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院建筑设计“医院”是一个令世人敬畏的地方,敬其治病救命,畏其疫菌扰民,少壮者唯恐其近,病老者犹恐其远;中国的医院又是一个承载太多愿景的地方,长官要借以展示政绩,开发商要借以炫耀实力,都要求高伟、豪华、气派;医护人员和平民百姓则要求功能合理,方便高效,经济实惠。
这些要求反映出社会需求的层次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其合理的一面。
规划设计的首要任务就是平衡不同人群和要素之间的需求关系。
平衡之道在于“求同存异” ,在各方利益的交集点上狠下功夫,便可找出一条和谐共融之路。
医院建筑设计,首先是设计者要重视、熟悉、驾驭功能,使之与业主的需求协调起来,而不是被动地受业主的驾驭和驱使;就弥漫着紧张焦虑情绪的医院环境而言,病人所必需的并非豪华时尚,而是简朴闲适,使其精神压力得以舒解。
医院建筑应少一点闹市尘嚣,多一点自然清妙,以突显其医疗康复功能。
设计应十分在意患者的关注点,将复杂的医院功能加以梳理、分解、重组,以求平面空间的简洁易懂,提高其可识别性。
要特别在意一般健康人不太在意的细节处理,这往往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关键所在。
外观设计应消除因体量过重、过大而产生的压抑和冷漠感,构建“无压力”医疗环境。
在空间设计上应尽量利用自然景物扩大视野,以生机勃勃的生态绿化、自然风光,减轻患者的幽闭感和焦虑情绪,从而使我们的医院建设,更加贴近普通民众的真实需求,更加贴近医院自身的现实生活!在医院中,“医”有医“理”,“病”有病“理”,“管”有管“理”,时时处处依“理”而行。
医院建筑有其严格的空间秩序和功能要求,是一种十分强调理性思维的建筑类型。
第一章医院建筑的发展源流医院是人类维护身体健康、恢复劳动机能的场所,是人类生存繁衍、与疾病抗争的重要阵地。
第一节医学模式与医院建筑纵观中、外医学发展过程,大体上经历了古代的宗教医学和经验医学模式;近代的实验医学和机械医学模式;现代的生物医学和整体医学模式等几个发展阶段。
一、古代宗教医学与经验医学模式 ---- 寺庙、教堂、民居型建筑模式养病坊医舍西方医学是以古希腊、罗马医学为基础。
古希腊约在公元前4~~6 世纪形成经验医学。
罗马医学是以希腊医学为基础形成的,以重视解剖学的盖伦为代表,但他的唯心论和目的论观点为教会所利用,阻碍了中世纪医学的发展。
公元5~~15 世纪中,医学受宗教和神学的束缚而倒退,甚至把古希腊经验医学中的一些精华也抛弃了。
上帝旅馆从而形成医、旅、寺庙三位一体的多功能建筑。
古代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伤病员急剧增加,促进了野战急救医院的发展。
二、近代实验医学、机械医学模式 ---- 分散式、健康工厂式医院建筑第二阶段是近代的实验医学。
公元15~~16 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和发展,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德国的“宗教改革”推动了医学的复兴运动。
古老的欧洲在300 多年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医学科学体系。
近代医学促进了专业分科和医护分工,形成了人员、设备按专业归口集中,各科室之间分工协作的近代医院雏形。
18 世纪欧洲的产业革命,使医学界开始倾向于以机械运动来解释生命现象。
在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医院建筑也就变成了健康修配厂,这是一种只重理性而忽视人性的医院建筑。
我国的近代医院,多为西方传教士文化入侵的副产品,当时外国在华共设医院166 处。
