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腹壁切口缝合技术与缝合材料选择中国专家共识2018版

腹壁切口缝合技术与缝合材料选择中国专家共识2018版

推荐:切口部位的状态影响切口的愈合。 证据等级弱,推荐等级强。
问题4:影响切口愈合有哪些因素?
评论:切口本身的状态对愈合很重要。77.1%的专家赞 同组织灌注或血液供应显著影响切口愈合,74.3%的专 家赞同切口组织坏死影响切口愈合,80%的专家赞同异 物影响切口愈合,此外,91.4%的专家赞同局部感染或 污染影响切口的愈合。

问题4:影响切口愈合有哪些因素?
影响切口愈合的主要有病人因素、局部因素和手术因 素。
1 影响切口愈合的病人因素
(1)年龄
证据等级弱, 94.3%专家赞同,推荐等级强。
(2)合并症:糖尿病
证据等级较强,推荐等级强,100%专家赞同。
评论:2010年,Ata等[3]对普外科病人术后高 血糖及手术部位感染进行了系统性回顾。结果提示, 术后高血糖是发生手术部位感染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而术后早期严格控制高血糖能够显著减少手术部位感 染的发生。
问题6:在缝合方式的选择上,适当 的缝线切口比、缝合宽度、针距可
减少切口并发症
问题7:在缝合方式的选择上,分层 缝合与整块缝合哪项更优
推荐:整块缝合。 证据等级中,推荐等级较强。 评论:1998年,Weiland等[9]的Meta分析提示 整块缝合能够显著降低切口疝及切口裂开的发生 率,效果明显优于分层缝合。2001年,Rucinski等 [10]的研究显示腹部手术后优先采用单股可吸 收缝线整块缝合。
问题8:如何选择正中切口筋膜层次 缝合材料
问题9:在关闭正中切口筋膜时,使用含抗 菌剂缝线是否能减少手术部位感染发生
推荐:使用含抗菌剂缝线能有效减少手术部位感染发 生。 证据等级强,推荐等级强,85.7%专家赞同。 评论:2013年,Edmiston等[13]的Meta分析提示, 含有三氯生抗菌剂的缝线能够显著降低择期手术病例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2013年,另一项Meta分 析得到了同样的结果[14]。2014年,Daoud等[15] 的Meta分析加入了2项RCT研究,进一步证实含三氯生 抗菌剂的缝线能够降低清洁、清洁-污染以及污染手术 部位的感染发生率。
3 影响切口愈合的手术因素
推荐:手术方式影响伤口的愈合。
证据等级弱,推荐等级一般。
评论:74.3%的专家赞同术前准备影响切口愈合, 85.7%的专家赞同缝合方法影响切口愈合,而82.9%的专 家赞同术后护理影响切口愈合。
问题5:在切口关闭方式的选择上, 首选连续缝合还是间断缝合
推荐:优先选择连续缝合。 证据等级较强,推荐等级较强,62.8%专家赞同。 评论:2002年,van't Riet等[5]针对正中切口关闭的Meta分析 显示,为了减少切口疝,同时不增加切口疼痛或切口窦道的发 生,应优先选择长效缓慢可吸收线连续缝合。Brolin[6]的RCT 研究结果提示,在极度肥胖病人中,使用单股可吸收缝线连续 缝合能够获得更高的安全性及更低的经济成本。
问题12:对于腹部正中切口的皮肤闭 合,推荐何种缝合方式和缝线材料
推荐1:采用单纯间断缝合方式。 证据级别弱,推荐等级较强,85.7%专家赞同。 推荐2:缝合材料的选择未能达成一致。 评论:目前,关于缝合材料的选择,各中心研 究差异较大,未能达成一致。而且大部分研究 针对面部和肢体创面皮肤缝合,而针对腹壁切 口皮肤缝合研究较少。
问题8:如何选择正中切口筋膜层次 缝合材料
推荐:使用快速吸收缝线缝合会导致切口疝的发生增多;使用缓慢 吸收缝线与不可吸收缝线缝合,切口裂开及切口疝的发生率相似; 使用不可吸收缝线时,缝合窦道、伤口疼痛及打结突出发生率较高。
推荐:使用缓慢吸收材质的缝线缝合(图2)。 证据等级弱,推荐等级一般。
评论:2002年,van't Riet 等[5]的Meta分析提示,关闭切口 应优先选择长效缓慢可吸收线行连续缝合; 2000年,Hodgson等 [11]研究发现,腹壁切口使用不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能够显著减 少切口疝的发生,故推荐使用不可吸收缝线进行连续缝合。2011年, Sajid等[12]对比了使用缓慢吸收缝线与不可吸收缝线行腹壁切口 缝合术后的效果,结果显示,PDSⅡ与Prolene Nylon缝线效果相当。
问题6:在缝合方式的选择上,适当 的缝线切口比、缝合宽度、针距可
减少切口并发症
推荐:缝线切口比为4∶1,与切缘距离约10 mm,针距约20 mm,可减少切口并发症发生(图1)。
证据等级较强,推荐级别较强,80%专家赞同。 评论:2003年,Israelssond等[7]的系统性综述发现缝 线切口比与切口并发症发生密切相关,且推荐缝线切口比>4; 其另一项随机对照研究也推荐连续缝合正中切口,缝线切口比 建议>4[8]。
家的观点。
问题18:如何选择病态肥胖手术病人正中切口 关闭缝合技术及材料
推荐:建议采用缓慢吸收材质缝线;同时皮下负压 引流。
证据等级强,推荐级别强。
