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斯加野生动物早期美国人称之为冷冻库,在他们眼中这是起伏山峦和贫瘠冰原所构成的结冻骇人的荒野。
但现今的见解不同以往。
阿拉斯加在土语里意指“绝佳之处”。
在这片崎岖景观中住着地球上最不可思议的动物。
十八世纪初,抵达这片海岸的首批西方探险队其实想找的不是阿拉斯加。
他们本想设法绕过此地,寻找西北方通过北极的道路。
阿拉斯加尽是结冻险峻的景观,首批踏上此地的西方人也葬身于此。
丹麦探险家维特思白令于1741年抵达阿留申群岛。
首度探访并一点一滴的揭开阿拉斯加的神秘面纱。
与白令同行的生物学家盖欧威罕史戴乐带回了阿拉斯加野生动物的第一份书面报告。
史戴乐在沿岸诸岛上发现这群巨大的海洋哺乳动物。
他们震耳欲聋的吼声与黄褐色外观使他联想到狮子。
于是命名为史戴乐海狮。
这是体型最大的海狮,体重可高达一吨。
厚层脂肪可抵御阿拉斯加严寒,当地气温有时低于零下八十度,其庞大身躯在陆上显得笨拙,但在海里却能迅速敏捷又准确的猎捕乌贼和小鱼。
他们群体在海岸上,因为冰冷的海水里有很多鱼。
海狮具有和其它的哺乳类动物一样有用的肺呼吸、胎生和恒温等特征。
海狮吼声如狮,且个别种颈部长有鬃毛,又颇像狮子,因而有“海中狮王”之称。
它的四脚像鳍,很适于在水中游泳。
海狮的后脚能向前弯曲,使它既能在陆地上灵活行走,又能像狗那样蹲在地上。
而海豹的后肢却是恒向后伸,不能朝前弯曲,所以不能在陆地上步行。
虽然海狮有时上陆,但海洋才是它真正的家,只有在海里它才能捕到食物、避开敌人,因此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它们都在海上巡游觅食。
海狮是“智商”最高的动物之一,但学会演奏名曲的海狮,却唯有日本伊豆半岛三津海洋动物园的一只海狮。
这只聪明绝顶的海狮经过近一年的驯练,学会了用下腭触击钢琴琴键,连续不断地奏出乐音。
时下,这只海狮巳能在驯兽员的指挥下,演奏22首世界名曲,其中包括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郁金香》和《一路平安》等舞曲,以及日本民歌《樱花谣》。
这只故乡在南美沿海的海狮,两年前刚刚接受驯练时,每当它按照驯兽员的指挥用下腭准确地按下某个琴键后,就被奖赏一条鱼吃。
如今它弹奏钢琴时,身体还会像音乐家那样左右摇晃,显得十分投入。
前不久,这位三津动物园的“首席钢琴家”已被当地少年儿童评选为“1998年最受欢迎的宠物”。
海狮对人类帮助最大的莫过于替人潜至海底打捞沉入海中的东西。
自古以来,物品沉入海洋就意味着有去无还,可是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一些宝贵的试验材料必须找回来,比如从太空返回地球而又溅落于海洋里的人造卫星,以及向海域所做的发射试验的溅落物等。
当水深超过一定限度,潜水员也无能为力。
可是海狮却有着高超的潜水本领,人们求助它来完成一些潜水任务。
例如,美国特种部队中一头训练有素的海狮,在1分钟内将沉入海底的火箭取上来,人们付给它的“报酬”却只是一点乌贼和鱼。
另一种海洋哺乳动物:海獭。
因其温驯而让白令一行人着迷不已。
海獭大半时间都呆在冷得足以冻死人的海水中。
舒适的厚层皮毛可供保暖,每平方英寸多达八十多万根毛,比其他哺乳动物更浓密。
若毛皮变得又脏又乱就会失去隔热的特性,保养毛皮是生死攸关的事。
海獭为了保持高体温,新陈代谢的速率也很快。
每天必须吃进相当于三分一直体重的鱼和贝类。
海獭会潜入六十英尺深处觅食。
海獭被称为匠心独具的“工程师”,当它上岸时,会把一块块石头搬来构筑一个个漂亮的巢穴。
它那个细小的“手”,挺会使用工具。
