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适用专业: 语文教育初等教育(文科)总学时数:108学分学分:5学分编制单位:中文系文学教研室编制时间:2007年10月10日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课程性质:高等师范院校三年制(类)语文教育专业基础课,为主干课程。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文学的组成部分,是语文教育专业和初等教育文科方向的专业主干课程。
它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和系统经典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学习,加强学生对现代汉语文学的掌握和运用,增强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化的感知和理解,培育学生的现当代文化品位和现代审美情趣,训练学生分析、鉴赏、评论现当代作家作品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现代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
课程地位:本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语文教育专业和初等教育文科方向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任务:(1) 介绍现当代文学的基本情况和基础知识,吸收已有的成果,反映学术界普遍达成的共识。
(2)本课程内容分为《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两部分,分大学二年级上、下学期学习。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文学史知识和作品选两部分,所选的作品都是各个历史时期的优秀的、有代表性的名篇。
构成文学史的最基本元素是文学作品,是文学的审美。
(3) 中国现当代文学应该是中国二十世纪的文学史,它是一个开放的整体,文学作品、文学史和文学史精神构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三个层面,它应该包括大陆文学、港澳文学和台湾文学三部分(4) 学生要尽量多地阅读文学作品,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要求写三篇作品评论,进行精读精评,还应该学习一些文学理论著作,完成对现代和当代文学的系统宏观的概貌、具体作家作品的思想精神的评价,对面和点两方面的统一把握。
(5)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主要采用讲授法,辅以讨论式、提问式的方法。
(6)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条件时可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强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教学过程的生动性。
二、总体教学目标《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它兼具理论性、科学性、时代性和实用性,并带有师范专业的特色。
开设本课程,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概貌,理清中国现当代文学演化的脉络,探讨它的历史规律,总结它的经验、教训;培养学生正确观察、评价文学现象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训练学生分析、鉴赏现当代作家作品的能力,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现当代文学修养,陶冶自己的理想、情操和美感。
通过对文学思潮、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的分析,系统而又简明扼要地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旨在使学生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掌握分析、鉴赏作品的方法。
三、本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学习本课程前,学生应具备高中(中专)阶段的《语文》课程中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具有相应的知识储备的生活阅历以及一定的阅读量。
本课程是中文系的文秘新闻专业和社会科学系的小学师资培训专业的必修课程。
五、教学内容及其目的、要求、任务绪论(2课时)(一)教学目标1、记忆: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起止时间。
2、理解:“现代文学”的概念。
3、运用:现代文学精神对今天文学的影响。
4、分析:文学的“现代性”特点。
5、综合:现代文学的特点。
6、评价: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面貌。
(二)教学内容1、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性质2、学习现当代文学的意义3、学好现当代文学的主要方法和途径(三)教学要求1、基本要求(1)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含义、特点;(2)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学现代化”最深刻并具根本意义的变革是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变,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美学观念与品格的变革;(2)掌握学习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方法和途径;2、重点、难点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学习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四)教学建议理论讲解与实例分析结合。
中国现代历史与文学史的结合。
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里,对现代文学思想精神的介绍。
(五)作业、实践环节设计进行一次现代当代文学作品阅读分析摸底训练。
第一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2课时)(一)教学目标1、记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革命文学论》、周作人的《人的文学》。
2、理解:几个重大文学团社的主张。
3、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精神。
4、分析:新文学革命兴起的历史背景。
5、综合:新文学的精神本质。
6、评价:分析评价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成就和历史意义。
