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豆瓣原文地址1原文地址2作者主页Azeril【最近可以不水人人,但是不能不逛豆瓣!今天看到水湄推了篇日志,看完瞬间觉得自己平时也就看看评论逛逛小组再瞟瞟同城什么的太小儿科了,豆瓣看似简简单单,其实水很深啊!转给人人上欲罢不能不知何去何从的亲们。
】【觉得文中有一段对各个社交网站的论调很精辟。
“在互联网中,缺的不是信息,但是在实际的网络浏览中,比如在类似QQ空间/人人网/微博之类的社区的网站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声音固然多,实际上对于自己有价值的却不是那么理所当然地同样多。
当选择太过混乱,多数时候自己听到的多数的声音,可能都是噪音。
”】这篇文,主要是写给刚接触豆瓣,对于豆瓣不知如何着手的豆友。
但愿通过一些未尽的介绍,对豆瓣能有一个概念,知道它能用来干什么,如何去用。
至于如何去用好它——则是下篇所负的使命。
Az.注册豆瓣大概是两年半之前,欣赏豆瓣里的书评才萌生的念头,但那会儿很少上。
而等到实际用起来,也已和最初注册隔了一年多时间——不熟悉,不会用,也便参与得很晚。
每一个网站都有初入者,而每一个初入者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迷惘。
如同置身一个城市的街区里,往往只看到了城市的某一面。
可又常是不经意地限制自己的足迹——不了解,对于一个人来说无疑是足够大的限制。
而这带来的,会是错过,甚至长久。
而我又知道,有些地方,早点了解,早些熟悉,会让自己觉得好得多,而豆瓣就是一个值得早日落脚的地方——真心话。
无论是为着坐拥的书城,还是为在其中所结交的友人,抑或是从此处自彼处获知的,学得的东西,收获的快乐。
也有人会说,豆瓣一直在变,让人措手不及,有时真让人不爽,这也算好麽?不知为何,少有这般感慨。
兴许是骨子里的逆来顺受或好听一点的适应力强?也许吧。
我所感觉到的是,不管怎样,豆瓣还是豆瓣,没有什么虚浮的功能,风格也简单明晰。
在豆瓣里,自己依然有足够的空间,去做自己想做的;有能力去营造自己的小环境,让氛围变得更好一些——只要友邻一直在。
一块交流,学习,还有遇见,这都是不妨碍的。
而对那些或大或小的改变,习惯了,乃至都能渐渐欣赏起来。
自然,没有一个地方做一点改变不会引起人异议的,尤其当其中有着为数不少习惯原有风格的人。
但是,倘若一个网站要继续发展,要活得鲜亮,为改变而探索,为更好而折腾是必须的。
心怀期待。
有些改变的初衷,也是为了让新的参与者能没有负担地加入进整个群体中。
【正文】———————————————————★影音书主页★豆瓣的核心是影音书,我相信很多人都是因为各种豆瓣的评论的关系而加入进来的。
每个条目都单独分配页面,页面主要组成部分是,条目数据、个人资料模块(标记的想读/在读/读过,以及短评信息的地方)、评论(包括短评与评论,书籍条目下的话还有笔记模块),而后是豆瓣猜(相关的数据链接,包括相关条目,相关豆列等)-----------------☆标签☆标记已读的书籍,已看的电影之类,是最常有的操作。
因此,觉得还是有必要提醒豆友们稍微注意一下标签系统。
尤其是有较大的数据量的话,就更是如此。
还有,建立合适的标签系统,有时比去整一些豆列来使用要来得便利得多——当然,展示类,或主题式的豆列还是有好用的。
标签,在书籍标注时,有两栏,一栏为自己的标签系统最常用选项,一栏为已标记的阅读者对该书描述用的最频繁的词汇。
其中的一大误区是为条目都设置不同不同的tags,以至于在一段时间之后,tags数量暴增,这对于自己查看标记的资料会带来不便。
而以一个相对完整的标签库来标记的话,能有效得多。
