

但也有少数中学生存在崇尚个人主义取向、消极退缩和消极悲观的情况。

这与当前中学生人生价值的一些新变化是想吻合的。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强调自我与社会融合,索取与奉献并重,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而又比较重视自我、注重实际、推崇竞争、敢冒风险、追求物质利益,这种人生价值观似有日益成为中学生人生价值观主导的趋势。

虽然调查显示中学生对人生价值项目的选择比较集中于排序靠前的项目,表现出一定的集中性和倾向性,但同时也发现所有其他词汇或多或少都有人选择,这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中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广泛性和个体差异。

新时期中学生这种人生价值观的表现是社会发展变化、学生自我实践、社会角色要求和年龄特征的综合反映,它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变化的必然性。

但是,在奉献与索取的平衡和统一中,如果过分的强调“自我”,并把社会对个人的回报作为价值取向的条件,这与无私奉献的个人价值观有一定差距。

若任其发展,很容易滑向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甚至走向自私自利的极端个人主义。

因而,加强对中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五、结论:1、绝大多数的中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是积极的、进取的和乐观的。

2、少数中学生崇尚个人主义取向,消极退缩。

3、中学生人生价值观在性别之间表现出了很高的一致性,仅在极个别具体项目上存在显著差异。

在年级之间和学校类型之间也表现出了较高的一致性,但在有些具体项目上差异显著,甚至极其显著。

4、当代中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也体现出广泛性和个体差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