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朱自清散文的时代语言艺术成就-精品文档

论朱自清散文的时代语言艺术成就-精品文档

论朱自清散文的时代语言艺术成就朱自清的散文,“以美丽动人的文字”,为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注入了活力,其散文作品多将文学的大众化特征与语言的艺术化追求很好地结合了起来,体现了时代语言的独特魅力。

、娴熟生动的语言表达技巧口语化”的语言特点通俗浅近的“口语化”艺术是朱自清极为自觉的语言艺术追求之一。

1929 年,先生就在《说话》一文中首先提倡“用笔如舌”和“以说话论”的文风;并先后在《雅俗共赏》等篇章中提出了创造“口语化”语言的一些具体审美标准[1] 。

这一切为他散文的语言风格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朱自清的“口语”,主要以北京口语为基础,兼融其方言和西欧语言的某些表达方式,形成了具有知识分子口语特点的语言风格。

在他的散文中,言辞亲切、随和,语句清新、典雅。

如:1)她和润儿在一处玩儿,一大一小,不很合适,老是吵着笑着。

但合适的时候也有:譬如这个往床底下躲,那个便钻进去追着;这个钻出来,那个也跟着一一从这个床到那个床,只听见笑着,嚷着,喘着,真如妻所说,像小狗似的。

(《儿女》)引文中的词汇,多从口语中提炼而来,生动形象,简洁自然。

玩儿”“合式”“老是”“那个”,尽是北京人的口头语言。

在“这个那个”的口语句式中,作者用简洁恰当的动词,生动流畅的短句,使孩子们生动和谐的玩耍场面跃然纸上。

这样感性的文字犹如一个个音符在欢快地跳跃,充满了生活气息。

再如:2)你见过衔着橄榄的人吗?腮帮子上凸出一块,嘴里不时地滋儿滋儿的。

(《谈抽烟》)作者通过“衔”“腮帮子”“凸出”“滋儿”这些形象的口头语,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了吃橄榄的人的情态,言虽简,形却肖,艺术效果极佳。

值得一提的是,朱自清主张在实践中,有必要根据表达的需要,适度吸收并揉合富有生命力与表现力的文言成分和西欧语言的某些表达方式,使之“变为已有” [1] ,从而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化口语。

五四时期,他在努力打破白话文的艰涩难读并自觉追求“口语化”语言艺术的同时,并不回避文言词语及某些西欧语言的表达方式。

在朴质的叙事散文《背影》中,就含有不少文言词汇,如惟”箸”“诸多”“情郁于中”“发之于外”等。

这些词,典雅传神,蕴涵了作者怀念饱经沧桑的父亲的深沉感情,凝练地表达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使“朴素自然中见精工”,收效甚奇。

朱自清对西欧语言的借用也是审慎的,少数的外来词尽量译,如《荷塘月色》中的“梵阿铃”;对西欧语言中用不同词尾改变词性方法的借鉴,是借助了汉语中动态助词着”“了”“过”放在非动词类的后面,以利于表情达意。

如3)她松松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般。

(《梅雨潭》)显露出梅雨潭的情态。

可见,朱自清巧妙地选用一些文言词语及西欧语言,是对口语化”艺术的有益补充, 使他所追求的“口语化”语言成为 了一种能雅俗共赏、 具有大家风范的文学性语言; 也是当时的文 迹,体现了语言的时代性特征。

二)遣词造句的艺术朱自清对字句的锤炼相当重视,他在《语文拾零 ?自序》里曾谈到: “因为研究批评和诗, 我应注意到语言文字的达意和表 情作用。

……我们说达意,指的是字面或话面;说表情,指的是 字里行间或话里有话。

”文如其言,朱自清散文用词贴切、句式 工整,用朴素的语言,表达出最真切的情意。

朱自清对字句的锤炼, 首先表现在对动词的选用及词句的组 织排列上。

恰当的动词,可使所写之景活跃起来,给人以无限遐 度来的。

”这一“飘”一“度”, 既与歌源“妓楼”像跳动的初恋的少女的心;她滑滑地明亮着, 像涂了“明油”一作者在形容词“皱缬” 明亮”后面加上动态助词“着”, 使其动词化,与中间一句的摆弄着”结构一致,句式整齐,更学语言在努力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与时代纵横相联的一种自然痕想与诸多启发。