三、现代生物医学、整体医学模式 ---- 人性化的整体医学环境20 世纪下半叶,现代人类疾病和死因统计资料表明:心理、社会因素与人类的健康和疾病有着极大的关联性,并受到广泛关注。
其特点是专业分科细,多学科综合性强,医疗技术装备更加先进,其更新周期越来越短。
现代医院强调综合治疗,不仅从生物学角度,而且从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建筑、环境、设备等方面为病人创造良好的整体医学环境。
从现代医院的组成上看,大都是医疗、教学、科研三位一体的医疗中心,而且组成内容日益复杂,专业化、中心化倾向更为明显。
第二节中国跨世纪医院的发展趋向一、有限增长、质效建设二、“躺下去”与“站起来”三、医疗保健回归自我对医疗建筑空间和细部设计进行世俗化、园林化和艺术化处理,是柔化高技术、渗入人情味的有效手段。
21 世纪时精神重于物质的世纪,也是精神病患者更为严重的世纪。
第三节、医院建筑的绿色前景今天的工业社会比任何时候都更富裕,更繁荣,医疗技术也更先进,可是能源却更短缺,生态更脆弱。
一、绿色医疗俭约普济相较以巨额财政补贴为代价的西方医疗保障模式,“一把草、一根针”的中医药处方,更彰显其供得起、重预防、可持续的绿色医疗优势。
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断言:“医生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而大自然才会真正治愈你的疾病”。
可持续发展并非消费水平的可持续高涨。
二、绿色医院的建筑形态“技不唯新,有绿则灵” !绿色建筑第一要务就是自然采光通风,减少对空调和人工照明的依赖。
三、适应性与功能寿命从功能护理模式转向整体护理模式,是我国护理体制变革的基本内容,这种护理模式特别关注缩短护理距离的问题。
为此双护士站或多护士点的方案是这种模式的必然选择。
四、绿色医院的评估标准LEED (绿色建筑评审指标)是由美国绿色建筑协会制定的一套绿色建筑评估标准。
涵盖6 大领域及其细项:( 1) 是否为永久性基地,是否有城市公交到达、是否破坏原生态系统,是否保留绿化空间等。
( 2) 水资源使用效率,包括是否节水,回收水,废水处理利用等。
(3)能源与天气,包括减少使用破坏臭氧层的物质,使用再生能源等。
(4)使用的物质材料,包括是否使用再生材料,建材将来能否回收等。
( 5) 室内空气品质,包括通风采光效果,是否含有毒挥发物质等。
( 6) 创新设计,包括是否引进新工艺、新材料等。
第五章医院环境与病人心理过去的医院建筑,多是从治病的需要提出功能要求,并以此为依据来进行设计。
对病人的身心需求,一般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化,医院从以管理为中心,转移到以病人为中心,医院必须更加关注病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需求。
医院建筑设计还必须研究病人对环境的感觉、经验和评价,并作为设计的依据和内容,这样才能设计出与整体医学模式相适应的“整体医学环境” 。
第一节病人需求及其空间体现一、病人需求的层次性按整体医学模式将病人需求归纳为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层次加以论述。
(一)生理需求包括医疗康复需求,日常生活需求,安全保障需求,性别比例需求等几个主要方面。
1、医疗康复要求2、日常生活需求3、安全保障需求4、性别比例需求(二)心理需求主要满足人性的心理感觉方面的需要1、尊重需求2、适应需求以缩短病人从家庭到医院的心理距离和适应过程。
3、信息需求(三)社会需求病人入院后希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原有的社会交往,并对重返社会实现自身的存在价值抱有希望。
1、交往需求2、陪护、探视需求保持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