借用了下chain君的相对简洁的书籍标签做示范。
短评,倘若是阅读有所体会或思考,还是尽量记录下来,这对于自己来说,会是有意义的事情。
人的记忆力总是有限度的,碎片化的思绪很容易消散掉。
短评,多多少少也在帮助我们记录自己的阅读历程。
关于Tags的作用及设置,更多的相关内容可参考《Tags-如何建立系统化的豆瓣影音书标签库》然后谈一谈,如何从豆瓣获取自己想要的资料,比如读书惘然地不知去读什么,或者读了无甚体会。
在豆瓣,本就仰仗众多豆友的优质评论而扬名,而评论的好处此处不再多言。
此外,我们还能从很多地方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去进行系统化的学习。
------------☆豆瓣日记☆从豆友的日记里,我们往往能获得很多有益的观点与见解。
当然,我们也应该带着自己的感情与理性去看待与理解。
还要注意的是,因为日记的碎片化,没有必要过多的追逐。
更重要的是带着一定的目的去进行阅读,日记是恒河沙数的,值得学习的豆友也是不在少数的,只有设定一定的目标,然后有所选择,才能更加有效地吸取知识与经验,又不至于迷失。
------------☆分类浏览☆对于标签的利用,微观上是建立自己有序的标签库为己所用,而宏观上的——通过标签来筛选全站信息,就靠分类浏览。
读书主页的分类浏览,每一个标签之下,可以说都是没串成豆列主题书籍。
根据评分和评分者数量,以及更深入的书评,我们能比较容易地确定去阅读什么书。
这也是一个发现的过程。
-----------------☆豆瓣猜☆不独在现在新版豆瓣的主页,也在影音书界面存在,其原理是相通的。
对于当前主页的那个,主要是自己在豆瓣注入的信息(标记/推荐/喜欢等操作)让豆瓣了解自己的习惯与兴趣,从而为自己推荐相适应的内容——当然,当前的确是笨的。
而在影音书界面的豆瓣猜,应该是基于数据相关性。
比如读过这本书的人,往往也可能读过别的相同的书,豆瓣会为这些他们都读过的书排序(估计是依照评分,分类,还有评分人数等数据综合评价再排序的),选出那一批书里关联度最高的十册。
这也是会有“喜欢读"什么"的人也喜欢什么”缘由。
而这些书多半是有些关联的。
通过这些链接,我们能扩展阅读的边界。
电影与音乐亦然。
探索自然不止于此。
当然,还有评论,这没什么好说的。
此外,还有就是相关的豆列。
-----------------☆豆列☆豆列搜索:豆瓣豆列搜索引擎基于Google搜索引擎的精确搜索,我们可以通过特定主题来寻找相关的豆列,而后顺藤摸瓜发现同主题的更多书籍。
另外,分享一个Az.的豆列收藏:/note/185387896/-----------------☆阅读动态☆阅读动态,被布置在豆瓣读书主页。
经过改版,失掉了好感。
不过阅读动态将友邻的相关阅读信息单独提取出来,对于关注书籍的豆友来说,其简洁之处,还是能提供让浏览变得更为便利的。
———————————————————★我的主页★豆瓣的个人首页,用来展示自己的资料和众多数据。
一个人的兴趣、爱好、性格还有情绪,也许都交织其中。
这是让别人了解自己,让自己了解别人的平台,这是静态的属于自己小小世界的剪影。
往往是,缓慢,但是依着各自的次序运行着。
-----------------☆喜欢☆喜欢,或者称之为收藏,从豆瓣日记到小组帖子再到九点阅读,无处不在。
往往从标记第一个♥开始,就开始一发不可收拾♥♥♥♥♥…… 。
倘若不能在最初能做到不定期地阅读整理,那么积累会很丰厚,却于己无益。
豆瓣里头有异常丰富的内容,从天涯各类博客微博等外站转载的自然不少,而豆瓣里也有很多擅于表达自己独特观点,传达自我体验的人存在。
这为豆瓣注入了新奇与美感。
倘若说个人首页是静态的园地,那么相对来说动态的世界就是友邻广播了。
这可以说是豆瓣除了前述的影音书资料以外,最重要的一个空间了。