在《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中,他写道:“沿路 听见断断续续的歌声, 有从沿河的妓楼飘过来的,有从河上船里船里”相呼应,又呈现出断续歌声的丝缕之美,渲染出作者游秦淮河的迷离情思。

朱自清还十分擅长运用儿化词与叠词来表情达意,使文字既轻巧,又蕴含感情。

北京话里的儿化词常带有很浓的感情色彩,也带给朱自清的散文浓郁的生活气息。

如《春》中的“桃儿、杏儿、梨儿”就满含了作者的喜爱之情,给人亲近、活泼的感受。

再如《回来杂记》中用了“小顽意儿”“地摊儿”“三轮儿”“街口儿”“马蹄儿烧饼”“闲味儿”等儿化词,字里行间更有醇香自然的生活质感,让人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读来亲切自然。

恰当地运用叠词,不仅有言简意赅、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还特别能给人舒缓婉转、轻柔真切之感,传达出深远的情意。

如:4)人生若真如一场大梦,这个梦倒也很有趣的。

在这个大梦里,一定还有长长短短、深深浅浅、肥肥瘦瘦、甜甜苦苦、无数无数的小梦。

(《跋》)文段中的几个叠词意象丰富、广阔而形象,描绘出形态、情味、程度各异的人生梦想。

这样的叠词在朱自清的各类文中都有,而写景抒情类散文里尤多,带给人独特的情感体验。

朱自清还十分注意句子排列的节奏感。

他的文句总能散、整结合,长、短句式间隔有致,且行文的缓急、跳跃与停顿,都与内容的张弛和情感的起伏紧密相联,句子之间有音乐的韵律美。

在《冬天》里,有一段写回家时情景的语句,就兼容了这种字词与句式恰当组织的双重美感:5)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

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向着我。

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个;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

(《冬天》)先是对称简洁的转折句式,两个“老是”朴实传神,家中的温情便清晰地凸现在外面的凄冷之上。

接着写回家景象,全用短句,“开着”“挨着”“向着”几个动词令人回味无穷,一家人的团结友爱表露无遗。

最后再用“似乎…只有…也只有…”式抒发感受,把作者对家的深情与家带给作者的感动表现得自然流畅、形象空灵。

无论是动词的传神达意、儿化词和叠词的轻巧蕴藉,还是句式的跌宕有致,都表现了朱自清对语言技巧的深钻细研和运用语言的纯熟与机巧,反映出他对时代语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表现手法的灵活朱自清无论是生活还是写作,用情均细腻深刻。

他能把对平常景物的独特感受写出来,准确地传达给读者,主要是因为他善于联想,并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做到虚实结合,从而营造出各种幽美意境来。

朱自清喜欢设喻,将自己善感的情思寄托在一个个清新而完整的比喻意象之中,使文句优美传神。

在《荷塘月色》中,这样的比喻就很突出。

如:6)月光如流水一样,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塘月色》) 作者先将“月光”比作“流水”, 化无形为有形, 接着紧扣 月光的轻灵生动,月夜的静谧和幽美。

再如《生命的价格一一七毛钱》中,作者写到一个五岁女孩 只卖七毛钱时, 把它喻为“正如九头牛与一根牛毛一样”, 极言 生命价格之贱。

比喻贴切形象、内涵丰富,有力地唤起了读者的 联想,引起他们感情的共鸣。

朱自清散文中的“通感”艺术是其语言的另一大特点。

他善 于以“移觉”的方式使各种感觉融会贯通,给人灵动漂渺之感,香”: 7)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荷塘月色》)花香本属一种“嗅觉”, 似与“歌声”无甚关联, 但作者却 感受到“缕缕清香”与“高楼上歌声”的相通之处――时断时 续,若有若无,给人以嗅觉兼听觉的双重艺术享受。

