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标题]篇一:教师集体备课制度教师集体备课制度一、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题,是加强教学的预见性和针对性,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保证。
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之一来自备课质量,不论是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还是任教不久的新教师,都要认真备课。
二、坚持同年级同科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完成的任务主要有:1.在个人独立备课的基础上钻研教材,确定学期各单元训练的重、难点。
2.分析本年级学生学习特点。
3.确定本年级教学研究主题。
4.统一调整教学进度。
5.安排本年级本科教学活动。
三、教师个人备课分为以下三种:1.学期备课,每位教师在学期开始前,先通览教材,领会教材意图、整个教材的知识结构和逻辑体系,弄清本年级、本学期的各单元,各课分别要完成哪些教学任务以及重点、难点,分清主次,划分课时,在备课本的第一页应写上学期授课计划。
学期授课计划一般包括:(1)对上期学生学习情况(学习目的、基础知识、智力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分析。
(2)对本学期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分析。
(3)本学期的教学目的要求(思想教育方面、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的要求)。
(4)教学进度,需写明章节课题,所需课时的起止时间等。
(5)学生的实际活动,如参观、实验、实际操作等。
2.单元备课,是在每个单元(一组)教学进行之前的备课,拟出一个单元(一组)的授课计划,目的在于从整体出发,明确每一节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便更好地突出重点,在各课中的单元备课计划,一般写在每一单元(一组)教案之前。
单元授课计划一般包括:(1)领会本单元(组)编排目的与意图,确定单元(组)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2)找出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确定主次。
(3)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学习能力,通盘考虑在本单元(组)中应培养学生具有哪些能力和发展哪些智力。
(4)安排授课时数。
3.课时备课,是指教师自己备每一课时的课,它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熟悉教材,确定教学目的,安排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的程序和方法,写出切实可行的教案。
四、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时间不准迟到、早退,有事不能参加者应事先请假。
凡无故不参加者扣除当月全勤奖和当天工资的50%。
篇二:集体备课要求及管理细则集体备课要求及管理细则一、指导思想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
为不断适应课程改革需要,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凸现个人特长,我们继续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把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有效结合,促使集体备课科学花、规范化,让集体备课成为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点子库”,成为激活课堂活力的关键因素;同时为了更好的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师发展和学科教学中的运用,使教研实践在我校得以健康有序发展,也为切实减轻教师备课负担,我们充分发挥学校现有资源作用,施行集体备课制度,以求达到大幅度、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备课要求1、以各年级备课组为单位,按照备课要求,结合本组师资力量,由备课组长在每学期初做好合理分工,每一课或者每一单元都应有主备教师,以“个人——集体——个人”的程序开展备课交流。
2、备课组长和相应年级教师应各施其长,充分利用自己积淀的教学经验和所掌握的教育理论,在集体备课活动中积极发挥指导和带头作用。
3、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备课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
4、教学设计要凸现学生的主体性,注重过程与方法的指导;正确处理课堂三维目标,把课堂三维目标有机结合起来;重点备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
5、备课组活动要求做到“三定”、“四统一”、“五必须”、“六备”。
“三定”:即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四统一”:统一教学目的、统一重点、统一作业内容、统一教学进度。
“五必须”是指:①必须吃透课标要求,充分研读教材,灵活科学地利用好教学参考书及网络上的教学资源;②主备教师必须对所承担的教学内容认真分析和研究,设计出的教案应有自己的观点;③主备教师必须在集体备课后形成电子文本教案;④同年级教师必须对集体备课的预案进行补改,各学科教师所用教材上应有圈划过的备课痕迹;⑤上课后必须对亮点和不足进行反思,反思或教后感书面材料书写于本人教案上。
“六备”是指:备学情、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设计。
三、备课的具体流程1、教研组长统领全组,对本周所听学科教师的课进行评课,并安排部署教研组工作。
2、备课组长主持进行集体备课。
(1)、由主备人分别进行个案说课。
重点说思路、操作方式,后由本组成员进行补充。
方式:由初稿形成人先进行解说,其它备课组成员根据自己的备课情况与理解,进行讨论,在初稿上修改、补充,最终达成一份备课组成员均都认可的教案稿。
充分发挥同一年级组教师的智慧,在网上共同修改教案,同时各教师要内化集体的智慧,形成富有个性化的教案,提高备课的质量。
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时数,教学构思,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补充、删减和完善。
备课结束后,将修改好的备课稿交保组领导签字,再在微机中修改,形成打印稿,将手稿与打印稿一并交教务处,(手稿由教务处收存)送交油印室。