3、实现成就的需求二、病人需求的差异性因年龄和病情的差异,病人需求的重点、表现强度、环境评价也有较大差异。
(一)危重病人心理及环境需求重病室的病人应能看见护士站,以增加安全感。
(二)普通病人心理及环境需求主要是无生命危险或处于中等护理或康复护理期的病人。
总的来说在温饱不愁,生命无忧的情况下,安全、私密、信息、交往、娱乐、探视等成为新的需求热点。
病人怕看到病友的惨痛情景,也不想把自己的痛苦示人而有损其强者形象,因此讳疾而不忌医是现代中青年患者的普遍心理反应,他们大多希望暂时隐居静养。
(三)老年病人心理及环境需求“不记近事记远事,不能近视能远视;哭无泪,夜不能睡白日睡;不肯坐,多步行,喜欢食软怕食硬‘儿子不亲亲孙子,大事不问小事问老年病人的生活环境要特别注意安全,不应有室内高差,以免步履难适,且轮椅不便通行,避免使用浅色或镜面玻门,以免引起空间假象,发生撞碰,忌用折叠家具,避免凹凸轮角。
老人因视力减退,一切印刷品、标志牌、房号等字体要大而鲜明,以利识别。
老人对庭园绿化情有独钟,喜欢种菜养花,调养身心,自得其乐。
对子女远在异国他乡的“空巢”老人来说,最好教会他们在互联网上收发信件和照片,也可和亲人网上聊天。
在活动室、餐厅等处设置网络摄像头,他们的子女只要登录网站就可见到亲人的情景,以缓解相互牵挂惦念之情。
(四)儿童病人心理及环境需求儿童根据以往的认知经验,一见到白衣、白墙、白口罩就会联系到注射的痛,服药的苦,抽血的怖,从而产生“白色恐怖”的心理反应。
儿童环境要注意安全防护,防止跌、滑、碰、撞,防止攀爬阳台、外窗发生意外。
儿童病房不宜使用呼唤装置,以免当玩具戏耍。
应更加强调缩短护理距离。
第二节医疗空间及人群的行为特性一、私密性私密性是调控人际界限适宜度的一种需求,包括限制接近与寻求接近两个方面。
(一)私密度的需求变化人在特定时空条件下有与他人接近的理想程度,称为理想私密度,它随时、空条件的变化而改变。
1)在暴露身体隐秘部位的时间和空间其私密度要求高2)在人们处于非警觉状态时私密度要求高3)在熟悉的环境和友人相处时私密度要求低,在陌生环境与陌生人相处时私密度要求高。
4)有干扰行为的空间私密度要求高5)需要特殊保卫的部门。
(二)空间私密度的调适1)专用空间,少床病室2)灵活空间,适时分隔3)图标提示,行为自控二、领域性领域行为是个人或团体对空间的占有并加以控制,预防他人入侵的一种行为。
(一) 领域的分类领域依使用者的控制程度,时间长短大致可分为三类。
1)专属领域--- 为个人或团体的全时占用,与识别的领域划分去清楚,具有使用上的独立性,不允许套穿。
2)兼容领域--- 该领域为几个科室共用,但时间错开。
3)公共领域--- 使用人、使用时间经常变动,难以限定,进出自由无排他性。
公共领域应具开放性、流动性、识别性,利于人流集散。
(二)领域的层次(三)专属领域的形成1)翼端原则面积较大的专属领域至少要占有一至两个翼端,翼端就意味着非通过、独立性。
2)闭合原则每个专属领域都必须处于闭合状态,只有1~~2 个门开向公共领域,不允许非领域内的房间介入而破坏其闭合性。
3)同层原则三、识别性医院组成复杂。
科室繁多,走道纵横,为患者提供一个易于识别的环境就显得特别重要。
(一) 易识别环境的特性1)简明性空间模式、交通体系简单明确,避免繁杂隐秘。
2)规律性3)习惯性4)差异性(二) 环境识别的辅助手段1)图像诱导标志2)分科导医地图3)多媒体导医系统第三节医院的知觉环境人们的心理愉悦感是在生理舒适感的前提条件下产生的,生理舒适则源于知觉环境的优化,知觉环境的影响要素很多,在此仅就色彩、音响、气味等问题进行讨论。
一、医院的色彩环境美国色彩学家吉伯尔(W.Gerber)认为色彩是一种复杂的艺术手段,可用于治病,因为每种色彩都有其电磁波长,并由视觉传递给大脑,促使腺体分泌激素,从而影响人的生理和心理,达到调整体内色谱平衡、恢复健康的目的(一) 色彩的辅助医疗功能1)红色-- 能促进血液流通,加快呼吸,焕发精神,促进低血压病人的康复,对麻痹、忧郁病患者有一定刺激缓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