朱自清散文中的表现手法自由灵活。

为了更细腻准确地传达 某种感触,他常把几种修辞串连在一起,而无堆砌之感:比喻常 将比拟融合其中, 使意象生动完整; 通感事物之间的神似又借助 了比喻的形式; 有时将多个比喻或拟人形成排比, 在层层递进中 《荷“流水”,写出其完整的姿态动作“静静地泻在……”表现出在传情达意上收到了奇效。

在《荷塘月色》 中,作者这样描写“荷表达出更深厚的情意;或顺情引用文字,使文情更浓,意更切二、朴质清幽的语言风格杨振声曾说:“他文如其人,风华是从朴素中来,幽默是从既符合其创作实情,又与其“谈话风”口语特点相一致。

的散文,语言自然流畅,情感真挚,简约传神,形成了一种 质清幽”的神态。

在他的散文中,情或由事发,或由景生,自然地抒写出其独 特的心眼观感,深刻地展现了在那个变革的时代里, 一个善感的 爱国知识分子的真实情怀。

读者徜徉在其质朴的文字中, 也似走 入了他那片细腻的感情天地。

这种风格,在其不同类的散文中, 表现形式与内涵却又各有特点:一)在叙事散文中,他能抓住平常人及事件中动情的细节,用质朴、简明的白描式语言进行描摹、勾勒。

一些看似淡然的、不经心的语言,却正是作者的传神之笔:不夸张、不雕饰,浓浓 用了白描来记事,未作多余的修饰、渲染。

全文主要表现的是父 亲对儿子的关爱与深情,儿子对父亲的感激、怀念,但像爱”“感激”“关心”等抽象概括的词儿一个也没有, 更没有 华丽铺陈的词句,就凭着自己用心地观察、感受和细致地描摹, 将父子之间浓厚的真情写得真切感人。

如车站买票那一段: 8)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背影》)作者抓住父亲动作――“拣定”“嘱我”“又嘱咐”, 写出 父亲不只操心“我”的位置、衣物,还担心“我”的旅途生活, 想方设法为“我”做极其精细、周密地考虑和安排。

这些描写, 看似平常简洁,却恰忠厚中来,腴厚是从平淡中来。

”[2] 这“朴素”平淡” 之论,朱自清 真情孕于质朴之中。

在大家都熟悉的《背影》一文中,作者就全到好处,使一个饱经沧桑的慈父形象跃然纸上。

再如他的《给亡妇》,也全是这种简朴生动的语言。

此文具体描摹“亡妻一一谦”对孩子和“我”这两方面的爱,表达我”对妻的感激与缅怀。

通篇无一夸张矫情的“爱”字,却给人情真意切之感。

如写谦对孩子的惦念:(9)“……但孩子跟老妈子睡,你就没有放过心;夜里一听见哭,就竖起耳朵听,工夫一大就得过去看。

”你病重的时候最放心不下孩子。

病得只剩皮包骨头了,总不信自己不会好,老说:我死了,这一大群孩子可苦了。

” (《给亡妇》)这一个个细节描写,细致入微地写出了妻子的爱子之情,十分感人。

二)在写景抒情类散文中,朱自清尤其注意了情与景地紧密结合,写景细腻清新、景中含情;抒情真切朴素、情中有景。

在《春》中,一幅幅春景图形象生动,呼之欲出。

无论是春草、春花,还是春风、春雨、春天的人们,都被写得意味盎然。

如写春花时,有一句“闭上眼儿,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种联想,与上文连贯自然,不仅侧面写出了花的多与香的浓,更使人感到了这花儿带来的希望与收获。

画意与诗情,浑然天成。

另外,在以抒情为主的散文中,他的抒情感喟也不空洞,而是写出了生活中的情景事理,是可触摸、可感知的由衷之情。

如匆匆》第三段中写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感叹:10)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