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园论文 有效回应让课堂灵动起来

幼儿园论文 有效回应让课堂灵动起来

有效回应让课堂灵动起来——以中班语言活动《大胖和小胖》为例,谈集体活动中教师回应策略徐红燕【内容摘要】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有效回应对推动幼儿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充满智慧的回应并不是教师们容易掌握的,它考验着教师们的现场应变能力和现场把控能力。

本研究就是从教师的有效回应这一方面入手,通过分析教师回应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以一个中班语言活动为例来解析集体活动中教师回应的一些策略。

总结出了刨根问底、深化问题,引发商议、合理想象,以身试法、拓展经验等六条策略,亦对如何提高教师回应水平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有效回应师幼互动集体教学良好的师幼互动是集体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保证,也是考验教师现场应变能力和现场把控能力的标志。

而有效的回应则是实现集体教学活动中优质师幼互动的关键。

教师的有效回应能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思考、拓展经验,有助于提升幼儿的想象空间和活动目标的达成。

可以说教师的回应推动着幼儿的发展。

在幼儿园教学工作中,教师们总是十分注重活动的前期设计和准备,而要谈到现场互动和教师的回应问题,大家都充满了困惑。

一次集体教学活动的目标、活动流程以及活动中的关键提问和过渡语言等,教师都可以进行前期的准备和预设,而幼儿的现场反应和教师现场的灵活把控却是不能进行预先设计的。

这才是教师教学经验和智慧的体现,更是值得我们幼儿教师不断钻研和探索的问题。

一、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回应存在的问题(一)关注预设和结果忽略过程在每一次集体活动之前,教师们肯定对活动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并对幼儿的现场反应进行了预设。

但是,到了活动现场总会有意料之外的事情的发生。

比如,幼儿给出的答案接近不了教师预期想要的答案,教师千方百计地进行引导,想要让幼儿说出心目中的答案。

或者当老师提出问题,幼儿马上给出了老师想要的答案时,老师就会马上收尾,满足地进入下一个话题。

这样的回应忽略了幼儿在活动现场的情绪、思维和想象,只是机械地求得一个结果。

(二)人云亦云脱离主线在集体活动中,有时会有些幼儿的思维活跃。

当老师和小朋友在谈论这个话题时,有的孩子会将老师的话题迁移到另外一个话题中。

例如:老师与幼儿在谈论海洋中的鱼类时,有一位幼儿说他爸爸给他买了小鱼的玩具。

老师接着说“哦,你爸爸对你很好的。

”一句话让其他幼儿也开始说起了自己爸爸曾经给自己买过的玩具,以及自己爸爸的好处。

大家的思维顿时大转弯,脱离了本次活动的主线。

(三)只重个体忽视群体一些思维活跃善于表达的幼儿总会在集体活动中抢尽风头。

面对老师的每一次提问,这些孩子都会积极举手,并给出教师想要的答案。

在教师的回应中也总会对这些幼儿进行单独的表扬和回应,而忽视了其他的幼儿,让其他幼儿受到了冷落。

(四)应答单调模糊缺乏针对性教师在提问后面对幼儿给出的答案,很多教师的应答都十分的单调、模糊。

“嗯,好的。

”“很棒!”“不错!”等等。

或者有的教师则是采取了直接重复幼儿答案的方法,幼儿说一句,老师重复一遍。

这些缺乏针对性、较为单一的应答对于幼儿来说就似白开水,淡而无味,更别提有所提升。

二、集体教学中教师现场的回应策略《大胖和小胖》这个集体教学活动是我园在杭州市原创儿童文学作品教学评比中形成的一个原创中班语言活动。

活动中教师主要根据活动目标精心提炼了几个主要问题,围绕着“如何打水”、“一根绳子两只小猪都想要”以及“如何在水中安全”等问题,教师和幼儿进行了讨论,并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猜测故事的发展。

在讨论中,面对孩子们提出的各种方法,教师机智有效地进行了回应,在幼儿经验的拓展上下足了功夫,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启发了幼儿的思维。