当它捕食海胆、贻贝等硬壳动物时,首先潜入水底,把捞到动物全部挟于两前肢下松弛的皮囊下,还顺便捡起一块约有拳头那么大的石块,游到海面后,把胸腹作为“餐桌”,石头作为“餐具”,用前肢将所捕到的动物撞击石头,直到壳破肉出,方才吞食。
饱餐后,便认真的清洗“餐桌”,同时把“餐具”收拾好,藏在胸部里,以备后用。
海獭平时特别爱“打扮”。
它的一生除了觅食和休息以外,总是用相当多的时间来梳理、舔擦自己,皮毛、头尾和四肢都不放过,连胸腹部这个“餐桌”也都洗得一乾二净,它的这种“梳妆”是为了自己的生存,海獭全靠身上的皮毛起保护作用,如果皮毛乱蓬蓬的,或者沾上了污秽,海水就会直接浸透皮肤,把身体的热量散失掉,因而会被冻死。
海獭交配和育儿均在海里进行。
他们为减少被猎食的危险,通常会在浅水处育儿。
幼海獭浮力太强,无法潜水,双亲必须暂抛幼子去觅食,海獭无论是睡觉或做任何事,都要同时在水里上下摆动,蛋随波逐流致使醒来时却已身在数里外则颇令人难堪,巨藻床成了安全的停泊处,以海藻的长缕缠住身体,海獭就能高枕无忧。
生物学家史戴乐对海獭的着迷为他们带来致命的一击。
他返回欧洲后对海獭的描述,是毛皮商发现了这种珍贵新毛皮。
海獭好群集嬉闹,所以目标明显。
1760年以前,俄国毛皮商大批猎杀海獭使之险遭绝种。
他们开始寻找其他的毛皮来源。
他们把目标瞄准了海狗,但海狗更难捕获。
他们总能迅速地游离捕猎范围,海狗能迅雷不及掩耳的变换路线和瞬间加速,敏锐的双眼可在暗处侦测动静,能力远非其猎物和猎人所及。
后来在1786年,盖福里尔普利比洛夫,无意间在以他命名的群岛上发现一大片海狗繁殖地。
海狗和海獭不同,必须上岸繁殖。
在离水的环境下,海狗动作缓慢而易受攻击。
普利比洛夫繁殖地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哺乳动物集中处。
聚集的海狗多达百万只。
在毛皮商业的鼎盛期,猎人每年要杀害十万只海狗。
现今宝育海狗,普利比洛夫群岛又成为安全的繁殖地。
雄海狗体型是雌海狗的四倍,于六月抵达此地。
雄海狗各占一小块势力范围,卯足全力防御。
有时会发生扭打混战,偶尔导致严重伤害。
雄海狗为海岸的一隅而战,原因如常。
雌海狗于六月中旬抵达,产下前一季交配时受精的幼子,母子以互嗅和辨声来紧密相系。
海狗奶富含脂肪,哺乳的幼海狗每天可增加六盎司的体重。
雌海狗产后第一周内再行交配,然后返回海中寻猎。
幼海狗独自在海岸上等待着。
雌海狗返回后,必须在数千只貌似的幼海狗中,以气味和声音辨识亲子。
此时节交配如火如荼的进行,雄海狗在数天内可与三十只雌海狗交配。
领地之争有时会殃及落单幼兽。
到十一月时,所有幼兽均已断奶。
海狗一家准备返回海中。
海狗是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认定的濒危动物,全世界只有纳米比亚受到联合国授权可以合理捕杀海狗,因此只有纳米比亚的海狗产品才是合法的。
国内的许多海狗产品都不是源自于纳米比亚,所用的是加拿大海豹科动物海豹。
海豹在加拿大数目庞大往往受到当地人残暴的屠杀。
由于海狗和海豹外形长的比较相似,因此在国内很多不法分子利用这点,大肆将加拿大的海豹宣传成海狗谋取暴利。
现在欧盟已经禁止所有加拿大的海豹贸易了。
中国台湾地区也大力抵制加拿大的海豹贸易。
远离海岸上混乱的交配场面,普利比洛夫群岛的狐在繁殖季节就显得轻松自在。
他们的求爱习性颇为繁复。
雌雄一旦配成对,雄狐就会划势力范围遏制外侵。
雄狐觅食待会给雌狐,雌狐则负责喂养幼狐。
接着他也会带肉给幼狐吃,雌狐会替幼狐理毛。
幼狐初次过冬时就会明白毛皮梳理干净的重要性。
当地十八世纪时的猎,也发现这舒适毛皮的珍贵。
在毛皮商业的全盛期,阿拉斯加第一座首都即将诞生。
1780年,俄国以风景如画的科迪亚克岛作为阿拉斯加的第一座首都。
对早期的移民而言,科迪亚克岛的野生动物,意外地发现。
科迪亚克熊体形庞大,高达九英尺,重一千四百磅,是体型最大的陆生肉食动物。
