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彼得原理
在现行等极制度的组织中,每个组织成员都会晋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那一级。
彼得(Laurence J.Peter),美国著名管理学者、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从组织管理者平庸无能的现象中,抽样出数百个典型案例,对起进行逐一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彼得原理”,他认为这个原理对所有组织都适用。
彼得原理的成立需要两个条件:一是组织的等级机构中有足够的职位供其成员晋升;二是组织成员又有充裕的时间去完成这些提升。
组织中用人时,首先是用人适当,用人所长,不能凭个人感情好恶;其次是因事设职;再次就是避免出现用人陷阱,明确什么是“无能之人”,最好是轮岗。
二、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C.Northcote Parkinson)曾担任新加坡大学教授、马来西亚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以及美国哈佛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的客座教授,有“民众行政理论家”的美称。
帕金森在组织机构活动中发现这样一个事实:组织机构所完成的工作与工作人员的多少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管理层次的增加也与工作本身无关,他认为,造成这种事实的原因,是由一个规律性的动机所导致的,即“工作的增加只是为了填满完成这一工作时可资利用的时间”。
这就是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定律可以概括为两条法则:一是增加部属法则;二是增加工作量法则。
三、破窗理论
一栋大楼,如果有一块窗户的玻璃碎了,若不及时修补、更换,就会有更多窗户的玻璃坏掉,甚至整栋楼的玻璃碎掉。
延伸到管理上,有一人或少数几个人违反规定或制度,若不及时惩治,就会有更多人违反制度,形成普遍现象。
这个理论是美国第28届总统威尔逊(Thomas Woodrow Wilson)最早提出的。
他的《行政学研究》为公共行政管理学开山之作。
四、木桶定律
一个木桶盛水的多少不是取决于最长的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的长度。
对
组织而言,劣势决定绩效、劣势决定生死。
对一个人来说,也是如此。
五、80/20法则
组织中,20%的人完成了80%的工作,而80%的人只完成了20%的工作;80%的收入来自20%的产品,而20%的收入来自80%的产品;20%的利润来自80%的顾客,而另外80%的利润来自20%的顾客;社会中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中,而另外20%的财富却在80%的手中等等...... 这是要求管理者在工作中善抓主要矛盾,比如人员、时间、事情等,学会用20%的精力取得80%的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结果。
六、皮格马利翁效应
来源于一个希腊神话,在一个名叫皮格马里翁的岛上塞浦路斯王雕刻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少女像,由于他倾注了太多的精力和时间,他越来越喜欢她,希望同她结为夫妻,此情感动了爱神阿佛洛狄忒,就给雕像以生命,二人喜结良缘。
1968年,美国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做了一个期望效应试验,他认为老师对学生的期望会对学生产生效应。
如教师寄予很大期望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后学习成绩明显好于其他学生。
因此又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管理工作中要充分重视希望和期待对员工的作用。
老师和家长也要注意此效应,对学生、孩子要充满美好的期待,要相信学生、孩子会学习好的、会取得好成绩的。
七、蝴蝶效应
一只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两周后或一个月后,可能在美国德克萨斯州或其他地方引起一场龙卷风。
这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有异曲同工之妙。
管理上千万不可因小失大,注意小事件的大效应。
八、蘑菇定律
将一个蘑菇丢在一间小黑屋的墙角,然后不闻不问,说不定何时蔸头一桶粪水浇来,让其自生自灭。
在管理上,就是对新来的人,安排到一个不起眼的岗位上,然后不闻不问,
说不定何时因一点小事或小的失误、也可能是无端地,给其非常重的批评或惩罚,长期不受重视,任其自生自灭。
九、鲇鱼效应
沙丁鱼是一种美味菜肴,但是从海上捕到后运输中易死。
有一个渔民却总是能使沙丁鱼成活着卖个高价,原来他是在装满沙丁鱼的鱼舱内放入几条鲇鱼,这是沙丁鱼的天地,结果沙丁鱼怕被吃掉就全部活动起来,所以能够使其成活。
同样,一个组织或个人如果没有竞争对手,那它(他)就会甘于平庸,养成惰性,缺少活力,最终导致庸碌无为,甚至走向死亡。
十、布里丹选择
一个英国人布里丹养了一头毛驴,有一天驴子饿得咕咕叫,它在野外发现两堆草可以吃。
到了左边,觉得左边的草没有右边的颜色好,于是跑到右边。
到了右边,它发现草青青的,颜色很好,但没有左边的品种好,于是再回到左边。
到了左边,又觉得没有右边的新鲜。
到了右边又觉得没有左边的数量多。
来来回回,犹豫不决,终于饿死在途中。
这是管理上容易犯的毛病,选择的标准不统一所致。
如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手表无法确定时间一样,选择时必须定下一个统一的标准,不可这山望着那山高。