下面,我就以《大胖和小胖》为例来解析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现场回应的一些策略。

(一)刨根问底深化问题面对幼儿给出的答案,教师口头的简单重复并不能激起孩子的兴趣。

教师适当的追问有时候可以深化问题,引发幼儿更多的思考;有时候可以引导幼儿将不完整的句子和答案补充完整;有时候可以引发更多的幼儿来关注这个问题,并分享经验等等。

在判断到幼儿生成的问题有价值时,教师可以改变原有计划,追随着幼儿的回答,引导幼儿进行深入讨论。

1.适当追问深化问题,实现经验共享一百个人有一百种不同的答案,孩子的语言和想象更是如此。

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孩子们会有各种不同的回答。

当教师捕捉到幼儿的回答之中蕴藏的价值时,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追问,引发更多幼儿的关注和思考,同时让幼儿与幼儿之间的经验进行共享。

案例1:“在讨论井很深,如何打到水?”的问题中,教师是这样回应幼儿的:师:井很深,两只小猪怎么样才能打到水呢?幼:去找些石头来。

师:石头怎么用来打水呢?(这名幼儿可能是想到了《乌鸦喝水》里面用石头让水满起来的道理,虽然比较繁琐,但是这也不失为是一种好办法。

于是我进行了适当的追问,让幼儿能将之解释得更加清楚,让其他幼儿也参与思考,并实现经验的共享。

)幼:把石头扔下去,让井水满起来。

师:真是个不错的办法!不过需要很多石头呢!还有没有更简单的办法?(用石头虽然是一个非常新奇的办法,但是那是乌鸦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而选择,它并不是最好的办法。

对于两只胖小猪而言或许还有更好更简便的的方法可以使用。

所以,我进行了引导并追问,启发幼儿进一步思考。

)2.适当追问明晰答案,提高表达能力在活动中,由于幼儿语言能力和语言习惯的差异,幼儿回答可能并不是十分清晰、明确的,对于说的孩子来说她自己是明白的,教师可能也可以理解,但或许对于别的孩子来说还不清楚。

那么,教师适当的追问,请幼儿将答案补充地更加完整清楚,不仅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而且也让其他幼儿能更好地参与理解。

案例2:教师:大胖和小胖怎么一起站在小小的石头上呢?幼:帮忙一下。

师:怎么帮忙?能给我们解释得更清楚吗?(面对幼儿模糊的回答,我猜想可能是大胖和小胖互相帮助,也可能是一方帮助另一方,所以在现场我进行了追问,让其补充清楚)幼:相互抱在一起,抱的紧一点。

师:哦,原来是互相帮助呀!确实能帮助我们度过难关。

(回应点题,围绕目标)3.适当追问引发思考,构建思维支架当幼儿给出的答案较为单一时,教师可以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帮助幼儿搭建支架,让幼儿有更多的思考空间。

案例3:当讨论如何才能打到水时,孩子们都只想到了绳子。

这时教师提问:“绳子这种工具真不错!那还有没有别的工具也可以用?”(在活动现场孩子们想到了用绳子,而绳子的确是我们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有比较简便的方法。

除了自身之外,孩子们想到了使用工具的确很不错,所以我在回应中对孩子们的答案给出了肯定。

另外,我还通过追问,启发幼儿思考更多可以用到的工具。

)(二)引发商议合理想象孩子们的想象有时候可以天马行空、漫无边际,并不要求按照常理而来。

但遇到一些现实问题或者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时,我们也要注重想象的合理性。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适度地引发集体商议,让幼儿判断其想象和猜测的合理性,以解决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可以抓住契机,引发全体幼儿的思考,借助集体的智慧引导幼儿要考虑周全,思考得当。

案例4:教师在提问怎么可以打到水时,幼儿回答:“大胖拉住小胖的脚,让小胖爬下去。

”师:哦!或许这也能打到水。

孩子们,你们觉得这个办法怎么样?(两只小猪相互帮忙来打水也是一个办法,但是就现实来说这个办法确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办法,并不合适来用。