而核心的构成,自然就是自己的友邻。
———————————————————★友邻广播★对每一个网站,用户都是核心所在。
豆瓣社区的核心就是寄居于二次元各处的豆友们。
他们让豆瓣成为一个值得让人喜欢的地方,无论这个喜欢的原因是因为可爱、阳光、个性,还是有趣、广博、智慧。
固然,不能说都是正面的,可是人人里不也有好样的家伙麽,空间总有相互重合的地方,因为人是自由流动的,而且不会只在一处。
相比其它,我所感受得到的,还是朝气和乐趣,还有获得成长的快乐。
这都是因为在豆瓣的家伙们。
友邻广播界面,是豆瓣众多分站点及频道内容的聚合点。
所以信息流本身的价值极大地依赖于自己所关注的友邻。
-----------------☆友邻☆豆瓣的友邻系统是单向关注模式,每一个人都可以去关注自己感兴趣的,被关注者依然保留自己的自由选择对关注的人无碍。
每个人都是自由的。
关注的意义也在,借助友邻的能量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让自己能有所收获,而对于互为友邻的人来说,这更是一个彼此互补的过程。
这让对友邻选择自然而然地成为关键。
在互联网中,缺的不是信息,但是在实际的网络浏览中,比如在类似QQ空间/人人网/微博之类的类社区的网站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声音固然多,实际上对于自己有价值的却不是那么理所当然地同样多。
当选择太过混乱,多数时候自己听到的多数的声音,可能都是噪音。
-----------------☆关注☆对关注的适当选择,让我们能将太过强烈的背景噪音对自己的干扰降下来,让信息本身能更好地显现在自己眼前,更为重要的,使适合的人充当我们的信息过滤者,让自己容易去获得有益信息。
他们,也许是我们相同兴趣爱好的朋友,也许是关注同领域的伙伴,或者能开阔我们眼界的师长、牛人。
此外,显而易见的是,信赖的人给我们带来的惊喜,比豆瓣猜要多得多——豆瓣猜毕竟还很笨,这估计是很多人抵制新版的原因。
不过,客观点说,两者是可以相互补充的。
后者能带给我们的是来自友邻以外的视野。
而那些内容,有时也是我们需要的。
使用新版的一个小点子是,为友邻广播添加书签或者快捷拨号页,看的时候直接跳转。
豆瓣猜,想看多点一次无妨。
-----------------☆结交朋友☆朋友难寻,从自己开始努力。
一方面,得活出一点自己的个性,另一方面,自然得让人能通过豆瓣,了解自己;后者是对前者的注释。
影音书的爱好,日志,还有自己与人的互动,都在影响这一切。
组团、结伴玩豆瓣。
倘若有个小圈子在,更容易有兴致用下去。
去豆瓣小组里结识共同兴趣的豆友。
豆瓣有为数众多的小组,每个人总可以发现自己关注主题相关的小组。
时而有的互动,更主动的当然是发帖,都可以是结识朋友的契机。
完善自己的信息,写自己的东西,从长期看,让人更容易了解自己。
适当的了解,是交流的起点。
自己被关注的多寡并不影响自己的关注,也不影响自己能接收到的信息。
当然,互动却是一个问题。
每个人都会渴望交流,而且最好还是主动的交流。
感觉,最初用豆瓣,微博之类的时候,都会有一个漫长的孤单期。
关注的人少,互动少,就会觉得没趣。
这让人不由想到微博里常有的情形——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名字的ID,每个人都在叨自己的话,却也常是每个人都没有什么人回应——只是一个人,热闹抵达不到那无数个寄居的角落里。
还是一个人自说自话。
如同一册日记一般。
想起来真是有些难受的事情吧。
不过在豆瓣里,这不是添加众多的友邻能解决的,反倒,有时候让人觉得太过随意而更容易为人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