评论:1996年,Brolin[6]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 究探讨聚对二氧环己酮缝线连续缝合与聚酯缝线间 断“8”字缝合病态肥胖病人腹壁切口的效果,结果提 示,聚对二氧环己酮缝线连续缝合安全性高于聚酯 缝线间断“8”字缝合,且前者的医疗费用更低。
问题10:在关闭正中切口筋膜时,可否使 用压制型鱼骨倒刺线(symmetric)
问题11:对于腹部正中切口皮下层次,推荐 哪种缝合方式
推荐:可吸收缝线间断缝合。
证据级别弱,推荐等级一般,77.1%专家赞同间断 缝合,68.6%专家赞同采用可吸收缝线。
评论:关于皮下层是否缝合,研究结论不一致。 Chelmow等[17]的Meta分析结果提示缝合皮下 层能够降低切口裂开发生率,但与皮下层厚度无关; 也有研究发现,如皮下层厚度<2 cm,皮下层缝合 与否对于切口愈合无影响;如皮下层厚度>2 cm, 缝合皮下层能够显著减少切口裂开[18]。
腹壁正中切口筋膜层缝合
腹壁正中切口皮下脂肪层缝合
腹壁正中切口皮肤缝合
腹腔镜手术腹部辅助切口筋膜层缝合
问题1:是否将正中切口作为上腹部手术的首 选切口
推荐:上腹部手术首选正中切口。 证据等级弱,91.4%专家赞同,推荐等级强。 评论:针对肝胆外科手术,部分专家推荐右侧肋缘下切口。
问题2:是否将正中切口作为下腹部手术的首 选切口
腹壁切口缝合技术与缝合材料 选择中国专家共识(2018版)
———— 包医二附院 胆石中心 闫博实
前言
腹壁切口的关闭非常重要,不当的缝合方 法和材料可能导致切口的愈合延迟、感染或形 成疝,规范科学地关闭腹部切口是提高外科手 术质量的重要环节。为此,中华医学会外科学 分会组织国内部分专家经过多次讨论,制定 《腹壁切口缝合技术与缝合材料选择中国专家 共识(2018版)》。本共识以问题为导向,包 含临床切口关闭和处理中常见的24个问题,涵 盖了切口选择、缝合方法、缝合材料、腹腔镜 戳卡创口处理和复杂切口处理等问题。
前言
本共识的制定采用Delphi法,通过专家匿名回答问 题,确定专家共识的内容。75%以上专家同意表述 为专家支持该推荐意见,75%以上专家反对表述为 专家不支持该推荐意见,推荐等级为一般,表示专 家未达成一致意见,需要新的临床研究证据来证实 或否定相关的表述。对暂时无法达成一致的推荐意 见,引用循证医学文献,提出推荐意见,供临床医 生参考。本共识共调研了32位专家,问卷回收率 100%,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以前瞻性对照研究作为 证据时,等级强;反之,源自专家共识或回顾性研 究的内容,为证据等级弱。
推荐:下腹部手术切口首选正中切口。 证据等级弱,80%专家赞同,推荐等级强。 评论:20%专家认为下腹部手术切口宜采用左或右旁正中切口。
问题3:有学者认为,因腹部正中切口导致切 口疝的风险较高,应减少使用该切口,是否
同意?
推荐:不同意。
证据等级弱,85.7%专家不同意该观点。
评论:2015年,欧洲疝学会关闭腹壁切口指南中指出,为降低 腹壁切口疝的发生率,推荐在可能的情况下使用非正中切口。 2013年,Bickenbach等[2]系统性回顾分析腹壁切口选择对于 腹部手术结局的影响,结果提示,腹壁横切口或旁正中切口腹 壁切口疝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正中切口的发生率。本次问卷调查 中85.7%的专家不同意腹部正中切口造成切口疝发生率升高,认 为切口疝发生率升高的原因可能与人种、肥胖等因素相关。建 议在我国人群中开展前瞻性临床研究。
问题10:在关闭正中切口筋膜时,可否使 用压制型鱼骨倒刺线(symmetric)
推荐:关闭正中切口时,采用压制型鱼骨倒刺线有助 于缩短手术时间(图3)。
证据等级弱,推荐等级一般,77.1%专家赞同。
评论:缓慢吸收材质(聚对二氧环己酮)的压制型鱼 骨倒刺线是目前惟一具有该特点的倒刺线,但临床证 据不足。骨科手术中采用该缝线关闭髋部及膝部切口, 在功能方面与传统缝线相当,但可更加高效地关闭切 口[16]。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研究中,压制型 倒刺线能够很方便地关闭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后子 宫创面[17]。
问题13:是否常规使用减张力缝合
问题14:如何选择减张切口的缝合方式
推荐:建议减张切口缝合采用腹膜外全层缝合, 缝线不进入腹腔;外露缝线套塑胶管;术后不早 于14 d拆线。 证据等级弱,推荐等级一般。 评论:80.0%的专家建议减张切口缝合采用腹膜外 全层缝合,缝线不进入腹腔;74.3%的专家赞同外 露缝线套塑胶管;77.1%的专家建议术后14 d拆线。
问题19:如何预防切口裂开
推荐:预防腹壁切口裂开,建议保持约10 mm的针 距,全层缝合,同时建议采用缓慢吸收缝线或不可 吸收缝线缝合筋膜层。 证据等级强,推荐级别强 评论:2002年,van't Riet等[5]关于腹壁正中切 口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缓慢可吸收缝线可以降 低切口疝发生率,而不增加伤口疼痛或切口窦道发 生率。
问题16:相比金属三棱锥穿刺器,无刀微创 头端的穿刺器是否可以有效减少切口疝的发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