同时这也是培养幼儿危险意识的一个好契机,所以我适时地通过回应来引发全体幼儿对此进行思考。

)幼:不好。

师:为什么不好?(在保护孩子积极性的同时巧妙地进行了否定,并机智地把一个孩子的问题抛向全体幼儿,让全体幼儿跟随这个问题共同进行思考。

)幼:这样很危险,小猪会掉到水里的。

(孩子给出的答案,更有说服力)……案例5:师:水越漫越高,大胖和小胖遇到了危险该怎么办?幼:游到岸上去。

师:嗯,那小猪会不会游泳呢?(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孩子们想到了要游到岸上去,但是对于幼儿园的孩子们来说有的时候当困难超过我们的解决能力范围时,我们不能以身犯险,而是应该想一个更加周全的方法。

就好像我们在超市迷路了,找不到妈妈,应该在原地等待而不是主动去寻找妈妈一样。

所以我通过让大家思考“小猪会游泳吗?”这个问题来联想到我们自己或许也不会游泳,所以这个办法并不可行。

)幼:不会的,我也不会游泳。

师:那还是赶快想个另外的办法吧。

(三)以身试法拓展经验有时基于幼儿生活经验的限制,当教师提问过后,孩子们给出的答案可能比较单一,而教师的有效回应可以拓展幼儿的经验,引发幼儿更深层次的思考。

案例6:在教师让幼儿两两尝试如何站在一块“小石头”上时,孩子们只想到了大胖和小胖抱在一起。

在经验交流时,教师说:“我也想了一个办法。

”并请了一名幼儿参与,以身试法试验了大胖抱起小胖的办法。

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起了。

有的也想来试试这个办法,有的则是想出了不同的新方法。

孩子们的思路瞬间被打开了。

当面对幼儿思路单一或者幼儿给出的答案达不到教师的要求时,我们并不能一味地将孩子往老师设定的路上拉。

“还有呢?还有别的吗?”这样的回应会让幼儿感到步步紧逼的压迫感。

而在活动中我采用了更加灵活的回应策略,以一种平等的态度来与大家共同分享我的方法,这既打开了幼儿的思维,也激起了幼儿积极参与的兴趣。

(四)及时回应总结经验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小结总是必不可少的,很多时候面对幼儿一连串的应答,如果老师能在其中进行适时、精炼的有效应答,既可以帮助幼儿梳理提升经验,总结经验,又可以拉回幼儿的思维,进行顺利过渡。

案例7:师:一根绳子两只小猪都想要,怎么办?幼:大胖先用,然后再小胖用。

幼:两个人一起用好了。

幼:……师:原来,两人都想要一样东西时,我们可以轮流用、一起用、商量用等各种办法来解决。

对于这个问题,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给出了多种多样的回答。

这些不同的方法,既能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同时也能让幼儿相互借鉴学习,解决一些生活遇到的类似问题,所以在幼儿的回答后我用了一句话总结幼儿的经验并提升。

(五)多种回应启发思考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回应不光是运用语言口头回应,还可以是运用表情和肢体动作进行回应。

一个形象的动作或者一个简单的肢体表现可以帮助幼儿理解,启发幼儿的思维;一个微笑、一个大拇指可以树立起幼儿信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

这些都是幼儿学习思考的良好支架,帮助幼儿一步步前进。

案例8:在讨论“井水很深,怎么才能打到水?”这个问题时,幼:把桶扔下去打水。

师:哦,好的。

我们把桶扔下去(做扔水桶的动作,并演示井水很深),扑通一声,哎呀!(表情露出难色)怎么啦?幼:水桶掉下去,拿不上来了。

井水很深这个前提,孩子们可能并不十分理解。

但是在教师形象的示范和动作表情的帮助之下,大家一下子就明白了,直接把水桶扔下去是不可行的。

也了解了井水深的含义,并开始思考如何从那么深的井里打上水。

(六)适时等待保留空间教师的回应既要启发幼儿进一步的思考,同时也要保留幼儿思考和发展的空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