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刺客列传

刺客列传

《刺客列传》活动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章中的重要实词和虚词、通假字和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

2.学习本文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重点难点】1.学习本文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

2.学习荆轲不畏强暴、勇敢坚忍的精神。

【课时安排】4课时【活动过程】一、自学质疑(一)朗读课文,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给下列字词注音。

淬.火( cuì)忤.逆( wǔ)猝.然(cù)创.伤(chuāng )提.(dǐ)揕.其匈(zhèn)樊於.(wū)期夏无且.(jū)变徵.(zhǐ)之声(二)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或工具书,逐句理解文章意思,并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

(三)速读全文,给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的大意。

第一部分(1-5)记叙荆轲的身世、特长、游历和结交第二部分(6-8)写太子丹与秦王交恶而欲行刺秦王第三部分(9-13)荆轲受命,做好了谋刺的准备工作,启程赴秦第四部分(14-17)刺秦的始末第五部分(18)太史公论赞(四)通览课文,按照“通假字”、“词类活用”、“重点语句翻译”等类别,进行文言知识积累。

(六)反思自学过程,写下你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

(七)独立完成下面的练习题,测试一下自主学习的结果。

1、词语释义其先.乃齐人,徙于卫祖先使使往之.主人到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离开荆轲嘿.而逃去同“默”吾曩者..争夺博局上的格道..目摄.之刚才;“慑”,威慑,震慑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道已而....相结贤士、豪杰和年高有德行的人..相泣不久尽与其贤豪长者擅.巴汉之饶拥有,据有奈何以见陵..之怨被欺凌委.肉当饿虎之蹊.放置小路祸必不振.挽救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延搁的日子太久北购.于单于同“媾”,媾和,讲和即起,趋.出小步快走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走投无路,陷于困境其意不厌.满足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听任,随其所欲右手揕.其匈.直刺“胸”,胸膛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使工以药淬.之浸染2、词类活用盖聂怒而目之名作动,瞪着吾囊者目摄之名作状,用眼睛膝行流涕名作状,用膝盖臣海内之王者名的使动,使…臣服盛樊於期首函封之名作状,用匣子皆白衣冠以送之名作动,穿白衣,戴白帽发尽上指冠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荆轲特别好饮酒,天天和那个宰狗的屠夫及高渐离在燕市上喝酒,喝得高兴以后,高渐离击着筑,荆轲就在街市上和这唱歌,相当快乐,不久又相对着哭泣起来,好像旁边没有别人一般。

(2)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

那樊将军在天下各地找不到容身之处,投靠到我这里来,我到底不能因为强秦的威胁就抛弃我所同情的朋友。

(3)樊将军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樊将军在极端困难的情形下来投靠我,我不忍为了自己的私事而伤了这位品德高尚之人的心,希望您再替我另外想办法。

(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们,都穿着白衣、带着白帽来送行。

(5)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

按照秦国的法令,群臣在殿里侍驾的,不准带任何兵器;那些担任侍卫的郎中们带着兵器都排列在殿下,没有皇上的命令,是不准上殿的。

二、互动研讨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展现给我们一个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的强大的秦国,秦国的长驱直入给弱小的燕国带来巨大的威胁,可谓是“危在旦夕”。

这是荆轲刺秦的大背景。

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

“尽收其地”的“尽”,写出了秦军之“强”,也应了太子丹“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是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的判断。

太子丹认为“秦兵旦暮渡易水”,“日已尽矣”,因而催促荆轲实施刺秦王的计划,意图抵抗秦军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

2、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

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

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

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3、秦廷行刺荆轲这一部分可分几个层次?计见秦王顾笑武阳秦廷搏击倚柱笑骂遇难去世4、作者是怎样描写廷刺秦王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1)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揕—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2)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拄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3)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

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5、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

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根据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苏洵说:“始速祸焉。

”南宋鲍彪说:“柯不足道也。

”朱熹说:“柯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司马迁说:柯“名垂后世。

”左思说:“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

”“赋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陶潜说:“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

性格:深沉,刚毅,慷慨。

准备信物,深谋远虑。

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

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

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

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

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三、检测反馈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B )A.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B.荆轲知太子不忍C.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D.右手揕其匈解析A“振”同“震”;C“卒”同“猝”;D“匈”同“胸”。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C )A.然其为人沉深..好书深沉稳重 B.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动词,做人质C.乃造.焉制造 D.却.行为导倒退着解析C.造:拜访。

二、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习题。

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

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

久之,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郤。

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

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

严仲子至门请,数反,然后具酒自畅聂政母前。

久之,聂政母死。

既已葬,除服,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

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寿,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

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

”乃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

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侠累,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处兵卫甚设,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

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

”聂政曰:“韩之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岂不殆哉!”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

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

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

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A.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如:到…去B.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枉:白白地C.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要:邀请D.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就:完成解析“枉”应解释为“屈尊”。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聂政“士为知己者死”侠义性格的一组是( A )①而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②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③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④避仇隐于屠者之间⑤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⑥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A.①②③B.②④⑥C.①④⑤D.③⑤⑥解析④指刺客躲避仇人隐身;⑤说的是严仲子;⑥指聂政的聪明、机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A.聂政在作为一名刺客以前是以屠宰为业的,他之所以与母亲等人逃跑到齐国去,是因为他杀了人后为了躲避仇敌的报复。

B.聂政被严仲子看中,是因为严仲子在齐国访求能向韩相侠累报仇的人时,有人向他介绍了有勇气、有胆量的聂政这个人。

C.聂政之所以愿意去刺杀侠累,原因是严仲子登门拜访以及来往几次后,备下酒席,亲自向聂政母亲敬酒的举动打动了他。

D.聂政是市井小民,面对身为卿相的严仲子的真诚请求,他非常激动,于是不顾亲友的反对和阻拦,毅然前去刺杀了侠累。

解析“于是不顾亲友的反对和阻拦”与事实不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一位贤者,因感愤于一点小的仇恨,而亲近信赖一个穷困鄙陋的小民,我聂政哪能对此独独不吭一声、毫无反应就算了呢!(2)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

于是谢绝了车骑随从,聂政辞别严仲子,独自一人启程前往。

【参考译文】聂政,轵邑深井里人。

因为杀了人,为了躲避仇敌,于是和母亲、姊姊一起到了齐国,以屠宰为业。

隔了很久,濮阳严仲子在韩哀侯朝中供职,与韩相侠累结下怨仇。

严仲子怕侠累杀他,逃离韩国,到处访求能向侠累报仇的人。

来到齐国,齐国有人谈到聂政,说他是个有勇气有胆量的人,因为避仇而隐身在屠户中间。

严仲子登门拜访,来往几次后,备下酒席,亲自向聂政母亲敬酒。

过了很久,聂政的母亲去世了。

埋葬已毕,在除去丧服之后,聂政说道:“唉!我聂政不过是个市井小民,鼓刀屠宰;而严仲子是诸侯的卿相,却不远千里,屈尊来和我结交。

我待他极为淡薄,没有什么大功可以和他所待我的相称,而严仲子又奉上百金为我母亲祝寿,我纵然没有接受,但他这样做,只是说明他对我是知遇很深的。

一位贤者,因感愤于一点小的仇恨,而亲近信赖一个穷困鄙陋的小民,我聂政哪能对此独独不吭一声、毫无反应就算了呢!再说前些时候他来邀请我,我只是因为老母尚在;(没有答应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