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桃花源记练习题(附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附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附答案)
练习题一
(一)阅读“林尽水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2)咸来问讯。

咸:(3)不足为外人道也为:2.联系上文推想,渔人说了些什么?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二)阅读“见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便要还家要:(2)率妻子邑子来此绝境绝境:
2.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
⑴乃不知有汉乃:⑵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
3.请写出“不足为外人道”中“道”字意义相同的成语____;意义不同的成语_____。

4.请找出一个体现桃花源人民风淳朴热情好客的句子。

(三)“晋太元中,……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并怡然自乐。


⒈解释加点词:⑴武陵人捕鱼为业.⑵缘.溪行⑶渔人甚异.之⑷欲穷.其林
⑸屋舍俨然
..俨然:⑹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⒉解释加点词:(一词多义)
⑴①初极狭,才通人通:②阡陌交通通:
⑵①屋舍俨然舍:②便舍船舍:
⑶①中无杂树中:②晋太元中中:③其中往来种作中:
⒊概括这两段文中的两人成语:______、________。

⒋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⑴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⑵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四)“见渔人,乃大惊,……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⒈解释加点词
⑴①寻向所志志:②处处志之志:
⑵①寻向所志寻:②寻病终寻:
⑶①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②延颈而鸣,舒翼而舞延:
⒉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后人据此概括出一个成语:________,出自于本文且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美好的境界的一个成语是___。

⒊渔人临走时,桃源人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其用意是什么?
⒌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_____今义:______。

绝境:古义:_____今义:______。

练习题二
一.背诵默写。

1.能够表现桃花林景色优美的句子:
2.能表现桃花源环境优美的句子:
3.能够表现桃花源人安居乐业的句子:
4.表现桃花源社会环境安静的句子:
5.能表现桃花源人生活幸福恬适的句子:
6.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
7.本文中与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句子:
8.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有“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之句,本文中与其意思相似的句子:
9.文中写老人及孩子肖像、神态的句子:
二.问答题。

1.第一自然段描写桃花林之美有何作用?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你认为桃源中的人为什么“叹惋”?
3.与当今社会相比,你是喜欢桃花源,还是喜欢当今社会,为什么?
4.请归纳本文中的成语。

5.为什么桃源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6.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时,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7.作者虚构了一个美好的桃花源,反映了他怎样的理想?
答案:
(一)1、类2、全,都3、对,给
2、渔人向桃源人介绍了秦朝以来的历史和外界的百姓生活。

叹惋朝代变化,战争频发,百姓生活痛苦。

(二)1、邀请2、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1)竟然(2)邀请
3、道:说的意思意思相同的成语:津津乐道、能说会道、说三道四
意思不同的成语:怨声载道(路)任重道远(路)
4、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三)1、(1)职业(2)沿着(3)对……感到诧异(4)穷尽(5)整整齐齐的样子(6)类
2、(1)才通人:通过交通:交错相通(2)屋舍:房屋便舍船:离开
(3)、中无杂树:中间晋太元中:年间其中:当中
3、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
4、鲜美:鲜艳美丽(古)味道好,滋味好(今)
交通:交错相通(古)邮电、运输事业的总称。

(今)
(四)1、(1)志:标记做标记
(2)、寻找不久
(3)、邀请延展,伸长
2、无人问津世外桃源
3、不想被外界打扰。

5、古今异义
妻子:妻子儿女(古)老婆,男子的配偶(今)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古)没有出路的地方(今)
练习题二
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
通,鸡犬/相闻。

3、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二,问答题
1、这段景物描写引起渔人的兴趣,激发了他的好奇心,使他产生“欲穷其林”的动机,
为下文做铺垫。

2、为了外界的朝代更换,战乱频繁,百姓生活痛苦而叹息。

3、略
4、豁然开朗无人问津世外桃源怡然自乐
5、不想被外界打扰。

6、桃花源本来就是个虚幻的境界。

说明有很多人向往着桃花源。

7、虚构一个美丽的桃花源,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
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