焦躁不安的移民逐渐了解,科迪亚克熊鲜少攻击人类。
这种熊性情悠哉,甚至显得有些懒散。
但警觉性却比外表来的高。
他们的视力绝佳,可迅速察觉细微的动静。
听觉更是敏锐,科迪亚克熊能听见五百余码外地松鼠的吱吱叫声,也能闻到十英里外的食物气味。
科迪亚克熊什么都吃,多半以植物为食,主要是梅子和草树根。
他们也吃捕获到的兽肉,比如地松鼠、小驯鹿和麋鹿。
科迪亚克熊喜好独来独往,独自在大片土地上游荡。
母熊发情时公熊必须靠气味找到她,然后在发情期结束前完成交配。
母熊每三四年才发情一次,因此必须把握时机。
通常母熊的追求很多,母熊一般会周旋在众公熊之间,然后挑出自己选中的公熊进行交配。
下面几周母熊要不断的进食,以维持寒冬将至怀孕期间所需。
天气渐寒,熊往山丘上移近。
严寒导致食物短缺,于是科迪亚克熊开始冬眠。
母熊会寻找凹陷隐蔽的掘窟处,然后开始挖掘。
最后雪会像毯子一样覆盖着她,但母熊得花数天的时间铺床,她只想睡过整个冬天。
她翻来覆去懒洋洋地小憩。
在真正的冬眠期间,母熊的呼吸和脉搏会急剧减缓,体重可能会降至原来的一半。
但冬眠并非持续的熟睡,熊的感官只是暂时停止,嗅觉不曾停止作用。
春天到了,母熊醒来时发现,在看似长时间的休息以后,她在冬眠期间产下了幼熊。
小熊冬天大半时间都在吃奶,现在迫不及待从洞里出来展开新生活。
只要母熊在旁边,他们就能无惧的扭打嬉戏。
母熊会让小熊留在洞窟附近越久越好,等他们的精力和体型发育成熟。
冬雪渐融,母熊携子女到河畔,他们准备要学习危险的新技巧。
这是科迪亚克熊的特长:捕鲑。
融雪使河水涌向崎岖的小道中,成了鲑鱼最佳繁殖地。
但仍有一项威胁。
鲑鱼往上游产卵的同时,原本独居的熊却聚集在河岸。
此时群集的熊是世上最多的,有些熊在浅滩以口鼻在水中搜寻鱼迹,也可以站在湍流中等鱼跃起。
体型最大的熊可选最佳的猎区,较年幼的熊就得挣扎以求糊口。
熊每天要吃下九十磅的鲑鱼,他们偏好较幼嫩的灰鲑鱼,因其含脂量最高。
有时熊只是剥食脂肪和蛋白质含量最高的鲑鱼皮,其他部分均弃而不食。
最后食物还是不会浪费,总会有清道夫来解决剩菜残羹。
在熊的乐善好施之下,就连经验不足的小熊也能饱餐。
但小熊若被湍流冲走,就会落入不友善的领熊猎区中,这时母熊一定会匆忙赶往救援。
整个夏天都有鲑鱼群力争上游,红鲑要游完数百英里的旅程,从遥远的大海游回家乡繁殖,回到他们四年前的诞生地。
他们每天逆流而上二三十英里,抵达上游的繁殖地后,就开始复杂的交配活动。
但经过长途跋涉,一到接近产卵场,鲑鱼就有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外部形态,银白的鲜艳色彩消失,而变为暗赤褐色,雄鱼的前齿变化,吻部和下颌都突出,下颌的前端向上弯曲,形成钩状。
到了江河的上游,背上的皮肤变得相当肥厚,成为海绵状,鳞被埋在中间,体上生出红色和橙色的斑点和斑纹,并出现具有白圈包围着的黑点,这个时期的雄鲑又叫红鱼,而黑色强壮的成熟雌鲑称为黑鱼。
鲑鱼在溯河过程肌肉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刚离开海洋的鲑,在开始溯河时肌肉坚实而呈赤色,组织中积有丰富的脂肪;但到达上游接近产卵时,由于生殖器官的发育,脂肪已被消耗殆尽,此时肌肉变为灰色而无光泽。
脂肪迅速地从肌肉转移到生殖器官的过程使鱼体发生性双态现象,这也是在脂肪转移时所形成的副产物,因为不能全部排泄,而形成上下颌前端的突出,或在皮肤上出现色斑。
雌鲑鱼产下卵,雄鲑鱼立即释放出精子让卵受精,他们的一生就此结束。
产卵完成后,鲑鱼群无一幸存。
但在死亡和濒死的鱼群中,河床上开始藏着开始孕育的受精卵,小鱼继续待在河床上三四个月,这是不寻常生命的第一阶段。
发育阶段的小鱼靠卵黄囊为生,待卵黄消耗殆尽,小鱼既已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