(二)教学内容1、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2、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团社的蜂起;3、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4、文学创作潮流与趋;(三)教学要求1、基本要求(1)、掌握革命文学发生的历史背景,文学革命的发生过程,外国文学的介绍及其影响;(2)、文学革命时期的文学思潮;(3)、新文学团社的涌现;2、重点、难点重点:“五四”新文学运动和文学革命;难点:分析评价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和周作人的《人的文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四)教学建议对于这一章节,教师注意向学生介绍一些必要的现代文学理论知识,教师主要采用讲授法。
学生必须熟练掌握本章的基本内容,辅以自学。
(五)作业、实践环节设计1、“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性质、内容和历史意义;2、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的文学主张和主要贡献;第二章鲁迅(12课时)(一)教学目标1、记忆:鲁迅的贡献;2、理解:现代知识分子的呐喊和失败;3、运用:阿Q精神胜利法的本质特征;4、分析:《狂人日记》里“吃人”问题的演变;5、综合:《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6、评价:“现实能请鲁迅走开吗?”“鲁迅的中国文化的守夜人”。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奠基人和方向”等观点;(二)教学内容1、鲁迅的生平和思想发展;2、《呐喊》、《徘徊》的现代性开拓;3、《阿Q正传》里的“精神胜利法”;4、《狂人日记》里对“吃人问题”的反思;5、《伤逝》里知识分子启蒙的失败和绝望;(三)教学要求1、基本要求(1)、了解《呐喊》和《徘徊》的创作思想,掌握《狂人日记》和《伤逝》的知识分子形象和知识分子道路的探索。
(2)、分析《伤逝》里的女性形象和妇女解放的问题。
2、重点、难点重点:在中国当时的环境里知识分子启蒙精神的失败和绝望,现代知识分子觉醒期的呐喊;难点:《狂人日记》里的先锋性;(四)教学建议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主要采用讲授法,辅以讨论式、提问式的方法,先确定基本议题,由学生找资料,形成观点,然后在课堂上安排几个代表做专题发言,让几种观点相互碰撞,最后教师总结,提出自己的意见,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
(五)作业、实践环节设计1、对鲁迅的精神本质“反抗绝望”的理解;2、阿Q悲剧的深刻意义;3、从《狂人日记》里看“吃人”问题的提出,历史上的吃人传统;4、吃人问题的反思——对人性黑暗的批判;5、从《伤逝》的子君来看女性的解放问题;任选一题,写成论文,要求有自己独立的思想;第三章郁达夫的自叙传抒情小说(4课时)(一)教学目标1、记忆:抒情小说的特征;2、理解:“多余人”形象的内涵;3、运用:自我暴露的心理描写在当代小说里的运用;4、分析:《沉沦》的主人公的人物形象;5、综合:郁达夫的早期小说的特征;6、评价:小说里性心理的描写与评价;(二)教学内容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的小说(三)教学要求1、基本要求(1)了解郁达夫留学生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了解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为人生”的创作思想;2、重点、难点重点:“自叙传”抒情小说的特征,“被社会抛弃的人抛弃社会的人”的心理轨迹;难点:《沉沦》里的色与欲的描写和颓废气息,感伤的、抒情的浪漫主义特色;(四)教学建议以学术论文《潮湿的灵魂——郁达夫留学生小说初探》为资料,进行概括赏析。
(五)作业、实践环节设计1、怎样理解《沉沦》里的主人公的变态畸形行为;2、分析《银灰色的死》里的人物形象;第四章早期的散文和诗歌(6课时)(一)教学目标1、记忆:郭沫若的《女神》;2、理解:周作人的“言志派”散文;3、运用:冰心的“爱的哲学”在作品里的体现;4、分析:赏析徐志摩的《再别康桥》;5、综合:现代律诗和现代象征诗的特征;6、评价:闻一多和李金发的诗歌特色;(二)教学内容1、周作人、冰心的散文创作;2、闻一多、徐志摩与新月诗派;(三)教学要求1、基本要求(1)、了解现代格律诗和现代象征诗的诗歌理论;(2)、掌握闻一多、徐志摩和李金发的诗歌特色;2、重点、难点重点:周作人和冰心的散文创作;难点:具体的代表诗歌作品的赏析;(四)教学建议以点带面、具体作品的赏析与理论创作相结合。
(五)作业、实践环节设计1、以《弃妇》为例,说说李金发诗歌创作的特色;2、分析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点;3、阐述闻一多诗歌理论的“三美”内容;第二编第二个十年(1928——1937)第五章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与三十年代的文艺思潮(2课时)(一)教学目标1、记忆:“左翼”文学;2、理解:无产阶级文学论争;3、运用:“左翼”文学在今天的意义;4、分析:30年代的主要文艺思潮;5、综合:30年代文学发展的精神面貌;6、评价:“左翼”的成就和贡献;(二)教学内容1、无产阶级文学论争与“左联”的成立;2、30年代的文艺思潮论争;3、30年代文学发展的基本面貌与特点;(三)教学要求1、基本要求(1)了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和论争;(2)掌握鲁迅关于革命文学的主要观点及其意义;(3)熟练掌握革命文学论争的两方:创造社、太阳社——鲁迅、茅盾;熟练掌握左翼作家联盟成立的时间、地点、性质、主要刊物《北斗》、《萌芽》以及解散的时间;2、重点、难点重点:左联的成就和贡献;难点:鲁迅在左联成立大会上的讲话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四)教学建议让学生听王富仁教授在2006年1月关于左翼国际研讨会上的闭幕词录音,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认识有新的思想和精神。
(五)作业、实践环节设计结合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对左联五烈士作品进行赏析。
第六章老舍(6课时)(一)教学目标1、记忆:老舍的重要文学创作;2、理解:老舍的民间创作立场;3、运用: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的探索;4、分析:民间视角下的启蒙悲剧;5、综合:《骆驼祥子》里的男权思想;6、评价:《骆驼祥子》里的虎妞形象或对以前传统的观点进行评价;(二)教学内容1、市民文学的代表2、《骆驼祥子》的文本解读3、堕落的命运——祥子和虎妞(三)教学要求1、基本要求(1)了解老舍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探索;(2)掌握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2、重点、难点重点:社会悲剧与个人悲剧的关系;难点:虎妞形象的分析;(四)教学建议老舍的小说代表了中国的市民文学,以《骆驼祥子》为代表进行深刻而丰富的解读,学生提问题,教师回答的方式进行。
(五)作业、实践环节设计1、阅读《月牙儿》和《四世同堂》,了解作品的文化反思特点;2、写论文《我眼里的虎妞》;第七章沈从文(6课时)(一)教学目标1、记忆:微笑文学;2、理解:“闻杜鹃及悲哀”在《边城》里的体现;3、运用:作者的文学世界与人的世界;4、分析:翠翠悲剧产生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