(2)、教案一旦形成,上课教师必须严格按照教案内容上课,不允许自私添加或修改内容。
3、教学反思。
在教学结束后写出教学反思或者教后记,捕捉教学中最深刻、最难忘的亮点或不足进行反思,并将内容补充到教案上。
四、备课过程管理1、备课组由校长室、教导处人员督查。
2、抽检——各教研组配合教务处不定期对备课组活动进行抽样检查。
3、调控:承担当次主要备课任务的如果教师请假,必须向备课组长作好交接工作,由备课组长作好调控,杜绝未作交接而出现无准备集体备课。
4、总结:教务处汇总一学期的教研、备课活动情况,进行总结。
五、注意事项1、实行集体备课是为了集思广益、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减轻负担、提高效益,在此基础上,提倡个人创造性教学,体现个人教学风格和特色。
2、杜绝不备课就上课或课后补备现象,上课之前要复备,教科书上必须有必要的备注,比如主要教学步骤、方法和预设的问题等。
3、每一位参与集体备课的教师都必须增强合作意识和整体意识,不断提高钻研教材、设计教案的能力,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而努力。
篇三:集体备课制度教师集体备课制度(试行稿)教师的备课活动就是教学专题的研究活动,教师的课堂教学就是研究活动的实践过程。
把教学视做研究,把研究作为一种思维工具,则研究应成为当代教师的思维习惯和工作方式。
一、行为规范1、教师应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精通学科知识,熟悉相应教材,关注学科教学的最新发展,以科学的教育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2、教师应按相关要求,认真准备,按时参与集体备课;针对学生的差异,教材的特点各抒己见,取长补短,集思广益。
3、教师应围绕每一单元的教材进行单元备课。
即各自自主选择,精心设计一篇;其余的应在集体研讨、交流分享的基础上,以他人的设计为依据,联系实际,自主优化。
4、教师的研究课、展示课应充分发挥个人的优势和集体的智慧,以“课例”为单位集体设计,旁征博引,标新立异;力求在教育思想、教学策略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
5、教师应将设计好的教案认真地进行实践,并自觉地把实践所得的反馈信息融入自己的教案,认真地作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6、教师应将自己设计或修改后的教案输入电脑,按要求进行文字处理,并按规定的时间“上传”或“打印”给教研组长,供集体研讨或资料存档。
二、操作流程1、集体研讨l 依据教学大纲,联系本单元的教材,明确单元的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和方法)l 综合上一单元的考查结果和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探讨学生的既有知能和教学起点。
(已经学会的,需要巩固强化的,有待进一步引申、拓展的)l 根据教学需要,研究单元内各篇教材的内在联系,确定相应篇目的教学重点及其难点。
(明确教学突破的关键)l 按需突破的重点和难点,研讨内容的剪裁、教学的组织、方法的选择和媒体的运用。
(探讨相应的教学策略)l 综合以上分析,讨论各篇教材的练习设计,确定各课时学生达标和教学评估的下限。
(关注练习的设计和指导,明确教师个人优化教案时该把握的底线)l 自主选择设计篇目,确定交流分享的时间和要求。
2、交流分享l各自按确定的篇目或课时解读自己设计的教案。
l 联系自己的实际和集体讨论的要求开展“头脑风暴”,就值得肯定的,有待商榷的,引发争议的内容就事说理,提出自己的看法及相应的依据。
l在此基础上,各自对相应的教案作调整优化。
l现场观摩课堂教学,在课后集体反思的基础上,做出应有的调整和修改。
l教研组将各自修正后的教案,统一版式装订成册,形成该册教材的教案集。
三、设计规格l 教学目标:要明确达标的主体、条件、行为和程度,并以清晰、具体、可操作的行为语言进行描述。
l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基于达标的需要,分项提出需借助教学,重点突破和化解的内容或问题。
l 教学策略:基于达标的需要和课型的特点,概述教学顺序、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媒体应用和时间的配置等。
l教学准备:明确师生各自必须准备的文本素材、学具、课件、图片等。
l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言简意赅,点明该部分教学的手段和目的。
教学内容:揭示教的内容和学的预期。
教师引导:教师的提问、要求、演示、参与、评价等设计及其行为。
学生活动:学生的尝试、陈述、观察、阅读、讨论、练习、交流、评价等设计及行为。
设计意图:描述该活动的设计与引导学生达标的设想和彼此间的因果联系。
新虹桥小学校本研修制度为保证校本研修理念的有效落实和校本研修行动的稳步推进,在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中更好地发挥教学研究工作的作用,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课堂教学能力,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根据我校具体情况,制订本校本研修制度。
一、进一步提高对校本研修的认识,明确校本研修的目标和任务。
1.以校为本的研修制度对学校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目标,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自身的课程建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全体教师都要给以高度重视。
2.校本研修工作的主要任务是逐步形成民主、开放、有效的教研机制;深入研究学校在实施新课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课程建设与管理的能力。
3.校本研修要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课堂为研究点,以师生为研究的主体,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总结提升经验、探索规律。
二、健全“三级管理网络”,明确各自职责。
校长:校长是校本研修制度的第一责任人。
校长要真正树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建立校本研修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
大力建设校本研修制度,发挥学校的研究职能,促进学校发展,努力把学校建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化组织。
教导:教导是校长领导教学工作的主要助手,是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